浅谈哈姆雷特的忧郁性格

2020-09-10 07:22徐丽云
今古文创 2020年8期
关键词:哈姆雷特人文主义莎士比亚

徐丽云

【摘要】 英国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最负盛名的戏剧《哈姆雷特》具有深刻的悲剧意义。戏剧的主人公哈姆雷特的性格问题一直以来是人们争论的焦点。本文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认为哈姆雷特最主要的性格特征就是忧郁。并从哈姆雷特忧郁的表现、哈姆雷特忧郁的原因、如何看待哈姆雷特的忧郁三个方面分析了哈姆雷特的忧郁性格特征和它的典型意义。

【关键词】《哈姆雷特》;哈姆雷特;忧郁性格

【中图分类号】J8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08-0011-02

《哈姆雷特》是由英国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创作于1599年至1602年间的一部悲剧作品,是莎士比亚最负盛名的戏剧,具有深刻的悲剧意义。这部作品带给人们深刻的反思,对人物命运的反思,对当时文艺复兴时期社会背景的反思。哈姆雷特是这部戏剧的主人公。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人们对它的认识远不是一致的,哈姆雷特的问题很久以来就困扰着许多人,人们争论的焦点最多的是哈姆雷特的性格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对哈姆雷特的认识也在不断更新。这段时间笔者再次阅读了《哈姆雷特》,结合自己的认识,简单谈谈哈姆雷特的忧郁性格特征和它的典型意义。

从戏剧情节中可以看到哈姆雷特是一个性格十分复杂,灵魂极其深刻,感情非常丰富的人物形象,人类很多崇高而有价值的东西都在他身上放出异彩,人类的某些弱点有时也在他的身上如浮光掠影一闪而过。曾有评论家用“二元对立”的观点来概括哈姆雷特复杂而矛盾的性格,其实不管是冷酷与热情,消极与积极,鲁莽与谨慎,冲动与沉默,疯狂与清醒,厌倦生却又不愿意死,哈姆雷特最主要的性格特征就是忧郁。忧郁是哈姆雷特性格的关键,这既是他的性格的外在表现,也可以说是他生命的颜色。

一、哈姆雷特忧郁的表现

在忧郁的基础上,孕育和产生了哈姆雷特的其他种种特征,也就是给他的性格带来了复杂的富有特征的种种变化,这些变化的复杂性和沉重性,几乎不是一个博大的心灵所能容纳和承受得了的。这种过量的负担,外在表现为有时神经错乱和行动的不可理解,精神上则出现难以理喻和分裂的现象。

哈姆雷特忧郁的主要表现就是复仇的延宕。由于忧郁常沉沉地笼罩在哈姆雷特的心头,使他愁眉不展,对一切都感到无趣与无聊,这就必然影响到他的活动能量。这种过量的愁情,造成他在心理上思虑过重,习惯幻想,犹豫不决,在行动上动作迟缓,坐失时机。但这并不是说明哈姆雷特懦弱,应该说哈姆雷特是相当果敢和充满智慧的。我们看到,哈姆雷特对坏人辛辣的讽刺是多么有力,他和王后谈话的内容是多么锋利,他设计“戏中戏”把克劳狄斯的罪行搬上舞台,与雷欧提斯决斗比剑表现得又是多么的无畏。

虽然哈姆雷特已从“鬼魂”处得知克狄斯谋杀了父亲,篡夺了王位,但哈姆雷特面对的第一个问题是他必须尽可能找到可以公诸于众的证据。“鬼魂”只对他一个人开过口,其他人什么都没听见。哈姆雷特安排了“戏中戏”,当克劳狄斯在看戏的时候因真相被揭露而猛地站起,虽然哈姆雷特能清楚地看出克劳狄斯是一个罪人,但这仍是唯有哈姆雷特和克劳狄斯彼此心中明白,仍是“谋杀没有证据”。如果哈姆雷特随后就趁克劳狄斯独白祈祷的机会刺杀了他,其实他无法向世人证明他不是为了夺回原本属于他的继承权而蓄意谋杀。严酷的现实使哈姆雷特觉得自己力不胜任,犹豫不决。复仇目的与手段的冲突使他左右为难,心力不支,在复仇的道路上反复拖延。哈姆雷特想取得的不是一个胜利的结果,而是一种胜利的证明。由于哈姆雷特信仰人文主义,忧虑时代的复杂变迁,因而他总是把自己的复仇重任完成得“好”一点。对如何才能“好”,他是茫然的,剧终雷欧提斯终于可以当众说出克劳狄斯的罪行,中了毒剑的哈姆雷特也终于可以向世人证明他刺出的复仇之剑,不是为了他自己,不是为了继承王位,而是为了光明与正义,为了维护一个他所信仰的人文主义理想。

