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崇磊
[摘 要]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的目标要求,科学回答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发展什么样的党内政治文化”的重要命题。准确把握“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的内在意蕴,则是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实践得以有序、有效展开的认知前提。把握“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的科学内涵,就必须要准确认识“积极健康”对于党内政治文化的特殊意蕴。这要求必须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新方位,结合全面从严治党实践的新要求。“积极健康”既可以理解为党内政治文化作为完整文化系统在内部所呈现的良好状态,又可以理解为党内政治文化作为独立文化机体对外部形成的正面效用。
[关键词]党内政治文化;中国共产党;积极健康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新时代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实践的顺利铺开,离不开科学目标的有效引领。党的十九大报告在关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四条基本方略中强调要求:“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1]26这鲜明回答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应该“发展什么样的党内政治文化?”的重要命题,明确将“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确立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实践的目标指向。在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实践全然展开之前,就必须要回答好“何为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的时代命题,而解析这一命题的关键则在于科学把握“积极健康”对于党内政治文化的内在意蕴。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新方位与全面从严治党实践进程的实践新要求,“积极健康”既可以理解为党内政治文化作为一个完整的文化系统在其内部所呈现的良好状态,也可以理解为党内政治文化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机体对外部环境与主体形成的正面效用,大致可以从结构、特征、功能三大维度来认识。
一、结构维度:具有高度自觉性,勇于实现自我革命
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一定是具有高度自觉性并勇于自我革命的党内政治文化。将党内政治文化理解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机体,积极健康首先可以理解为对党内政治文化机体内部基本状态的描述。“健康”一般指人体没有疾病,身体各系统生理机能正常运转的良好状态。对党内政治文化而言,“健康”意味着党内政治文化机体没有发生病变,且党内政治文化自身系统运作良好有序。“积极”一般指人在精神上呈现出一种努力进取、不断向上的状态,对党内政治文化而言,“积极”则意味着党内政治文化机体自身不仅具备正常运作的良好状态,还呈现一种突破自我不断发展的良好走势。从党内政治文化机体自身状态维度来看,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就是没有发生病变且机构功能运作良好,并总是呈现一种向前发展趋于完善的良好态势的党内政治文化。这就要求党内政治文化能及时适应政党政治实践的发展变迁,有效摒除不合时宜的文化元素,并催生符合实践要求的新成分,积极主动地推进党内政治文化机体的新陈代谢。这决定了党内政治文化机体必须具有一般政治文化所没有的高度自觉性与勇于自我革命的主动性。只有高度自觉的党内政治文化才能对自身结构成分与基本状态形成客观认识,才能科学区分结构成分中的先进与落后成分,才能清醒甄别需要始终坚持的核心元素与需要不断完善的构成元素。只有勇于自我革命的党内政治文化,才能在高度自觉的前提下及时有效地摒除党内政治文化中消极腐朽的成分,并在坚守核心元素不改变的基础上不断催生符合时代实践发展要求的全新要素。
(一)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就是对马克思主义根本属性高度自觉的党内政治文化
党内政治文化的高度自觉首先表现为对自身根本属性与特质的自觉,即党员主体对党内政治文化根本属性有着清醒而坚定的认识。只有对自身根本属性与特质的清醒认识,才能在政党政治实践中充分体现党内政治文化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特殊优势,才能在顺应实践发展中正确判别党内政治文化机体中哪些是需要始终坚持绝不能变的部分。这还有助于辨识党内政治文化机体中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成分,不及时推进其发展与突破就有可能损害党内政治文化的根本属性。刘云山在中共中央党校2017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强调:“推进党内政治文化建设,要高扬马克思主义理论旗帜,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为引领,保持党内政治文化的正确政治方向。”[2]对中国共产党而言,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高度自觉必然表现在对自身马克思主义根本属性的清醒认识与始终坚持。这就是要清醒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是黨内政治文化的重要基石,共产主义的理想追求是党内政治文化的最终发展方向。从党内政治文化的内部结构来看,无论是在革命建设时期,还是改革开放与深化改革时期,马克思主义政治意识形态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始终是党内政治文化的基本内核。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紧密结合,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既是保证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创造历史性成就的根本所在,也是党内政治文化得以历经各种挫折而不变质的关键所依。
从一定程度而言,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坚定不移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且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其重要原因就是党内政治文化对自身根本属性有着清醒的认识与牢固的坚持。从党内政治文化发展进程来看,党内政治文化机体对马克思主义根本属性的清醒认识与毫不动摇的坚持,才能促使其在发展过程中敏锐地察觉历史方位与发展环境的变迁,并据此对自身结构内容作出正确的调整与取舍。例如中国共产党在获得执政地位之后,就主动开启党内政治文化由革命主导型向执政主导型的转型历程。在对马克思主义根本属性高度自觉的基础上,才能实事求是地认识党内政治文化所具备的中国特色与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特殊优势,才能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内政治文化的发展方向与独特路径。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必然需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意识形态为基本内核的党内政治文化,马克思主义根本属性与特质是党内政治文化得以在中国独特历史社会文化条件之上不断发展壮大的关键,对这一根本属性与特质的高度自觉与不断坚持是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的第一前提。
(二)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就是勇于自我革命充满生机活力的党内政治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勇于自我革命,从严管党治党,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1]26勇于自我革命不仅体现在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实践之中,更体现在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之维。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保持活力与生机的根本所在,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就是要不断强化党内政治文化勇于自我革命的政治品格。“从哲学意义上讲,‘革命’是事物的质变和飞跃,‘自我革命’是主体自觉进行自我扬弃的过程。自我革命,意味着勇于坚持真理,随时修正错误;意味着不断提升自我,确保机体的健康与活力。这是一个成熟大党保持自身先进性纯洁性、永葆旺盛生命力的重要途径和根本保障,也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鲜明特质和独特优势。”[3]党内政治文化的自我革命主要指作为相对独立于政党政治实践的党内政治文化机体,并不是完全在外部政治实践推促下被动进行变革,而是在内部相关机制与因素的作用下主动进行自我革命,以更具先进性的形态去塑造与引领政党政治实践的发展。
