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时期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的时代特点与当代价值

2020-09-10 07:22王辉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当代价值意识形态长征

王辉

[摘 要]长征时期,中国共产党为了解决对中国工农红军的重重包围并且争取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的继续存在和发展这一重大挑战,将无产阶级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提到了极其重要的地位。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关于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的时代特点主要有:将树立战略大转移必胜的政治信仰置于党的意识形态建构的首位,充分实践群众路线与作风建设来建构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社会基础,大力开展思想宣传来夯实无产阶级队伍的理想信念,有力展开对敌对阵营的意识形态斗争以争取人的转变。长征时期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思想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意识形态话语权要以时代的主要矛盾与任务为基础来建构,要根据新的时代特点为条件来建构,要以培育时代新人为目标来建构。

[关键词]长征;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时代特点;当代价值

对于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工农红军而言,从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实施战略大转移到1936年红军三大主力会师,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历史时期,也是一个事关命运转折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国革命第一次从局部的南方根据地被迫走向整个中国的绝大多数地域,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完全将自己展示在了国人面前。由于中国革命还处于不成熟的成长阶段,由于旧中国各种反动力量对中国革命的残酷绞杀,由于以国民党为首的各种反动阶级对各民族与广大人民的欺骗宣传,中国革命与它的领导者中国共产党面对着极其艰苦而繁重的任务。首先,要使中国革命继续存在和发展,就要在端正军事路线的同时高度重视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建构与实践,要使现有的革命队伍充满革命必胜、坚持革命的精神。其次,要打破国民党反动派和各种反动势力对革命和共产党人的诽谤污蔑,要努力通过自身的无产阶级道德行为将中国共产党和革命军队的真实形象展现在人民群众面前。再次,要使国内各民族、各阶级甚至反动阵营内部认识中国共产党和无产阶级军队的人民性本质,团结、分化、吸引全民族的绝大多数人站到无产阶级的立场上来,共同推翻旧中国的黑暗反动秩序。因此,在长征时期,中国共产党关于无产阶级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具有重要的历史作用。它不仅推动了中国革命从低潮向高潮的转移,推动了中国革命的最终发展壮大,而且锻造与培养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人、中国革命队伍、中国各阶层人民群众。

一、长征时期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的时代特点

(一)将树立战略大转移必胜的政治信仰置于党的意识形态建构的首位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导致中国共产党率领的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红军的转移除了少数中央领导核心以外,各级干部与广大指战员并没有思想准备,因此,对于红军的这次战略转移与长途行军,中国共产党必须向党的各级干部与广大指战员解释它的战略意义、重大作用,在全体中国共产党人与革命军队中树立红军长征必胜的政治信仰与政治觉悟。党的领导人张闻天1934年9月29日在中央红军出发前夕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撰写的社论阐明红军战略退却的意义。他指出,红军战略退却,究其根本,是为了实现党的总的进攻路线,是为了争取苏维埃革命的全部胜利。中国革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几年几月就能完成的。部分战线的挫折不可能使整个中国革命的战线溃败解体,不可能阻止中国的苏维埃运动整体向前的发展。“我们有时在敌人优势兵力的压迫之下,不能不暂时的放弃某些苏区与城市,缩短战线,集结力量,求得战术上的优势,以争取决战的胜利。”[1]563张闻天指出,党的总的进攻路线绝不能解释成为只要采取进攻的斗争方式就可使我们得到胜利。而“这种见解,实际上是把革命当作只是一种向上的、直线式的、不断胜利的行动,或是一次的、短时期的、在一个战线上的英勇的决斗与突击”。[1]565-566但是革命战争与战线的长期性与广泛性却要求一切斗争方式和策略的运用:“在各个战线上,我们依照当时的具体环境而决定采取进攻、反攻、防御以至退却的斗争方式,一切这些斗争方式的运用,都是为了实现党的总的进攻路线,争取苏维埃革命的全部的胜利。”[1]5661934年10月9日总政治部关于准备长途行军与战斗的政治指令要求鼓动全体干部与战士的战斗精神:“在部队中进行充分的宣传解释工作,兴奋全体战士准备进入反攻的战斗精神与对胜利的信心,反对一切悲观失望的机会主义动摇。”[1]582“应当从政治上发扬部队的攻击精神,充分解释行动的意义。”[1]5841935年4月1日总政治部在关于宣传教育工作要点的指示中对目前战争的性质解释为:“这是我们从有巩固苏区做后方的正规作战,转变为经过大规模的游击的战争来创立新的苏区;就是我们在没有巩固的苏区、有组织的后方的情况中,与敌人作战取得胜利、创造新的苏区。这是一个比较长久时期中,我们进行战争的性质。”[2]139-140“因为这样的行动,将在离开堡垒的地区中得到许多消灭敌人的战斗机会,解除敌人的武装,壮大红军,在广大的新的区域中散布苏维埃的影响,创立新的苏区,将发动并依靠新的区域中更广大的群众斗争的力量,更有力的进攻国民党的统治。”[1]574指示要求从全中国的革命形势依然存在、敌人新的进攻及其弱点、我们的胜利条件、困难及应采取的战略战术等几个方面来使红色战士或干部对于斗争的环境与前途有明确的了解。1934年11月14日红军总政治部出版的《红星》报指出,自红军开始反攻以来,我们已经突破了敌人的三道封锁线。而这些胜利,一方面表现出蒋介石等不能阻止红军与苏维埃革命的发展。另一方面,它证明了党关于战略转移、争取有利条件同敌人决战的决定的正确。因此,“必须同一切对于我们目前的行动表示怀疑,在前进中所发生的困难面前表示投降、无办法、悲观失望,以及逃跑、开小差,甚至個别投敌的现象,做坚决的斗争。使每一个同志坚信我们不但能够在反攻中取得初步的胜利,而且我们能够取得更大的以至最后的胜利”[2]3983。

