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宇
当代书法审美趋同已成为共识,其根本原因还是自我心性的迷失。一方面是因为追名逐利而自我牺牲个性、寻求共性带来的不断入展、获奖的实实在在的好处;另一方面,则由于自身修为不够导致盲目跟风,这类作者往往没有主见、人云亦云。当这种趋同成为主流,强大到人人都去追逐,并以此作为标准的时候,扭转是何其困难。自性与内省本该是中国式文人特有的风骨,然而“思想独立、学术自由、精神萬古、气节千秋”的精神丰碑在这个时代不断式微,在急功近利的快餐文化冲击侵蚀下,书法人的自我救赎已经迫在眉睫,这不仅是对“真美”的重拾,更是时代的责任。打破书法审美趋同的现状,意味着破旧立新。趋同代表平坦、平庸,转变意味着艰辛,荆棘丛生,劈波斩浪,需要不破不立的信心和勇气。在当代书法审美趋同的大背景下,突围虽难,却也给了践行者以重建的挑战与机遇。
作为多年从事基层书法教育的教师,笔者见证了近20年来中小学艺术教育的蓬勃发展。事实上,多年的教学生涯让我感受到基础艺术教育的本质还是属于美育范畴。无论是教学中的技术训练,还是书法理论的认知,无不是引导学生去体验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中华文明的延续、文脉的流转,这种认知上的审美体验可以对文字的本身,也可以透过字去感受人以及字和人背后的文人风骨与文化精神。这是一种由点到面、由单一到多元、由简单到复杂的递进式的美育引导。
基础教育阶段的书法审美教育,从实践到感悟,从行万里路到读万卷书,多种方式相互印证、裹挟前行,其中要确立一个最为基本的前提,便是引导学生反复参与过程中不断“内省”,并形成更为主动参与实践的动力,以此循环往复,走向纵深。这种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自我内省过程,会加速学生对自性的剖析与研判,从而获得独特而具有自我审美要求的体验,更强化个人审美的广度与深度,进而拓展到自身的书法创作实践中。独立的审美取向一定会带来独特的个人作品风格,这是一种良好的螺旋式循环提升。当然,我们在实践的过程中,能够获取独特的审美感受,除了专业知识以外,涉及其他姊妹艺术同样能够开启个人的审美视角和体验,并丰富我们的审美境界与审美思考。所有这些,都是提高书法审美教育的有效方法与手段,值得我们去体会与探索。而传统文化,尤其传统“儒释道”思想的浸润为我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打开更为广阔的空间与思路,并提供源源不断与生生不息的内在动力。<F:\教育8本书\江苏教育2020\江苏教育12期\书法12期\KT1.TIF>
(作者系江苏省苏州市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