这要求党内政治文化要具备强烈的开放性与强大的包容力。勇于自我革命是党内政治文化始终保持生机活力的根本前提,而党内政治文化的开放性与包容力则是实现自我革命的关键。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中就明确指出:新形势下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最终目标是:“努力在全党形成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4]这充分证明只有具有强大包容力的党内政治文化才能在党内营造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文化的生机与活力源自多元文化的交流互动。人类文明史上任何一种源远流长、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文化都不是排斥外来文化自我封闭的文化。同样,一种具有生机活力的党内政治文化,绝不是一种妄自尊大、封闭自守的文化,而是一种立足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积极汲取各种文化精华以促进自身发展完善的党内政治文化。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本身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种文化源流交汇融合的结果。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坚决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决不能将党内政治文化与外部文化环境隔绝起来。事实上,随着信息革命的发展,世界上基本上没有一种文化能与外界完全隔离。我们必须要把开放性和包容性作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指向,既重视党内政治文化与社会文化之间的交流互动,也重视党内政治文化对其他国家政党党内政治文化精华的汲取与借鉴。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就是要在开放互动中,积极利用各种文化资源驱动党内政治文化机体的自我革命、自我完善,让党内政治文化在互动中鉴别自身腐朽落后成分,在包容中催生符合全面从严治党实践需要的全新元素。
二、特征维度:具有鲜明人民性,以人民根本利益为最终追求
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必然是一种具有鲜明人民性,并且始终坚持以人民根本利益为诉求的党内政治文化。这既可以理解为党内政治文化内部结构中所呈现的基本特征,又可以理解为党内政治文化对外部所形成的积极作用。就党内政治文化自身结构而言,鲜明的人民性不仅是检验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机体是否积极健康的重要指标,还是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区别于其他政党党内政治文化的根本标识。政治文化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构成部分,总是受一定经济基础的约束并反映一定阶级的经济利益。一定的政治文化总是与一定的利益有着客观联系。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5]毋庸置疑,在每一个历史时期的主流文化必然是那个时期占据统治地位阶级利益的反映。特别是作为实现与维护一定阶级利益的政治工具的政党而言,其政党组织内部所积淀而成的政治文化必然会对其所代表的阶级利益进行反映。事实上,从政党政治发展的一般逻辑来看,反映并维护所代表阶级的利益的党内政治文化才是符合政党发展所需要的党内政治文化。恩格斯就曾指出:“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6]政治文化尤其是党内政治文化一旦脱离一定的阶级利益,不仅会使自己出丑,更会导致自身系统性紊乱与结构性崩溃,最终因失去赖以存在的根基而走向衰亡。因此,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首要在于党内政治文化始终保持其所代表阶级利益的紧密联系。这一政治逻辑决定了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不仅在静态结构中代表一定阶级的利益,还在动态实践中追求和维护一定阶级的利益。对中国共产党而言,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就是既要保证党内政治文化结构中鲜明人民性能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还要确保党内政治文化能积极发挥功能效用去实现与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一)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就是在结构中具有鲜明人民性的党内政治文化
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性质决定了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是具有鲜明人民性的党内政治文化。“任何政党都是代表一定阶级的利益的,都是阶级的政党。”[7]从一般政党发展逻辑而言,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必然是符合其代表階级利益的文化,这是由政党的阶级属性所决定的基本逻辑。然而,与一般西方国家政党不同,中国共产党自始至终都不是特定阶级或利益集团的代表,而是中国人民、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代表。这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性质所决定的。正如《中国共产党章程》中鲜明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8]1,“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8]19。这就决定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性质与西方国家政党有着本质区别,党内政治文化对政党性质的反映就必然表现在其鲜明的人民性特征上。实际上,党内政治文化的人民性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与其他政党的重要差别,更是党内政治文化保持积极健康的重要前提。一旦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的人民性特征淡化且不能反映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正如一般政党党内政治文化不能反映所代表阶级利益一样,就会失去不断发展的生命力与活力源泉。党内政治文化机体得不到充分的发展养分,必然会导致系统紊乱、功能失调的不健康状态。中国共产党从弱小到强大的历史进程与党内政治文化从雏形到成熟的历史演进,有力地证明了中国共产党只要在实践上与人民群众保持紧密联系,就能在党内政治文化上保持鲜明的人民性,就能在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取得胜利与成功。正如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所指出:“二十四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凡是正确的任务、政策和工作作风,都是和当时当地的群众要求相适合,都是联系群众的;凡属错误的任务、政策和工作作风,都是和当时当地的群众要求不相适合的,都是脱离群众的。”[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义中国与中国共产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发生深刻变迁,但确保党内政治文化始终反映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人民性始终是发展积极健康党内政治文化的重要目标指向。这不仅是一般政党政治发展逻辑所要求的,更是中国共产党根本属性所决定的,也是被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历史实践所反复验证的必然取向。