“共产党人自己宣称并且显然相信,他们是在挺进到抗日前线去,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因素,它有助于他们把一种有可能变成败坏士气的退却转变为斗志昂扬的胜利进军。历史随后表明,他们强调的无疑是长征的第二个基本理由挺进到有战略意义的西北去,是正确的。”[3]

(二)充分实践群众路线与作风建设来建构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社会基础

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工农红军在实行战略转移这个艰苦卓绝的任务之时,所要面临的不仅是要突破国民党中央军与地方军阀庞大军队的围追堵截,而且面临突破敌人在舆论宣传方面对党与红军的压制包围。由于国民党反动政府长期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欺骗宣传和对红军的污蔑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长期处于分隔的部分地域,中国许多省份与偏远偏僻地区的人民群众对共产党与中国工农红军存在缺乏了解、怀疑与恐惧情绪。这种因素直接导致红军长征将在沿途的筹粮筹款、开辟新苏区、扩大红军方面直接遭遇困难,也将使红军的长征阻力重重。而中国工农红军战略转移的最终目的是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国民党反动政府与封建军阀,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国家的解放与民族的独立、人民的幸福。所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在客观上也提供了一个以前从未可能有过传播与宣传自己的主张与政策的机会。同时,不能否认,只有中国共产党努力让各界各族广大群众了解党与红军自身,只有让中国工农红军以自己的亲身行动使群众接受自己,长征本身才有可能取得成功。党从长征伊始,便从两个方面即群众宣传、群众路线与作风建设的结合来扩大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影响,对群众进行政治动员与政治教育。1935年1月总政治部在对各级政治机关所做的地方工作的指示信中提出发动群众必须要做到:“用布告、群众会议、飞行集会、宣传队等方式进行广大的宣传解释,针对群众对于我们的一切怀疑,揭破国民党地主和反革命分子对于红军苏维埃的造谣,具体的答复群众每个疑问,明白的表示我们的立场,鼓动群众起来为自己的迫切要求而斗争。”[4]261934年11月4日中革军委和总政治部在《红星》报发表了《红军是苏维埃革命运动的宣传者与组织者》的社论,指出:“红军宣传工作的任务,就是扩大政治影响争取广大群众。”[5]4650在《健全连队中的宣传工作》中号召加强连队对群众的宣传工作,实行连队写标语竞赛。“把我们的一切标语口号深入到群众中去,发动群众斗争。”要求能写字的战士每人每天练习并写1至5条标语,可用多种工具书写[5]4650。1935年3月8日中共中央在为粉碎敌人新的围攻赤化全贵州告全党同志书中指出:为了完成这一任务,“要扩大我们胜利的影响到广大工农劳苦群众中去,广泛宣传我们的纲领”[4]128。在沿途行军中,针对国民党的种种造谣与污蔑,如红军“杀人放火”“共产共妻”,红军“红头发,红眼睛”,“红军是土匪”;红军的各级政治部门与宣传机关首先张贴散发各种传单标语与口号,如“红军是穷人自己的队伍”“红军是人民的子弟兵”“打土豪分田地”“工人农民参加红军去”“中国工农红军是抗日先锋队”“红军是抗日的队伍、不拉兵、不拉夫、不派款、不扰民、不入民房、买卖公平”“打倒蒋介石卖国政府”“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团结抗日”。红军在长途行进中,每到一地,总是努力迅速派当地向导劝解那些由于受反动欺骗宣传或不了解红军以至躲藏起来的群众返回自己家中,与当地群众建立联系,召开各种群众会议或与贫苦群众促膝交谈,阐明中国共产党与红军的宗旨与主张。在群众大会上或在亲切的谈话中,向穷苦群众指明穷人何以穷、富人何以富的根本原因,指出国民党反动政府、官僚地主、土豪劣绅对于穷人的榨取剥削使他们得以成为穷人。对群众进行政治教育与启发的同时,促进了广大劳苦大众的阶级觉悟,在一些地区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并且促使大批青年加入红军队伍,促进了扩红运动的发展。对待沿途各少数民族,红军指战员努力向各少数民族兄弟宣传党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解放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政策,破除存在于各少数民族中间由于国民党反动派和封建军阀长期残酷压迫而形成的对于汉族军队的猜忌,尊重各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与宗教信仰。红军领导人和红军战士以自己模范执行党的民族政策的行动和宣讲赢得了各少数民族的信赖,并在红军的帮助下在一些地区建立了少数民族自治政府和革命军队。要使红军所到之地的人民真正认识红军的性质并且发动组织群众,就要充分在红军的作风建设中巩固群众的根本利益,以保卫群众的根本利益来树立中国共产党与工农红军的政治权威与政治形象。1934年10月总政治部关于准备长途行军与战斗的政治指令将群众工作与政治纪律相结合提出了群众路线的实践方向:“保证部队与群众的正确关系,加强地方工作与资材的收集,坚决与脱离群众、破坏纪律的现象做斗争。”[1]585“加强部队中关于苏维埃政策与群众工作的教育(本部另有政治课材料发下),进行进出宣传与纪律检查,坚决的与脱离群众、破坏纪律的现象做斗争,对于不能教育的破坏纪律的坏分子,应给以处罚,甚至在群众中公审枪决。”[1]5851935年1月中国工农红軍总政治部布告将群众利益与红军的政治纪律共同强调:“红军所到之处,绝对保护工农贫民的利益。”“红军是有严格的纪律的军队,不拿群众一点东西,借群众的东西要送还,买卖按照市价。如有侵犯群众利益的行为,每个群众都可到政治部来控告。”[4]43红军每到一地,往往在贫困群众中进行调查研究或者召开群众大会,了解当地群众的急迫需求,并掌握土豪地主的情况。在充分了解群众需求的前提下,通过打土豪、地主、老财将没收的粮食财物绝大多数分发给群众或者将土地直接分配给贫苦农民。红军在日常的群众工作中以为老百姓干各种好事,诸如为群众劈柴、挑水、扫地、修房等努力实践党的群众路线。“要使广大群众认识我们是代表他们的利益的,是和他们呼吸相通的。要使他们从这些事情出发,了解我们提出来的更高的任务,革命战争的任务,拥护革命,把革命推到全国去,接受我们的政治号召。”[6]而在努力实践群众路线的同时,广大红军指战员在群众工作中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绝不损害群众的利益,各部队的纪律检查小组经常检查部队执行纪律的情况。《红星》报先后通过《消灭随意破坏红军纪律的行为》《不要到处拉尿》《不要乱用苏维埃国币》《找禾草、火把不要侵犯群众》《把遵守纪律提到生活的最高位》等从各个方面要求红军部队加强好的作风建设[5]4652。“红军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严格遵守毛主席亲自规定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严格执行党的各项政策,保护群众利益,从事实上揭破国民党的反动欺骗宣传。”[7]

