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雨
首提“商战重于兵战”,他为清政府抢回航运利权;兴办电报业,他为旧中国夺回电报主权;主政汉阳铁厂,他稳住晚清铁路修筑权……郑观应——国人都应记住的商战救国大功臣。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批忧国忧民的志士仁人不断探索救国之路。
从买办做起,终成一位民族资本家,是郑观应一生中的大转折。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在洋行当买办是“初则学商战于外人”,然后凭着他经营近代工商业的经验,“继则与外人商战”。
郑观应认为,近代工商业发展了,不仅能致富,不仅军队有自造的新式装备,更能在市场上与外国的廉价商品相竞争。要达到真正富强,必须在经济上战胜帝国主义。他说:“兵之并吞祸人易觉,商之掊克敝国无形。我之商务一日不兴,则彼之贪谋亦一日不辍。”“欲攘外,亟须自强;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所以,郑观应把自强的基点放在近代工商业的发展上,放在“商战”上。
抢回航运利权
1882年,在英商太古轮船公司当买办的郑观应因精通船务,被北洋大臣李鸿章邀请会办轮船招商局船务。从太古公司转入轮船招商局,不管个人得失如何,都是郑观应转化为中国近代民族企业家的关键一步,是他富强救国理想付诸实践的重要一步。
当时中国境内的航运业被外商争权夺利,而中国的力量又很薄弱,如何与外商争夺?郑观应清醒地意识到,要用保护主权的办法使国家处于有利地位。比如,对于长江等内河的航运权,开放与否要掌握在自己手里。与其让外国船进入长江与我争利,还不如订约时把长江航运权收回,自己“独擅其利”。他提出商战三战略:“中西可供之利,思何以筹之;中国自有之利,思何以扩之;西人独擅之利,思何以分之。”
轮船招商局是当时首屈一指的洋务企业,唯有这个企业有力量与外国轮船公司在中国的江河海面一争高下,为中国航运业挽回一些利权,可以说它是与外人商战的一个重要阵地。郑观应进入轮船招商局时,正值招商局与怡和、太古两家外国轮船公司销价竞争白热化之际,两家洋行大打减价战,招商局生意被抢去不少。受此打击,轮船招商局股票价格急剧下降,100两白银一股的票面,而今却跌至30多两。郑观应入局之初,即面临解救这个困局的难题。他使出浑身解数,倾力协助总办唐廷枢与洋人休战和谈。
由于此前在太古轮船公司当过买办,郑观应对前东家太古公司的底细一清二楚,他为与外商谈判提供了不少有益的意见。凭借着实力和智慧,从开谈到最后达成协议经历了近两年时间,1884年初终于签订了为期6年的齐价合同。谈判的成功使轮船招商局摆脱困境,免遭被外国公司打垮的命运,生意稳定下来,股票也由此大涨,面值100两的股票,市场价格由30两升至160两。之后郑观应又为轮船招商局拟定了救弊章程16条,对整顿内部卓有成效。
夺回电报主权
电报是19世纪通讯方式的重大革命。19世纪60 70年代,当英、美、法等国向清政府提出要在中国架设电报线的时候,引起了清政府极度不安。但在西方商人的软硬兼施下,清政府只好同意他们在沿海口岸铺设电报水线(即海底电缆),但规定“电线沉于海底,其线端不得牵引上岸”。
但随着外国电报线的逐步扩张,清政府对此束手无策,于是外商更加的肆无忌惮,把电报线延伸上岸。在外国势力步步紧逼的情况下,如果听任其发展,中国电报业将无力可图。为了夺回中国的电报主权,郑观应仔细研究国际法《万国通报通例》及清政府与外商所签的协定,与外国电报公司进行交涉。数次谈判,郑观应一直保持强硬立场,最终外商同意把已经上岸的电报线拆除,又一次保住了中国办内陆电线的自主权。但中国的电报业基础较外国电报公司相对薄弱,为了发展中国的电报业,郑观应与外国商人协调合作,最终形成中国境内电报业三分天下的局面。
