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婕
摘要:自国家颁布《全民健身计划》以来,为了研究兰州市榆中县城群众体育的发展现状,我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据统计法进行了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居民参与意识薄弱;组织形式单一;场地设施建设不足;社会指导程度低。故针对以上结论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榆中县城;群众体育;体育现状;对策研究
我国经济发展飞速,人们生活的水平由过去单纯的为了生存需求向如今积极的追求生命质量在转变。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目前存在的主要矛盾是我国城市群众体育公共资源不足与人民对群众体育需求不断增长的矛盾。特别是中小型城市的体育资源建设与人民的需要还存在着较大差距。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榆中县城100名居民参与群众体育的现状为调查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查阅图书馆有关群众体育的相关书籍、报刊、书籍、期刊等文献资料,通过Internet、中国体育网等网站,为本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及参考数据。
2.访谈法
根据研究需要,与参与群众体育的健身锻炼者进行访谈。
3.问卷调查法
对榆中县城100名群众发放问卷,回收的问卷为93份,回收率为93%,有效问卷为88份,有效回收率为94%,此数据经过效度和信度的检验,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依据。
二、结果与分析
(一)榆中县城居民对群众体育的认知程度
榆中县城居民对群众体育的了解并不乐观,仅有5%的人属于十分了解,17%的人比较了解,而有52%的人不太了解,25%的完全不知道,因为大部分居民平常工作很忙,没有时间健身,所以榆中县城居民对群众体育并不熟知。
(二)榆中县城群众体育参与意识调查
1.榆中县城居民参与群众体育的意识
主动参与到群众体育的人有31人,而被动参与的人有46人,不参与的人有11人,说明对于体育锻炼人们的主动意识比较欠缺,更多的是身体健康原因、跟随朋友凑热闹被动去参加体育锻炼的。
2.榆中县居民参与群众体育的项目
在群众体育锻炼中,广场舞和太极人数较多,球类运动人数较少,因大部分居民对群众体育的了解不多,知道的锻炼形式很单一,没有能够吸引去主动参与的项目,所以参与度也不高,一般都属于盲目跟从,起不到健身的效果。
(三)榆中县城群众体育组织形式调查
1.民间自发性组织
民间组织的群众体育锻炼中,广场舞类占38%,太极类占29%,而球类占27%,广场舞类和太极类参与人数最多,球类运动相对较少。
2.政府及社区组织
榆中县政府组织的体育活动较少,政府组织的活动往往带有专业性或者强制性,群众参与度相对较低,不能普及到普通居民的生活中,居民也得不到很好的锻炼。74%的人没有参加过政府组织的活动。
(四)榆中县城群众体育场地设施调查
榆中县城群众体育设施不够完善,据调查居民主要体育活动都在广场和公园进行,但场地面积和数量都达不到居民的需求,而球类场地占地面积太小,都不是专业的场地,不能容纳很多人,所以榆中县城的体育设施还有待改进和建设。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通过调查发现榆中县大多数居民忽视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和有关群众型体育锻炼的信息。
在对榆中县群众体育锻炼组织形式调查中得出的结论:尽管现在群众型体育设施的数量有所增加,但是现阶段榆中县建设有群众体育活动场所不能容纳很多人同时进行体育锻炼。
(二)建议
经过分析认为,榆中县群众体育缺乏系统有效的社会组织管理机构,应该转变管理理念、增强服务意识,优化和完善当前的群众体育组织,制定明确衡量准则,加强群众体育方面法规和制度的执行力度。
开展体育宣传强化群众意识,榆中县群众体育应该利用居民常接触到的广播,电视和网络,以及社区黑板报或电子显示屏等做以宣传。开展各种有趣新颖的体育活动,积极引导居民参加到体育活动中来,培养全民健身意识。
榆中县政府应该尽快出台关于社区群众体育专业性指导人才选拔的相应政策,同时应该出台一系列鼓舞政策,选拔体育院校毕业生投身于社会体育指导中,保证榆中县群众体育发展有科学系统的指导。
参考文献:
[1]陈旭.社会转型时期我国群众体育发展[J].辽宁体育科技,2005,2 (3):6-7.
[2]陈明.论群众体育管理[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3,27 (03):81-86.
[3]张晓军.论体育人文社会学科的教学与创新[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5 (4):7-9.
[4]李金龙.当代中国体育管理体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 (10):1325-1327.
[5]謝绍龙.适应社会需求的对策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2009,25 (11):96-97.
[6]高振兴.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市场调查[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 (11):72-78.
[7]戴国清.未来十年体育发展战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报,2008 (05):663-666.
[8]吕树庭.以小城镇为重点中国农村体育发展研究 [J]. 体育学刊,2005 (3):23-25.
[9]代永胜.影响我国体育人口增长的因素及对策[J].湖北体育科技,2002 (3):125-129.
[10]刘善云.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培养方案改革[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6,21 (2):2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