二、哈姆雷特忧郁的原因

哈姆雷特饱尝人生的不幸与灾难。哈姆雷特是个忧郁的王子,愁容满面,显出悲伤的样子。之前他是个乐观开朗、言行活泼的青年。人的思想和个性是随着境遇而变化的。哈姆雷特在威登堡大学接受人文主义教育,回到丹麦王宫后,他那“像天神一样敬畏的”父亲的暴亡,母亲的迅速改嫁,让他很快就陷入了极大的悲愤和忧伤中。夜晚城楼魂魄的出现让哈姆雷特得知事实真相,知道是叔叔克劳狄斯因妄想王位和贪婪王后的美色,用毒药灌入在草地上休息的老王的耳朵,导致了老王的猝死。在与克劳狄斯的较量中,哈姆雷特的两位同学甚至他的恋人奥菲莉娅等都成了克劳狄斯利用的工具。刹那间,哈姆雷特的人文主义理想大厦一下就倒塌了。他所看到的现实世界和人生,并不是他想象中那样和谐美好。哈姆雷特开始对周围的一切产生怀疑与反感,“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倒霉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

哈姆雷特还有许多其他实际不可克服的困難。亲叔叔克劳狄斯的谋杀篡夺,御前大臣波洛涅斯的谀上欺下,哈姆雷特两位同学的趋炎附势等等。特殊的环境就需要特殊的斗争,哈姆雷特不得不从长计议,审慎从事,这就需要时间,等待时机。而且在斗争中,会受到挫折和难以预料的变化,这就必然延长斗争的过程。正如黑格尔所说,“哈姆雷特所怀疑的,不是他应该做什么,而是他如何去做好它。”可以把他的复仇与另外两个青年的复仇进行对比,挪威的王子福丁布拉斯兴兵复仇的目的是王位,而雷欧提斯最看重的是家庭的荣誉和自己的荣誉。雷欧提斯的复仇是简单鲁莽的,也是不择手段,不顾后果的,在他的身上更多地体现封建贵族家庭荣誉观念对青年人善恶抉择的恶劣影响。相比之下,哈姆雷特的复仇更鲜明地体现了人文主义理想,体现了为捍卫新时代理想而复仇的、超越个体、超越功利的精神追求。法国作家雨果说,“哈姆雷特像我们每一个人一样真实,但又要比我们伟大。他是一个巨人,却又是一个真实的人。因为哈姆雷特不是你,也不是我,而是我们大家。哈姆雷特不是某一个人,而是人。”

哈姆雷特一方面感到自己责任重大,一方面又觉得自己无力无权,敌强我弱,而且孤立无援,再加上目睹当时社会是如此黑暗,人民如此受苦,这更加重了他的忧郁,使他心急如焚。哈姆雷特的忧郁不是天生的,是现实环境造成的,是理想中的社会与现实社会的大相径庭在他心里引起的剧烈冲突。忧郁正表示了哈姆雷特高贵的心,表现了他的伟大性格。哈姆雷特的复仇重任,既不是为父雪冤,也不是为了夺回王位,而是为了让后人明白一切事情的真相,让后人看到时代演变发展的轨迹和不同人性的本来面目。哈姆雷特对朋友霍拉旭说,“啊,上帝!霍拉旭,我一死之后,要是世人不明白这一切事情的真相,我的名誉将要永远蒙受着怎样的损伤!你倘然爱我,请你暂时牺牲一下天堂上的幸福,留在这一个冷酷的人間,替我转述我的故事吧。”

