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旅游视角下乡村绿道建设研究

2020-09-10 01:28王海龙
山西能源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全域旅游乡村旅游

【摘 要】 全域旅游时代的到来,意味着中国休闲社会已经形成,中产阶级群体迅速崛起,大众休闲旅游消费需求旺盛,乡村旅游是全域旅游时代性的机遇,乡村旅游开始进入市场需求的导向期。在全域旅游时代,乡村是最好的去处。现阶段我国乡村旅游是一个集众多小而美的产业于一体、景观景点资源零散分布、可进入性较差的一个复杂生态系统,而乡村绿道作为串联城市与乡村、乡村与景观景点、城市居民与乡村居民节结,表现出高度紧密的相关性、多重功能复合性、活动空间呈线性等多种主要特征,是全域旅游发展的连接线。乡村绿道的建设是实现全域旅游发展的有效路径,更是繁荣乡村旅游、打造美丽乡村的重要措施。本文以陇南市在全域旅游背景下乡村绿道发展为出发点展开研究,提出陇南市全域旅游发展下乡村绿道开发的路径与方法。

【关键词】 全域旅游;乡村旅游;乡村绿道;陇南市

【中图分类号】 F59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4102(2020)04-0074-03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一、全域旅游、乡村旅游与乡村绿道解读

(一)全域旅游构建乡村旅游发展的时空基础

全域旅游的全域实现应该是以小场域到大场域逐渐完成旅游活动覆盖的一个过程,因此,乡村旅游目的地是发展全域旅游的最佳试验区、示范区,通过全局规划实现乡村旅游的全域化发展,使乡村成为一个复合型完整的特色吸引物。乡村旅游是发展全域旅游的一个实践过程,发展全域旅游同时也是振兴乡村的有效途径,是激发乡村旅游的有效活力。乡村旅游顺畅发展,使乡村产业结构得到调整,乡村环境得到改善,乡村资源得到有效利用。

(二)乡村绿道是提升乡村旅游环境品质的有效路径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速,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大幅增加。高速城市化以及旅游消费水平的提高,城市生活压力剧增、日常活动空间的密集度增加,乡村旅游必然成为城市居民短暂性、经常性的外出休闲活动,乡村旅游成为大众出游的首选。从而,乡村旅游产品的品质性和交通的通达性成为乡村旅游的首要任务,绿道的建设对拉动乡村旅游品质的升级起到非常重要作用。因此,乡村绿道建设是提升乡村旅游环境品质的一个重要空间载体,是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内容。

(三)乡村绿道是乡村旅游与全域旅游无缝对接的载体

绿道(Greenway)是以自然要素为基础,以自然人文景观和休闲设施为串联节点,由慢行系统、服务设施等组成的绿色开敞空间廊道系统。“Green”即绿,表示绿色生态的现实存在,如山海湖田、森林草木等;“Way”即道,是将非机动车道的慢行道(自行车道、人行道、水道)作为绿道之间相互连接的有效载体,是一个绿色开敞性的活动空间;因此“Green Way Network”,即绿道网,是通过各级各类景观交叉的绿道串联公园绿地、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历史古迹和城乡居民聚居区等形成网,是一个绿色的生态空间网络、一个绿色生态走廊,是乡村绿道形成与乡村旅游发展的硬支撑。

二、陇南市建设乡村绿道开发路径研究

绿道的建设已经过全球的实践,对城市和乡村的发展促进效果显著。美国、德国、新加坡等曾将废弃铁路、工业旧城区或城市外围绿色区域改造建设成漫步小径、绿色生态廊道或与城市内部空间串联,实现了经济增长、环境改善及空间扩展的作用,从而充分发挥了绿道的景观休闲功能和绿带的经济效益。同样,我国的深圳市通过区域、城市、社区三级绿道建设,把山、海、城等地域资源串联整合,构建起与深圳市整体结构相契合的空间框架,全面展现了深圳改革开放前沿的城市风情与人文气息。这些成功案例证明绿道是连接乡村全域旅游空间的一条生态走廊,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具有多重功效。绿道是一条线性的通道,以交通为主要功能,串联沿途分布的景观景点,沿途设置景观小品、多功能驿站,配备各种休息设施,具备乡村休闲旅游和绿道的经济、生态、文化等多种功能。

