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行芳
关键词:水平井;设计优化;轨迹控制
随着油气勘探开发技术进步,对低产、低压、低渗透和浅薄层油藏等传统技术难以动用的油藏,通過水平井可以有效开发利用。水平井钻井关键是井身轨迹控制,有必要对水平井的设计优化和井身轨迹控制关键技术措施进行探究。
1 水平井钻井基本情况
1.1 水平井井身轨迹控制要求
水平井根据半径可分为长中短三种,不同类型对造斜率、钻具有不同要求,短半径水平井钻具位移小,除常规钻具外主要有铰接马达和挠性钻杆,完井后裸眼段较多;中半径钻具水平位移较大,常用弯外壳和导向钻具;长半径钻具位移大,需配套弯头、稳定器等。
钻井轨迹控制需明确“靶区”,一般是柱状的,以设计的轨迹轴线为轴、横截面为圆形或矩形,包含无数个平行法平面,所以水平井与定向井不同,其中靶是“矢量中靶”。水平井中靶时进入的靶区也叫目标窗口,并非平面,而是柱状体,不仅要确保实钻轨迹点在窗口平面内,且要求矢量方向也符合要求,确保实钻轨迹点中靶后每个点都处于靶柱范围内,也就是每个轨迹点的方位角、井斜角、位移、垂深等都要达标。
1.2 水平井井身轨迹控制影响因素
水平井钻井造斜点到入靶点设计垂深增量、水平位移增量都固定,一旦矢量方向和轨迹点位置偏离设计轨道,会改变垂深和位移增量关系,影响中靶。水平井钻进中,实钻轨迹点、井斜角等参数会出现提前、适中、滞后等不同情况。一是实钻轨迹点提前,即缩短了靶前位移,在井斜角较大时,稳斜段钻至目标储层产生的位移量会超过靶区平面,造成延迟入靶,易造成窗口脱靶。二是轨迹点位置适中,在井斜角合适时,井身轨迹复合设计要求。一旦井斜角超前,就要加长稳斜段长度,且会造成延迟入靶。三是轨迹点位置滞后,即加大了靶前位移,一旦井斜角偏小,需加大造斜率改善待钻井眼垂深和位移增量关系,确保以较高造斜率提前入靶。在井身轨迹控制中,实钻轨迹点接近或稍滞后,保持合适井斜角,有利于中靶。造斜段作为水平井井身轨迹控制重点,实际是对实钻轨迹点位置和矢量方向的控制。
1.3 薄油层水平井井身轨迹控制技术难点
当前剩余油和外围油藏开发中,水平井钻井面临油藏很多是1-3m的薄层油藏,储层有效厚度有时仅为1m左右,具有厚度小、层数多、孔渗条件差、直井产量低等特点,在储层发育比较连续的情况下,适于利用水平井开发,但存在更大的难度。一是储层埋深误差加大中靶难度。平面展布比较连续的剩余油,其连续性也并非完全连续,会存在“歼灭”,储层垂深有较大变化,加之测井资料误差等,对水平井中靶带来困难。二是储层较薄加大井身轨迹控制难度。厚度较小的油藏,特别是存在较多“歼灭”的油层,水平井井身轨迹控制中,垂深控制范围只能在储层厚度范围内,控制精度要求高。三是靶点间垂深差异大加大钻井难度。薄层油藏开发必须加大水平段长度,确保尽量加大储层裸露面积,提升油井产能。但水平段加长后会穿过很多垂深不同的储层,需频繁进行井身轨迹调整,不仅加大了轨迹控制难度,轨迹高低起伏也加大了钻井施工难度和磨阻、扭矩等,对钻井作业井下安全性带来挑战。四是随钻测量仪器盲区加大轨迹控制难度。常用的LWD随钻测量仪器,与井底钻头间存在着大约20m盲区,需监测人员凭经验对盲区状况进行预估,加大了轨迹控制特别是进入目标储层时的入靶难度。
2 水平井钻井设计优化和井身轨迹控制
2.1 水平井钻井设计优化
井身轨迹设计优化是控制井身轨迹的基础。
2.1.1 优化设计水平段长度和方位
水平段长度设计要求较高,直接关系可采储量裸露范围。要以储层物性条件、厚度及原油粘稠度和理化性质为基础,对采收率进行宏观判断,合理设计水平段长度。要准确分析区域地质状况,把握砂体延伸展布,确保水平段可以垂直于砂体延伸,延伸方向处于最佳方位和最大渗透率方向,并控制好后期边水推进方向。
2.1.2 优化设计最佳靶点和垂向位置