三、如何看待哈姆雷特的忧郁

戏剧《哈姆雷特》是借丹麦八世纪的历史反映十六世纪末和十七世纪初的英国社会现实。剧中哈姆雷特与克劳狄斯的斗争,象征着新兴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地主阶级的斗争。哈姆雷特这个人物成了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那个时代的典型,寄托了莎士比亚美好的人文主义理想。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哈姆雷特的两难的确处于生死之间。活着,无论是留在丹麦,还是继续出国学习,都表示他将“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挺身反抗,无畏斗争,则或因势单力薄而不幸丧身。从这个角度,我们既不能否认哈姆雷特这个人物的“软弱”,对自己的责任义务怀疑和犹豫;也不能夸大他的“软弱”,认为他的迟疑、延宕是一种本性,而不是一种紧张的、思索的心理状态。哈姆雷特不是一个软弱的王子,但他的确是一个忧郁的王子。这种表情暗含了作者莎士比亚的忧郁。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一方面是思想的大解放,从而推动了社会文明的大发展;另一方面,尤其是到了文艺复兴的晚期,随之产生的是私欲的泛滥和社会的混乱。哈姆雷特的这种忧郁既代表了莎士比亚对人性和现世的高度肯定,也代表了他对人性重新提出的克制要求和对现世人生的重新反思。

哈姆雷特感到孤独和悲伤。哈姆雷特周围的人并没有像他那样的,就是忠诚的霍拉旭和善良天真的奥菲莉娅,也都无法真正理解哈姆莱特的思想深度和浓重忧郁,这些青年人形象既反衬出哈姆雷特与众不同的气质和性情,也表现了时代环境的险恶和复杂。面对强大、狡诈的敌人,哈姆雷特感到孤立无援,而民众他是不相信的。在行动上则害怕发动群众,忽视群众的力量。剧本也描写了民众,民众不仅在厄耳锡诺城堡外面什么地方发出怨声,并且也闯进了堡垒,连国王也受到了他们的威胁。一个被吓得魂飞魄散的封建贵族对国王这样描绘当时的情形,“比大洋中的怒潮冲决堤岸还要汹汹其势,年轻的雷欧提斯带领着一支叛军,打败了您的卫士,冲进宫里来了。这一群暴徒把他称为主上;就像世界还不过刚才开始一般,他们推翻了一切的传统和习惯……”

哈姆雷特不能正确认识人民群众起义,不能正确了解人民群众的呼声。这位王子距离那些在“生活重担”下煎熬的老百姓很远,虽然他理解他们的苦难。他认为整治社会是自己一个人的事情,宁肯单独作战。这是哈姆雷特思想的局限性,所以失败也是必然的。哈姆雷特认识到个人力量的单薄而又找不到正确途径,这更加重了他的忧郁。

哈姆雷特是一个勇敢的战士,他一直在战斗,最初他借装疯与当时社会黑暗势力进行“舌战”,然后在自己的内心进行激烈的“心战”。由于哈姆雷特看到了时代对自己的要求,虽然深感力不胜任,但还是自觉的为改造当时旧世界的重任而献身,因而这是一出悲壮的英雄悲剧。虽然他最后的悲剧性的结局没有能够达到“重整乾坤”的实际效果,但的确证明当时那个时代的混乱颠倒,并为他所想承担的历史重任根本不可能完成提交了有目共睹的证据。在哈姆雷特身上充分体现了莎士比亚的美好人文主义理望与当时黑暗的封建社会现实的矛盾。

参考文献:

[1]蔡磊编,威廉·莎士比亚著,朱生豪译.世界文学名著宝库(一)莎士比亚悲剧集[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哈姆雷特人文主义莎士比亚
Different Thoughts on Performing Hamlet 对表演《哈姆雷特》的不同看法
从二元对立的角度看哈姆雷特
你在引用莎士比亚的话
威廉·莎士比亚的肖像
人格权位置之合理性分析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An Analysis of Shakespeare’s Rhetorical Figures in Sonnet 60
哈姆雷特(中)
“像莎士比亚一样说话”
哈姆雷特疯癫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