因此,陇南市处于青藏高原、四川盆地以及黄土高原三大高原过渡交汇地带的特点,其地质构造复杂独特,形成了大量奇特壮美的旅游资源,是“中国绿色名区”,同时,当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民俗风情多样,区域内保存下大量的历史人文景观和遗址遗迹,集古、红、绿三色旅游资源于一体,于2009年4月被认定为“中国最佳文化生态旅游目的地”。且主要旅游景区点沿交通主干道分布略多,乡村资源类型齐全,但内部交通落后,旅游体验感差,总体呈现出面广、点多、相对分散的状态分布。

所以,陇南市乡村旅游发展首要解决问题是通景交通的问题,实施乡村旅游内部道路畅通工程,而TOD模式是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使公共交通的使用最大化的一种非汽车化的规划设计方式。点轴模式以交通为引导,通过对交通周边的景区、景点的开发,内部交通串联,构建起交通轴线上的吸引力。鉴于陇南市乡村景点空间分布格局,激活乡村经济的活力,通过TOD模式与点轴模式的结合应用,以乡村绿道主要交通功能为首任,以陇南市通往乡村道路为交通轴线,乡村旅游为核心吸引力,通过乡村绿道的建设,整合乡村沿线旅游资源,与乡村绿道形成内部交通体系链接,形成交通主干线串联多个核心节点的空间格局,成为陇南市乡村旅游特有的旅游发展空间格局和实现路径。

三、陇南市建设乡村绿道的实施路径

立足于陇南市乡村振兴的发展诉求,建立一个层级丰富、特色突出的乡村绿道网络系统,形成一个均衡覆盖乡村资源、乡村产业、乡村景观景点,使乡村绿道的建设成为陇南市乡村振兴的一大名片,同时成为乡村旅游经济增长点和标志性民生工程。

(一)梳理陇南市乡村资源空间布局,构建乡村道路网络

乡村绿道的规划应结合在生态保护的前提下,统筹考虑乡村休闲游憩核心功能,整治乡村环境和自然环境的主要功能,对陇南市乡村山体、水系、自然风景、名胜、村庄等资源进行整合和梳理,结合现状资源布局乡村绿道网络建设,确定乡村绿道建设的具体线位,同时增加能够体现陇南市乡村特色的绿道线路,以交通兰渝铁路、十天高速(湖北十堰至天水)、成武高速(成县至武都)主要公路为旅游发展主轴线,串联乡村景点的道路为旅游发展支线,人文風情、文化民俗资源为点,形成以乡村交通为导向的点轴空间结构。依托陇南市的乡村旅游空间布局和交通现状,梳理通往乡村需要建设的道路等级以及乡村绿道线路,汇总成乡村道路空间网络,便于为后期乡村绿道的建设提供参考。

(二)依托陇南市的交通轴线,重点打造3种主题体验的乡村绿道

1.原生态乡村绿道建设

陇南市被誉为“陇上江南”,拥有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省级自然保护区、3个国家森林公园和2个国家湿地公园。自然地理环境优良,海拔落差使境内地形复杂多样,有盆地、河谷、高山和丘陵交错并存;自然资源富集,生物资源丰富多样,有300多种野生动物繁衍生息,有1200多种中药材;矿产资源丰富,有445处矿产地,其中非金属矿种和铅、锌、金、铜、锑等金属矿种34种;水资源丰富,河流密布,有白龙江、嘉陵江、西汉水、白水江四大水系。陇南市地域旅游景观组合多样、特色显明,应依托陇南市的山、水、田园、乡村空间、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原生态景观的乡村绿道。

2.文化型乡村绿道建设

陇南历史文化悠久,也是先秦文化的发源地,地域文化多样,历史上出现过许多圣哲先贤、文人墨客,保存众多早期文明的遗址遗迹,成县的西峡颂摩崖石刻是我国汉代著名的保存最完整的三大石刻之一,位于成县飞龙峡口的杜甫草堂又是国内保存历史最悠久的“草堂”之一;形成于2亿年前的武都万象洞堪称一座地下艺术园林,是中国四大溶洞之一。同时,秦人祖先的秦公陵、道教文化特色的鸡峰山森林公园、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等声名远播,还有康县茶马古道文化、两当境内的唐宋历史文化厚重。陇南市多元文化交融发展,呈现出复杂多样的形态,其中先秦文化、红色文化、茶马文化较为突出,可以通过沿途设置一些文化景观小品,打造以文化为主题的乡村綠道。