(三)大力开展思想宣传来夯实无产阶级队伍的理想信念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自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初期以来,由于在“左”倾教条主义领导者的错误指挥之下,在政治与军事方面都遭遇了严重的挫折与失误。由于军事路线的严重错误,使中央红军在被敌人猛烈的围堵之中变得负重不堪、疲惫已极。特别是冲破敌人的第四道防线,渡过湘江后,部队减员严重,由于牺牲、掉队、逃亡等原因导致的折损情况极为严重。党内与部队中怀疑和不满情绪日益增长。漫长艰苦行军途中,一些人对不停的跋涉行军与走路开始表示怀疑,发出“不知要走到哪里去?”的疑问,甚至有人发出“拖,拖,拖,要拖到喜马拉雅山去”,更有甚者,变节投敌。因而,为了要保证红军指战员拥有坚定的信心、敢于吃苦耐劳的固有精神、勇于战斗的昂扬精神、树立共产主義的远大理想,为了保证长征的成功,自长征初期,党的领导干部由于富有较高的政治敏锐性与政治预见能力,各级政治机关与政治人员便对红军指战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全面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这种思想政治教育从军事战斗、士气鼓舞、日常生活、时局政策等各个方面使红军指战员充分明确自己所担负的历史使命、无产阶级的英雄主义、自己所要完成的任务。总政治部1934年10月11日在目前进攻战斗的政治工作训令中提出:“因此以紧张的政治工作发扬部队高度的战斗情绪与攻击情绪,争取当前进攻战斗的完满胜利,是目前各级政治委员与政治机关的迫切任务!”[1]587训令强调政治工作的方式、政治工作人员应充分发挥创造性与机动性,随时随地要适应行军与战斗的需要,灵敏活泼地进行工作。对于行军与战斗中可能要发生的各种问题,努力克服与防止,随时抓紧巩固部队的工作,要克服迟钝、等待、不紧张的现象。总政治部1934年10月29日在对目前行动的政治工作训令中指出了在向白区前进与在白区中战斗中的困难:无法得到在苏区那样人民群众的拥护和配合,人力、财力难以有效补充,不了解反攻的意义,丧失对前途的信心,产生消极悲观与向困难投降的情绪。因此,各级政治机关的战斗任务就是要以适合这一转变的高度机动的政治工作,与政治工作人员通过以身作则的模范作用,反对任何悲观动摇的情绪,百倍团结与巩固部队,发扬红军的革命热情,在政治上保障每一个战术任务的完成,保障红军以阶级纪律的模范行动,争取广大群众为苏维埃而斗争[2]3950-3951。“发扬红色战士高度的战斗情绪,与争取反攻胜利、创造我苏区的信心,抓住部队中所发生的个别悲观失望的机会主义倾向,开展斗争,教育全体战士。”[2]39511935年2月16日总政治部在关于中央红军向贵州挺进途中的政治工作的指示中指出自遵义出发后的种种不良现象:由于疲劳、给养不足,特别是政治工作的不深入,散漫现象与纪律松懈现象在增长,阶级路线与群众路线不能严格遵守,阶级警觉性降低,武器损害与遗失增多。而这些现象是与部队的巩固与纪律的保持,尤其是战斗情绪的发扬,是水火不相容的[4]95-96。而这一切“主要是由于政治工作没有跟上。无论在战斗动员方面,在巩固部队方面,政治工作都表现得薄弱、不深入、不紧张,不能灵活地在战斗环境中进行。这种政治工作的严重弱点,要迅速地有大的转变”[4]98。“在这种情况之下,要求我们最高限度的提高我们的政治工作,不仅在胜利的情况之下,能更加提高士气,而且要在困难的条件之下团结红色战士,不灰心,不丧气,坚定的为着我们光荣的任务,为着中国的工农解放而斗争到底,并把这个决心实现在每个战斗的动作之中。”[4]141中国共产党对于红军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信念教育主要从行军宣传、战斗鼓动、日常总结、文艺演出四个方面来加以进行。