(二)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是在功能上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党内政治文化
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不仅从自身结构上体现出鲜明的人民性,还在功能效用上呈现以实现与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根本诉求。倘若将人民性看作积极健康党内政治文化的内在基因,那么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则是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应该具备的外在功能。前者从内在结构层面说明了党内政治文化与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天然联系,后者则从功能效用维度揭示了党内政治文化实现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作用。党内政治文化“不仅着眼于描述政治、解释政治,更致力于影响政治、塑造政治”[10]。党内政治文化一旦形成就会成为相对独立的文化机体,对政党政治实践有着巨大的反作用。而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的巨大反作用不在于狭隘地实现与维护政党自身或少部分人的利益,而是集中表现为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不仅要从内在结构上保持人民性,更要在实践功能上实现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指出:“全党同志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使我们党始终拥有不竭的力量源泉。”[11]这实际上就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确立了鲜明的目标指向,即始终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内政治文化的核心政治价值,发展能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党内政治文化。
首先,这要求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必须始终具有强烈的为民意识。也就是通过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促使全体党员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个人最高的价值追求,促使各级党组织在实践运作中践行并坚守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原则。其次,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还必须突出鲜明的务实意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 [12]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只是停留在观念层面的政治口号,更是真切地体现在党员、党组织政治实践中,具有鲜明的实践特征与实践指向。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治价值付诸实践必然需要鲜明的务实意识作为支撑,也就是让全体党员、党组织以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作为价值追求的最终实现。最后,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必然具备显著的清廉意识。“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13]防止权力腐败是每一个执政党必须要解决好的重要议题,对于长期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来说更是如此。通过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向全党特别是党员干部灌输清廉意识,确保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就是从不想腐层面防止权力腐败的重要方法。这既是由执政党一般规律所要求的,更是中国共产党的特殊性质所决定的。总而言之,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不仅要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治价值内化为全体党员的价值追求,还要使其外化为规范与引导党员、党组织政治实践的行为规范,凝聚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巨大力量。
三、功能维度:具有显著先进性,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
党内政治文化虽然是在党组织内部积淀而成的政治文化,但绝非一种自我循环、与世隔绝的封闭文化。从宏观的视角来看,党内政治文化总是以一定的历史社会文化条件为存在前提,属于社会文化系统之中的子系统,并在政党政治实践展开过程中与社会文化系统发生互动交流。“党内政治文化是一个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的系统,既对党内政治生活和政治生态起能动的反作用,又会直接或间接地辐射和影响社会,对社会政治文化起引导和模塑作用。”[14]党内政治文化在作用于政党政治实践的同时,必然也会对党组织外部的社會文化产生影响。执政党的党内政治文化更主宰着一个社会文化的总体走向,决定着社会文化的总体质量与品位。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与长期执政党,党内政治文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与重大作用不言而喻。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必然旨在建设一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形成正面功能与积极效用的党内政治文化,促使党内政治文化引领并主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朝着积极向好的方向不断前进。这要求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必须具备强烈而持久的先进性,在确保自身机体积极健康的同时以先进性引领社会主义文化发展。
(一)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就是永久涵养先进性特质的党内政治文化
党内政治文化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完善的功能效用的实现,必然以党内政治文化强烈而持久的先进性涵养为根本前提。党内政治文化有足够强烈的先进性才能影响与主导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系统,而这种强烈先进性的持久涵养与保持才能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向着党内政治文化所确立的目标方向不断发展完善。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必然要着重解决好如何使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特质在党内政治文化机体中经久不衰且愈发强烈的问题。一般而言,先进总是相对于落后而言,在相互比较中产生。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则是在与其他政党组织比较中所展现出独有的优秀品质。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成功,其根源就在于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保持与发挥。正如江泽民曾指出:“我们党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是因为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实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15]“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集中诠释,其中“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既是党内政治文化先进性的体现,也是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目标指向,即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必然是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具有强烈先进性的党内政治文化。