3.民俗文化型乡村绿道建设

陇南市地处甘陕川三省毗邻区,是一个多民族聚集区域,居住着23个少数民族,民俗风情多彩绚丽。其中境内少数民族聚居历史悠久,民族民俗文化特色鲜明。汉、藏、回、羌等民族文化与秦陇文化、巴蜀文化融合发展,形成了陇南特有的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陇南市的民俗活动丰富,有原生态“洮岷花儿”、粗犷的“两当号子”、“花儿会”、文县“玉垒花灯戏”和舞蹈奇特的武都“高山戏”等。陇南市的民族文化多元,是一个少数民族集聚融合发展的地区,以民俗文化为依托,通过举办民俗文化活动,打造民俗文化主题乡村绿道。

(三)依托陇南市乡村绿道,做靓一套绿道引导标识系统

陇南市历史悠久、文化多元,具有许多代表性的文化元素,包括先秦文化、红色文化、茶马文化、民族文化、乞巧文化等,其中最具代表性和识别性的元素就是民俗文化。以绿道理念为指导,在强化乡村交通功能性的同时,注重乡村生态保护,设计以民俗文化的其中一种实体形态作为主形象元素搭配其他文化元素进行设计,通过先秦文化、红色文化、茶马文化、乞巧文化、民族文化等元素的提取,将陇南市可识别的文化元素提炼出来应用到实际乡村绿道中,使其沿线景观呈现出雕塑、剪影、图案、浮雕、小品、绿植、景墙等不同类型的景观风貌,通过文化元素的运用,打造最美乡村生态绿道,形成一套可识别、可推广的绿道引导标识系统,成为能够彰显乡村展现乡村的特色风貌的引导标识系统。

(四)依托陇南市乡村绿道,做好基础服务配套工程

将乡村绿道提升为乡村旅游绿道,通过沿途设置一系列的基础服务设施,建设成为保护乡村生态景观、改善农村风貌、优化农村空间与农村旅游经济相结合的有效载体,延长农村产业链,带动农村旅游向生态、健康、可持续、体验式方向发展。承接陇南市乡村旅游的服务功能,依托陇南市乡村绿道,以先秦文化、红色文化、茶马文化、乞巧文化、民族文化,创新乡村旅游开发新模式,对绿道沿途的乡村风貌进行整治,将文化活化与产业、旅游相结合,通过露营地、骑行步道、服务驿站、观景平台等休闲项目植入,同时配套住宿、厕所、加油站、旅游咨询等服务功能,重点构建多元化沿路旅游服务体系,盘活沿路的旅游资源,满足大众游客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汤少忠.“全域旅游”驱动因素与发展模式[N].中国旅游报,2014-06-04(014).

[2]李晓云.论全域旅游与美丽乡村的无缝对接[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4):25-27.

[3]何志印,齐晓玉,郭晓宁.滨水生态文化廊道景观设计分析[J].河南科技,2015(10):98-100.

[4]盛鸣,叶伟华,周亚琦.从刚性保护到有机管理:对深圳市生态绿地空间规划与管理的初步思考:兼议深圳市绿道网规划建设的实践探索[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南京市政府.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11:3253-3262.

[5]刘云刚,罗启亮.绿道建设对乡村旅游的影响研究:以广东增城为例[J].城市观察,2014(1):67-81.

[6]王海龙.陇南市区域旅游空间结构发展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5.

猜你喜欢
全域旅游乡村旅游
辽宁沿海经济带区域旅游合作研究
全域旅游视角下嘉峪关市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探索
安顺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全域旅游背景下海南乡村旅游发展的新范式
乡村旅游供应链优化探析
乡村旅游环境中不同污染源以及保护措施分析
基于全域旅游产业集群背景下的旅游专业群建设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