首先,以行军宣传调动广大指战员坚持长征的积极性。宣传队往往在红军部队所经沿途特别是山顶、山隘、险山、山坡村头等地段采用喊口号、贴标语与宣传画、唱歌、鼓动棚、快板、打油诗、小调、化妆宣传、现编现演、讲笑话、猜谜语等方式解除红军战士长途跋涉的艰苦与疲劳并防止落伍掉队,张贴标语和口号诸如:“突破敌人封锁,争取反攻的第一个胜利!”“粉碎敌人的乌龟壳,猛打猛冲打到敌人的后方去!”“同志努力啊!竞赛一下,看谁先上山顶?”“不要让一个同志掉队!各级干部要带头,要负责,要拼命往上爬!不要让我们的同志冻死在这里!”“同志们,加油啊,过了雪山,下山就到宿营地了!”等,极大地振奋了红军的精神与意志。其次,以战斗鼓动激励红军广大指战员的奋勇精神。红军在长征时期的战斗鼓动分为战前动员、战斗鼓动、胜利表彰。战前动员是指在战斗之前为了鼓励红军指战员发扬不怕牺牲、克服困难的精神,由领导干部或者政治机关对红军指战员进行讲话宣传,阐明战斗行动的意义并鼓舞士气。1934年11月25日中共中央及总政治部在关于野战军进行突破敌人第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的政治命令中要求:政治工作人员应与指挥员一起克服战斗员中的疲劳、落伍与各种动摇,最高限度的提高全体红色军人的战斗精神、顽强抗战及其坚定性[2]4004。1934年12月1日中共中央局、中革军委、总政治部在关于保证军委一号一时半作战命令全部实现致红一、三军团电中强调:军团首长与政治工作人员要到各连队去进行战斗鼓动,要动员全体指战员认识今日作战的意义。“我们不为胜利者,即为战败者,胜负关系全局。”[2]40261934年12月、1935年5月朱德、刘伯承、聂荣臻等分别在强渡乌江、强渡大渡河等战役前对部队将士做动员讲话。战斗鼓动是指在战斗中为了激励红军战士英勇杀敌、坚持攻击、克服火线上的动摇、追击敌人,防止得到胜利后而放松敌人去检查胜利品的错误,通过在阵地喊话、呼喊口号、大字标语如“为革命流尽最后一滴血!”“不能撤退,一定要攻下!”“穷追不舍!”“不捡战利品,全力追敌人!”等激励红军战士的战斗与忍受饥饿、追击敌人的坚毅精神。胜利表彰是指在较大战役如遵义战役胜利或遵义会议成功召开、红军主力部队会师后,为了提高全体指战员的战斗情绪,往往通过散发张贴传单、捷报,召开祝捷大会、联欢大会、慰问活动迅速传播胜利消息与会师消息,以振奋人心、扩大红军影响。再次,以日常总结来巩固红军思想政治建设的长期性与稳定性。每当宿营时,红军指战员会利用宿营机会、篝火晚会等交流筹粮、作战、行军、群众工作中的一些经验体会并表扬先进事迹,宣传人员会进行卫生常识教育,克服红军在恶劣条件下所遇到的困难以提高自身身体素质。总政治部在1934年10月11日对于目前进攻战斗的政治工作训令中从反对喝冷水、吃生物、洗脚、清洁宿营地与厕所几个方面提出了“行军时的卫生须知”,并要求在每一个部队中解释和自觉遵守[1]588。“根据最近行军的经验,须先从组织上的巩固,政治上说服教育,以及估计可能发生的问题,采取各种方法防止与克服。”[1]591最后,以文艺演出来加强提高指战员对于中国革命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长征时期,由于掉队现象较为严重,一些人对于前途和目标产生迷茫思想。为了用高尚的情怀和远大的志向鼓舞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再次塑造红军战士的思想品德与意志,红军各剧团、剧社、宣传队利用各种文艺演出形式,诸如革命歌曲、戏剧、舞蹈、诗朗诵以及教唱战士歌曲等不断加强红军战士的思想政治教育。毛泽东1935年9月在甘肃省通渭县为红军战士朗诵其创作的诗歌《七律·长征》,极大地鼓舞了红军战士对革命前途的信心与乐观精神。

