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磊
摘 要:矿物晶格中原子间化学键的弯曲、伸缩会吸收红外光谱,并且因为矿物种类的不同,对红外光谱的吸收能力各有差异。利用近红外光谱仪测定可以直观的观察到矿物的吸收峰,进而对比得出岩石中的矿物成分,为找矿工作开展提供了必要的支持。本文利用北京吉天生产的SupNIR-2700便携式近红外分析仪,对某岩石样品进行了测定分析,并对实验方法、分析过程和测定结果进行了简要概述。
关键词:近红外光谱仪;蚀变矿物;定量分析;吸收峰
在地质勘察和野外找矿中,借助于现代仪器设备能够为相关工作开展提供便利。近红外光谱技术是起源于20世纪三十年代的一种分析技术,近年来在光学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的支持下,在测定精度、适用范围等方面均有了较大幅度的发展,现阶段在地质勘察、临床医学、生物检测等领域有着广泛运用。在找矿工作中,利用近红外光谱仪测定岩石中蚀变矿物的种类,为地质工作者提供有参考借鉴的地质信息,对找矿作业低成本、高效率开展有显著作用。
1 实验方法
本次实验中用到的仪器是北京吉天生产的SupNIR- 2700便携式近红外分析仪,采用漫反射的测样方式,可满足块状、颗粒、粉末等多种状态样品的快速检测。支持PC端控制,仪器测量结果可以通过PC端显示,方便对测定数据的定量处理、定性分析。
根据仪器的结构设置,选取样品的体积应控制在20mm×
20mm×15mm。样品采用钻芯取样的方式获得,为了方便测定将其研磨成粉末,对提高测量结果的进度也有一定的帮助。将粉末状样品装入玻璃杯中,仪器通电之后,进行调零操作,校正无误后,在将玻璃杯放入近红外光谱仪中进行分析。
2 分析方法
不同种类的矿物,其光谱曲线和吸收峰位存在较大的差异,近红外光谱仪就是利用这一特性对岩石中存在矿物进行测定和分析。另外,特征吸收峰也是判定矿物类型的一个重要指标,矿物羧基位置的不同,会直接影响特征吸收峰的峰值变化,例如吸收峰的峰值位于2200-2300nm之间,可以判定岩石中蚀变矿物为方解石、伊利石;吸收峰的峰值在2000-2100nm,主要為绿帘石;吸收峰的峰值在1500-1700nm,主要为蒙脱石、高岭石等;吸收峰的峰值在1200-1400nm,主要以白云母、绿柱石为主。
3 结果分析
3.1 定性分析
在利用近红外光谱仪进行蚀变矿物成分的自动分析时,会使用到矿物数据库。其中包含了各类矿物的标准吸收峰。使用仪器对样品进行测定之后,将所得测定结果与矿物数据库进行匹配,只要实测光谱曲线与标准光谱曲线重合,就可以找到对应矿物名称。这样一来就省去了人工核对的程序,进一步提高了测定效率。由于不同矿物的吸收峰曲线是不一致的,并且特征峰的位置,也会根据样品采集地点的地质环境而出现变化。因此,在实际测量过程中,可以先利用吸收峰配对的方式,初步确定矿物类型。待所有矿物检出后,再利用特征峰进行核对,保证测定结果的精准性。需要注意的是,同一测量样品中,往往含有多种矿物,一些含量极少的矿物,其吸收峰可能无法显示,这种情况下就要求技术人员采用峰位数据加权处理,对各类矿物进行区分。
在检索时,一般开辟4-2nm窗口,根据需要软件可调,实测值落人数据库窗口内有效,将有效的权重值相加,得出权重值,权重大的排在第一位,作为最有可能的检测结果。这一加权方法同样适合混合矿物检索,有加权值的峰位是排在前5位的吸收峰,排在第一位的吸收峰加权值为1O,后面4个峰位加权值之和为10,在混合矿物中,排在第一位的吸收峰在光谱中肯定有显示,权重10,值比较大,容易检索出来。
3.2 定量分析
蚀变矿物通常是由多种矿物混合形成,其中根据矿物中是否含有结构水,又可以将其分为含水矿物与不含税矿物两大类。例如常见的黄晶、绿帘石、沸石等,都属于含水矿物。而近红外光谱仪就是一种测量含水矿物的技术手段。要想精确测量蚀变矿物中某一类矿物的含量,常规方法主要是选择化学计量学进行分析、测定。虽然也能够得到一个定量结果,但是只能代表同一批样品中矿物含量趋势,而不能更加客观的反映出整个区域中矿物的含量,因此实际指导意义不强。相比之下,基于近红外光谱仪的矿物含量精确测定,则解决了上述弊端。测定中的核心步骤为:首先利用近红外光谱仪对岩石样品中矿物进行测定,架设有A和B两种。实测光谱为C。然后调用数据库中的标准曲线,可以观察到实测光谱曲线与标准光谱曲线的差异,计算出A和B各自的包洛线。采用归一化处理,可以得到a、b、c三条曲线。将测量数值带入公式,可以计算出A与B的含量。
3.3 测定结果
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每隔1-5m采一个样品进行测量,结果(图1)反映了矿物在岩芯的分布规律和矿化对应关系,横坐标为钻孔深度,纵坐标代表矿物相对含量,从中可以找到明矾石在深度369-435m和750-894m和Cu矿化正相关,这里550-632m由于没有Cu的化验结果,可以推断此处有矿化。地开石和明矾石在钻孔均匀分布,钻孔的底部娟云母化强烈。
3.4 建模分析
将仪器测得的数据进行汇总,然后选取一些特征指标建立模型,利用模型进行最终的矿物分析。本次实验中选取的参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①峰强度,即蚀变矿物中某一矿物的相对含量;②峰对称。即不同地质环境影响下,某类矿物的含量波动变化情况;③半高宽。即形成矿物时的地质温度,温度的高低与矿物结晶度成反比;④峰位移。即因为各种因素干扰导致某类矿物中特征峰发生移动的情况;⑤峰强比。特征峰强度和吸附水峰强度的比值。除此之外,还有反射率等相关指标,将上述指标进行汇总后,构建一套成矿模型。将所得数据代入这一套模型中,根据峰强度、峰对称等具体指标,验证蚀变矿物测定结论。
4 结语
对岩石中所含矿物进行测定,本质上是一个数据测量与统计分析的过程。传统的矿物测定中,因为所得数据不精确、不全面,对最终的矿物含量结论产生了较大的干扰影响,不利于下一步地质找矿工作的开展。技术的创新发展和新型设备的广泛运用,为岩石中蚀变矿物的精准、快速测定创造了便利条件。本文使用的是北京吉天公司生产的SupNIR-2700便携式近红外分析仪,具有测量精度高、数据处理速度快,以及支持PC端编程与控制等特点,为蚀变矿物的定性分析、定量测定提供了支持。结合实践应用效果,可以发现近红外光谱仪在测定岩石样品中矿物含量方面,精度较高,完全可以满足地质找矿需求,具有较强的推广使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邓国武,汪冰,王少帅,等.热红外航空高光谱蚀变信息找矿应用研究[J].矿产勘查,2020(2):344-351.
[2]陈雪源,曾南石,曾妮萍,等.便携式近红外光谱仪的粘土样品鉴定及应用研究[C]//全国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学术讨论会.2013.
[3]李军华,吴炜,何艳,等.近红外光谱对天然岩石中矿物成分含量测定的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3(01):8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