“一个政党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16]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的先进性同样如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新的历史使命和政治任务,党内政治文化先进性必然有着不同于革命、建设、改革时期的新内涵与新要求。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不仅要继承与坚守党内政治文化在革命、建设、改革时期形成的先进性品质,更要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带来的历史方位变迁,不断发展党内政治文化先进性的时代内涵与全新内容,以确保党内政治文化的先进性一直处于良性发展状态之中。这样才能使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不仅始终代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前进方向,更始终代表着整个人类社会文化发展的最终走势。所以,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就是要实现党内政治文化先进性特质在发展进程中的持久涵养与保持。
(二)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就是与社会主义文化有效互动的党内政治文化
党内政治文化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完善的功能效用的实现,必然以党内政治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间的有效互动为前提。党内政治文化要实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的主导与引领,不仅需要党内政治文化自身先进性的实现与长期保持,还需要党内政治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现文化机体间的有效互动与沟通,以保证党内政治文化的先进性能及时有效地传导至社会主义文化系统之中,从而主导与引领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方向。不容否定,两个相互隔绝、互不来往的文化机体之间绝对不可能产生任何联系与影响。而一种文化机体对另一种文化机体影响的形成,无论产生的是积极作用还是消极作用,背后必然存在着一种客观事实,即两种文化机体之间互动沟通的建立与作用影响的有效传递。正如中国近代史上鸦片战争的爆发彻底打破了封建中国闭关锁国的封闭自守的状态,打开了西方文化对东方文化施加作用影响的通道,开启了东方文化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所以,党内政治文化的先进性要有效地引领与主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方向,必然以二者之间建立紧密联系与有效互动为基本前提。
党内政治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间存在着天然而紧密的联系。习近平总书记在阐释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时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17]习近平总书记在诠释什么是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时指出:“我们的党内政治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华优秀文化为基础、以革命文化为源头、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体、充分体现中国共产党党性的文化。”[1]4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来源,而这三大文化源流正是党内政治文化得以滋长壮大的根脉所依。无论从理论逻辑还是历史逻辑而言,党内政治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极大的同构性,党内政治文化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党组织内部的集中体现,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则是党内政治文化向党组织外部的拓展与延伸。这种天然的同构性与紧密联系有助于党内政治文化先进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引领,这是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的重大优势所在,但这并不意味着这种天然联系会必然保持下去。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所面临的风险挑战愈发多元、严峻,党内政治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会受到各种干扰与削弱,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必须要注重不断保持并增强党内政治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间的联系与互动,以确保党内政治文化先进性能及时有效地引领与主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走向。
“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作为新时代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实践的目标指向,是中国共产党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实际与全面从严治党实践需要所确立的科学目标。这一目标引领着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实践不断向前发展,确保党内政治文化在将全面从严治党引向纵深的实践进程中充分发挥最基本、最深层、最持久的重要作用。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既要求党内政治文化要保持高度自觉性、勇于自我革命,确保自身始终处于积极健康的良好状态;还要求党内政治文化在自身良好状态的前提下对外部主体形成积极正面的作用影响。只有准确把握了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的意蕴内涵,才能在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中做到有的放矢,进而提升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实践成效。
参考文献:
[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刘云山.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建设良好的党内政治文化[J].理论导报,2017(2):5.
[3]勇于自我革命是党最鲜明的品格[N].人民日报,2017-12-14(07).
[4]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5.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50.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03.
[7]王沪宁.政治的逻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259.
[8]中国共产党章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9]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96.
[10]辛鸣.论党内政治文化[N].北京日报,2017-01-16(13).
[11]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8.
[1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生活[N].人民日报,2017-10-11(6).
[13]康绍邦主编.政治学名言录[M].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353.
[14]方世南.提高党内政治文化全民认同度研究[J].理论探索,2017(5).
[15]楊德山.“三个代表”[EB/OL].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64171/4527680.html.
[16]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6-07-01(01).
[17]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31.
(责任编辑:文 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