(四)有力展开对敌对阵营的意识形态斗争以争取人的转变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革命是一场具有广泛民族与社会基础的革命运动,也是一个长期卓绝的过程。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由于各种外敌的不断入侵,长久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悲惨境地。国民党政权建立后,不仅没有改变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悲惨境遇,反而使套在人民头上的枷锁日益紧迫。自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政府的卖国嘴脸日益暴露,不但不对日本侵略者展开抗击,而且将主要兵力用来镇压中央苏区与工农红军。蒋介石“无力抗日”的借口已被动用几十万兵力来不断“围剿”的事实所揭穿。20世纪30年代,在中国社会各个阶层中已经充满了对蒋介石政府不抗日、出卖中华民族利益的行为充满了深深的不满与仇恨。整个中华民族要求抗日、结束内战的呼声日益强烈。但国民党政府依然对民族的呼声充耳不闻,我行我素,顽固坚持内战的政策。在这样的情况下,由于对地盘势力的争夺,和对蒋介石对日妥协政策的抵触和不满,在国民党内部,国民党中央军与地方军阀之间矛盾重重,从根本上难以达成共识难以和谐。蒋介石加紧剿共放弃抗日使国民党军阀内部四分五裂,从根本上为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工农红军杀出重围、长征胜利创造了客观基础。1933年11月发生的由国民党十九路军领导的“福建事变”、1936年12月发生的“西安事变”和其他白军士兵哗变暴动的事件表明国民党内部汹涌着军人对蒋介石挑动内战、对日妥协的反抗潮流,是国民党士兵发起的抗日反蒋的体现。因此,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工农红军从中国革命统一战线的高度出发,从新民主革命的总路线“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这一基本政治路线出发,注重对于人的改造与教育,注重对于处于不同阵营的可团结改造的群众的吸引与转化,使他们恢复阶级觉悟,实现回归人民阵营的转变,使国民党敌对阵营,特别是国民党军队中的一切可以争取的力量通过意识形态斗争吸引到革命的阵营中来。从而使革命阵营不断增加新生力量,有力地为中国共产党广泛地传播其政治主张、为中国革命不断增强社会影响打下基础。赣南军区政治部1934年12月17日在《纪念宁都暴动开展群众的瓦解白军工作》的报告中指出:“宁都暴动向全中国白军士兵群众指出了争取自己解放的道路”,从三个方面阐明瓦解白军的必然性、瓦解白军的重要意义、坚定瓦解白军的信心的思想。第一,瓦解白军的必然性。由于国民党的出卖中国与黑暗统治使士兵生活的日益恶化、将白军士兵的父母兄弟送上了死亡的道路,由于苏维埃运动的影响,由于白军士兵阶级觉悟的提高,在广大的白兵中,急剧生长着对国民党的愤怒与不满。士兵群众亲眼看见了苏维埃是自己的政权,拖枪暴动加入红军。“这些情形,说明白军士兵的动摇与日益倾向革命,大大有利于我们的瓦解白军工作和开展游击战争。”