要突出把握好靶点位置设计,重点考虑生产压差和波及能力要大,尽量将靶点位置设计在油层较厚部位。要结合边水侵入情况,中靶点位置要远离边水,末尾靶点可离边水相对较近。因现场工况条件复杂,注水开发对后期产能存在影响,靶点应远离注水井。同时,要综合考虑边底水、储层渗透性、气顶能力、储层厚度和非均质性等因素进行设计,老井挖潜还要注意井下液面情况。
2.1.3 优化动态和静态资料分析
水平井设计受储层走向、岩层岩性、断层等构造及地层压力、温度梯度等动态和静态资料影响,要慎重考虑储层储量和油水界面等油藏条件。在油藏中后期开发中可借助水平井挖潜增产,需根据地质条件变化,准确把握水平段到目标储层的储量、采储量和气顶膨胀等参数,防止钻井后进入水层或气层。
2.1.4 及时跟踪调整钻井进度
水平井钻进受井下构造不确定性、储层非均质性等因素影响,必须进行随钻监测,对钻井数据和返排岩屑等进行实时收集和分析,及时与标志层比对。出现异常后要在掌握地下构造变化基础上,及时进行井身轨迹设计调整,通过对钻进方向的及时修正,确保水平井精准入靶。
2.2 控制好关键参数
2.2.1 控制好井斜角
水平井钻井中关键部位需进行人工造斜,在复杂地质条件下加大了井身轨迹控制难度。要通过以下方式控制井斜角:优化钻具组合,加强钻进轨迹精准控制,防止出现较大钻进误差;加大钻头强度,防止钻进中因钻头强度较低导致斜角误差;强化随钻监测和数据分析,优选最佳区域进行造斜。
2.2.2 优化钻井参数
钻井参数直接关系到井身轨迹控制,可借助现代钻井软件和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对钻井参数进行优化设计,尽量控制钻进误差。造斜段是轨迹控制难点,要对直井段井斜角和方位角等参数提前进行精准测量,输入水平井轨迹控制软件,计算出井底位移、垂深和闭合方位等参数,尽量简化造斜钻具组合,确保造斜段以低磨阻和低扭矩钻进,造斜工具造斜率要比设计造斜率高10-20%,强化轨迹控制能力。可根据区块完井资料、三维地震资料等构建地质模型,结合随钻监测数据实时修正模型,确保井眼始终沿储层发育钻进,提高砂岩钻遇率。
2.3 控制好关键部位
虽然造斜段、水平段轨迹控制难度较大,但要在直井段就加强轨迹控制,这是井眼轨迹控制的基础。要确保直井段打直,始终沿垂线钻进。实钻中直井段难免出现井斜角,只要控制在可控范围内不对后期钻进产生不良影响即可。为防止直井段斜角过大,可应用钟摆钻具组合,提供足够钟摆力防止出现井斜角;还可应用PDC钻头,保持低钻压、高转速的持续稳定钻进,控制好钻柱,确保钻具组合不发生弯曲,为后期着陆段奠定基础。着陆段是钻井中靶关键部位,要将井斜角由0在规定部位调整到设计值。要选择合适的造斜工具,把握好储层岩性、地温梯度等,确保造斜率稳定。造斜作业可采取“先高后低”方式,实钻比设计造斜率稍高,可在减低后期造斜率的同时保证造斜率稳定。钻进中要坚持寸高必争,借助随钻测量仪器监测数据,实时关注位移、垂深和井斜等参数间关系,在造斜段早期就确保方位正确,避免出现闭合方位偏差。要立足提前设计好的稳斜探顶段,以合适井斜角钻进,期间控制好方位角和井斜角,确保井身轨迹始终沿设计方向钻进。
综上所述,水平井钻井作为油田勘探开发的一项重要技术,在剩余油挖潜、薄层油藏等常规钻井技术难以动用的油藏开发中具有重要作用,只有控制好井身轨迹,才能确保达到预期的采油作业目的。
参考文献:
[1]李永军.水平井钻井施工过程轨迹控制研究[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7(14).
[2]林琦,王鹏,刘振兴,章成强.定向施工中井眼轨迹控制[J].中国井矿盐,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