[2]4037第二,瓦解白军的重要意义。每个红色战士,每个游击队员都应该担负起瓦解白军的责任,广泛宣传共产党抗日五大纲领和苏维埃红军的抗日主张,以及土地法令和苏维埃的劳动法令,号召白军士兵拖抢过来共同反对卖国贼国民党。采用各种宣传方式鼓动白军士兵不要来打抗日的工农红军。“发动他们哗变暴动,争取他们加入工农红军。”[2]4037第三,必须反对一切对白军兵士革命化的右倾的估计。坚信在全中国反日反帝斗争猛烈开展的情形下,白军士兵中日益生长着反帝反日反地主资产阶级国民党的情绪;坚信在党的反日五大纲领的号召下,“将发动白军兵士中,更广大哗变暴动,加入红军革命抗日潮流”。[2]4037红军对于白军的宣传瓦解工作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阵前喊话、优待俘虏、争取俘虏。红军与白军接触的机会大多发生在阵地战斗时或接近阵地的地方,所以,火线喊话成为红军对白军士兵展开政治影响的重要渠道。1935年1月1日总政治部在关于瓦解贵州白军的指示中指出:因为贵州士兵与红军直接接触的机会较少,所以红军的政治影响在士兵中比较薄弱,而反革命的武断欺骗宣传容易在士兵中产生影响。因此,各级政治机关必须根据对白军的不同情形,经过火线上的喊话及大量的散发宣传品,把“不打抗日红军,哗变拖枪当红军,打日本!”“红军为解放贵州群众而来,哗变拖枪到红军中来打土豪分田地,赤化贵州!”“不受冷、不受饿!要求立即发棉衣穿!要吃饱饭!”等斗争口号更加具体化、通俗化的深入到贵州白兵士兵中去,煽动与争取他们哗变拖枪到红军中来[4]3-4。红军政治人员与宣传人员在沿途白军士兵易发现的地方散发大量宣传品或张贴大字标语,而在阵地战斗间隙则会通过唱宣传歌曲或呼喊口号:“中国人不打中国人”“不替蒋介石当亡国兵!”“白军弟兄们也要北上抗日去!”等。为了深入白军士兵的心灵,往往会动员白军家属写信或到阵前喊话,告诉他们红军的主张以及家乡打土豪、分田地、穷人翻身的情况,致使许多白军士兵思想发生变化,投向红军。《中共中央为粉碎敌人新的围攻赤化全贵州告全党同志书》提出以“用释放俘虏,优待俘虏士兵,医治敌军伤病”等方法“扩大我们胜利的影响到白军士兵中去”[4]128。“在生活上须尽量保证俘虏兵有饭吃并吃饱,有开水吃,并设法解决他们生活上的困难(如草鞋等),使之从实际的红军生活中了解红军优于白军。”[4]4对于白军俘虏,红军一律平等对待,不虐待打骂搜身,在生活上照顾感化他们,红军政治人员在他们中间通过授课或讲话展开红军政策的教育,消除他们的恐惧与怀疑心理。同时,红军部队文艺工作人员通过为俘虏人员演出,根据俘虏亲身经历所编排的揭露反动统治下百姓悲惨生活的活报剧与戏剧,使他们的自我觉悟得到提高。这就为进一步争取他们加入红军奠定了基础。争取俘虏对于红军在长征途中补充兵员、扩充力量有重要作用。对于白军俘虏,通过宣传教育提高觉悟后,根据自身意愿可以加入红军,也可以发放路费回家。“俘虏兵中坚决不愿当红军的,应给他们深入的宣传鼓动,遣散使他们出去在白军士兵及广大群众中散布红军的政治影响。”[4]4-5红军改造俘虏使红军部队不断增添了新的力量。1935年2月,在遵義战役中,红军俘虏白军3000人,有2400人报名参加红军;1935年8月,在包座战役中,俘虏白军800余人,500多人参加红军;红二、六军团俘虏白军1145人,共有889人参加红军[5]4659-4660。

二、长征时期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思想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意识形态话语权要以时代的主要矛盾与任务为基础来建构

每一个历史时代都具有这个时代的任务与主题,而一个时代的历史任务与主题往往是事关绝大多数人存在与发展的。毫无疑问,无产阶级政党与无产阶级执政党作为代表无产阶级与绝大多数劳苦大众利益的代表,是以解决和回答绝大多数人民生存与发展问题而出现的,无产阶级政党与执政党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始终代表着绝大多数人民的诉求与呼声。因此,无产阶级执政党意识形态话语权与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始终代表和反映着工农阶级与绝大多数人民的利益和诉求。时代的诉求,也就是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利益始终是无产阶级执政党意识形态建构的出发点。而无产阶级政党对于自身意识形态的建设和营造,话语权的建构与表达是至关重要的条件。无产阶级意识形态话语权是无产阶级政党与社会主义国家对于自身道德意识的建构,对于自我认知的界定,对于自我权威与自我存在的形象建构,也是对于资本主义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批判与鞭挞,是与资本主义思想舆论展开斗争的有力手段,是扩充发展社会主义政治与道德阵地的第一步骤。因此,意识形态话语权的表达首先要以时代所提出的主要问题和主要任务来建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执政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设只有聚焦于当代社会绝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才能正确回答时代所提出的问题,也就能真正先声夺人、以理服人,将自己的意识形态体系推而广之,影响绝大多数人的思想情感,建设正确的民族思想道德基础。党的十九大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这已成为制约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因素。因此,这一矛盾已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而要解決这一矛盾就是要努力完成人民共同富裕与人的全面发展,而要完成这一任务就要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为中心是当代中国社会所有发展和治国理政所应追求的方向,而社会主义国家与执政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就要以“人民为中心”这一主题来建构。“以人民为中心”来建构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话语权就要加强社会主义执政党的群众路线与作风建设,以充分践行群众路线与作风建设就能够取得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就能为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打下长久而牢固的基础。党的群众路线与作风建设两者是统一的,只有努力走群众路线,才能够自觉建设好的作风,而好的作风建设必定促进群众路线的进一步深入实践。党的作风表现则是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纪律建设、制度建设的根本与综合体现,也是党对其根本工作路线群众路线实践的有力标志。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只有在党的建设中有力反对“四风”、有力开展反腐运动,只有在国家的全部治国理政中广泛而全面地深入实践党的群众路线,只有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发展中,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党的奋斗目标,社会主义国家才能够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

(二)意识形态话语权要根据新的时代特点为条件来建构

任何一个时代的存在与前进都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每一个时代都是特定时代生产力发展的缩影与表现。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始终决定着一个时代在经济、政治、文化、道德、思想观念、哲学形态方面的特征,一个时代的思想文化与观念意识始终都是特定时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结果。生产力每向前进一步,哲学思想就要跟着转变一步,形成自己特定时代的追求和体系。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在任何时代都应该拥有与自己时代经济生产力、政治法律相适合的内容,否则,就会缺乏说服力,就要被时代所淘汰。马克思主义政党对于意识形态的建设与传播往往根据不同时代的发展与要求来建构,根据不同时代广大劳苦大众的接受能力与接受条件来建构设计。只有适应不同时代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与知识文化水平,马克思主义政党才能够有效地将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体系传播到人民群众中去,化为人民群众自己的要求和向往。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必须要根据时代的特点、时代的经济生活、生产力水平、科学技术水平、信息化水平来判断与进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与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互联网技术的飞跃。互联网技术与网络空间是当代社会思想文化发展的一大重要标志,代表着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先进趋势和文化取向。网络空间拥有数亿网民,代表了社会绝大多数人的期盼与要求,拥有数亿人的声音和表达。互联网空间直接决定着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传播力度、广度与深度,也决定着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和意识水平,决定着社会主义国家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也决定着人民群众的凝聚和团结程度,更决定着未来社会发展的走向。互联网空间为社会主义执政党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创造了机遇和挑战。而对于当代社会主义执政党实现“中国梦”来说,文化强国则是民族觉醒的保证条件。文化强国首先就要有网络强国的自觉意识,文化自信首先就要有网络自信的自觉意识。网络自信是中国共产党自觉加强网络意识形态传播和引导的必然结果,是中国共产党对于无产阶级意识形态在21世纪建设和传播的必然结果,也是广大网民自觉接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必然结果,更是社会主义执政党与人民群众共同交流、共同建设的必然结果。对于互联网空间的意识形态建设,首先要根据时代的特点、网民的特点,善于创新,敢于创新,采用一切可能创新的技术、思维、手段、题材、方法、内容、形式等有力地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嫁接融入互联网空间,使互联网空间成为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阵地。其次,要将治国理政与互联网空间相互融入。党和国家的治国理政需要倾听人民群众的声音,需要人民群众的发声。因此,积极廓清错误与及时采纳正确的民意就可以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更广大的范围与空间内生长发展。最后,使互联网空间成为批判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和平演变思想的有力场所。对于一切负能量和消极影响要及时有力地消除,消除取缔反面影响,为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创造更为广阔的空间。

(三)意识形态话语权要以培育时代新人为目标来建构

人的培育,人的精神境界与信仰的提升始终是马克思主义与共产主义学说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从精神被动、迷茫迟钝的此岸达到精神自由、完全独立的彼岸是共产主义所要实现的人在思想意识方面的追求。人的解放,人从非人和异化的条件下解放出来,成为精神面貌崭新、自由独立、拥有全面发展的素质始终是马克思主义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而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以来就充分展开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教育以便使社会大众的绝大多数人能够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在这样强有力的意识形态教育下,中国最终能够推翻腐朽反动秩序的统治,建立人民大众得到解放的社会主义国家。而社会主义建立的重要目标就是对于人的提高与塑造。将人从旧的社会的污泥浊水与阴暗被动中解放出来,使人成为新社会的人,使人变为积极主动、自我追求、勇于担当、创新自我、全面发展的新人,使这样的人组成具有新的素质与能力的人民群众的社会。因此,共产主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与传播、话语权的表达都在于人的塑造、新的人民的塑造。只有崭新创造素质的人、共同追求与理想的人民群众才能够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建设的远大使命在长期艰苦和挑战中完成,最终走向人类自由王国的目标。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要在世纪中叶实现“中国梦”这个主题,而“中国梦”使命的完成依赖于人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只有人的全面发展,才能够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而人的发展则需要旗帜鲜明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作为有力的指导思想和教育支撑。人的发展首先依赖于人的劳动,人的劳动是人发展的第一步。没有人的劳动,便没有人的存在和发展。人类的本质特征就是劳动和实践,劳动和实践决定了人类的不断发展。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了坚定文化自信的根本举措就是要培育能够担当实现民族复兴大业的时代新人。在时代新人的培育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要充分集中于这一重要目标。时代新人在新的时代中的培育首先要以劳动和创造来进行。没有了人的创造与劳动,便没有了人的发展,就更没有了培育时代新人的可能。人的创造与劳动的这一前提决定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和传播要关注普通人的奋斗。普通人的奋斗和劳动始终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的牢固基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人民群众的奋斗和劳动提供了极大的可能和保障,使新时代成为一个奋斗者的时代。因此,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建设要关注奋斗者,要关注普通人的成长发展。弘扬劳动者的创造、劳动、牺牲、艰辛、理想、情怀,倡导奋斗,倡导劳动,倡导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反对不劳而获、鄙视劳动、好逸恶劳。对于奋斗和奋斗者的提倡和弘扬,对于劳动和创造的鼓励与激发,使中国特色社會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深入人民,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在对社会大众的调查研究中具有了人民性本质,也就具有了传播话语权的自信和实力,也将使这种话语权在更大空间和范围内长久传播、生长发展,以最根本的文化自信塑造具有自信自觉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1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2]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资料文库.军事系统(第13册)[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

[3]红军长征纪实丛书.红一方面军卷(第1卷) [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6:25.

[4]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2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5]红军长征纪实丛书.红一方面军卷(第10卷) [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6.

[6]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8.

[7]红军长征纪实丛书.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卷 [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6:160.

(责任编辑:文 枢)

猜你喜欢
当代价值意识形态长征
红军长征起止于何时?
智珠二则
智珠
意识形态、文艺、宣传与百姓生活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二胎题材电视剧的多维解读
浅谈长征精神的当代价值
浅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新形势下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
西方涉华纪录片意识形态的建构与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