挽回中国电报业的陆电主动权后,郑观应被任命为上海电报分局总办,刚上任后他就开始大刀阔斧地进行电报线建设。在郑观应的“商战”理论中,他认为兵战讲求兵贵神速,商战也讲求信息灵通,而要和信息灵通、转运神速的外商竞争,就必须将电报线架设在商贸发达的长江沿岸。经过种种考量,他选择了从南京-汉口的长江线、南京-杭州-嘉兴湖州-宁波-绍兴的浙江线,因为这些电报线所经过的地方盛产茶叶、丝绸等特产。于是,郑观应在1882年3月,禀呈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左宗棠,写信给洋务局道员王之春,说明建设这两条线路的意义,他还亲自面见游说左宗棠建设这两条电报线。
最终,1883年1月18日,清政府批准建设浙江线,并且延伸为沪浙闽粤電线,郑观应也随之收到李鸿章的札委,会办此线。同年7月,清政府批准建设长江线,郑观应接到左宗棠的札委,襄办长江电报事宜。10月,左宗棠正式向清廷奏请郑观应等四人“会同盛宣怀专办长江设线事宜”。至此,郑观应等长达一年零八个月之久的长江线请设工作终于功德圆满,尘埃落定,而此前的沪浙闽粤已奉旨建造。总之,郑观应堪称是该两线的直接倡办者。
最终,津沪线、浙沪闽粤线、长江线发展成为中国电报线的三大主干线,后来其他电报线的建设基本在它们的基础上展开延伸,而郑观应全面参与了该三大主干线的建设,其贡献可谓突出。
此外,郑观应改编、编译了一系列电报业务书籍,为发展我国电报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他把威基杰的《电报新书》改编为《四码电报新编》,使其成为我国最早的汉字电码本。之后,他还组织编译了《万国电报通例》和《测量浅说》。
电报加快了军事、政治、经济信息的传递,在中外商战、兵战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经过清末20多年的发展,电报主干线覆盖全国,在边境地区又与外国线路相通,把中国与世界联系在一起。
挽救汉阳铁厂
湖北汉阳铁厂是湖广总督张之洞花费大量金钱和心血创办的中国第一家钢铁厂,1893年建成,规模宏大,装备世界一流,投资高达千万两白银。
但是它也存在致命弱点:厂址选择不当,与煤矿、铁矿产地距离较远,运费昂贵,成本居高不下;官办企业,长官意志第一,冗员充斥,人浮于事,浪费惊人;经营管理漏洞百出,侵吞盗窃原材料者比比皆是,加上产品销路不畅。种种原因导致铁厂陷入负债累累的境地。张之洞四处求援,疲于奔命,焦头烂额。财政极度困窘的清政府无力提供财政拨款,指示汉阳铁厂招商承办。
1896年5月,郑观应再次出山,担任汉阳铁厂总办。郑观应曾对铁厂的现状发表过尖锐批评,此番出任总办,自然乐意大展拳脚。
郑观应认为汉阳铁厂要扭亏为盈必须解决四大问题:一是注入资金,二是解决燃料来源,三是培养技术人才,四是扩大销路。
汉阳铁厂产品销路不佳,并非质量有问题,亦非价格过高。而是当时清政府的官办企业往往成为官僚们贪污利弊的利薮,承办者向外商购货,作弊容易也较为隐蔽,而同中国商人交易则无此便利。同时官场中矛盾重重,官僚之间互不买账,北洋不买南洋的产品,关东铁路不买武汉钢轨。张之洞叹道:“中国苦心孤诣,炼成钢铁,不异洋产,而各省办事人员,以意见为好恶,仍舍其自有而求诸外人,则中国何能自强?”
这情境使郑观应明白单靠朝廷行政命令并不一定能做到铁路路轨必定购于汉阳铁厂,必须把铁路修筑权抓到自己手里,汉阳铁厂的铁轨销路才有保障。郑观应与汉阳铁厂督办盛宣怀联手,先是借助盛宣怀的权势,帮助他坐上了卢汉铁路公司督办的位置。之后,郑观应进一步催促他谋取粤汉铁路督办的位置,终于如愿将铁路修筑权抓住。在郑观应一步步精心谋划下,汉阳铁厂不但起死回生,而且还发展成立了大型钢铁联合企业汉冶萍公司,并且也让汉冶萍地区逐渐形成了亚洲规模最大的钢铁联合体。
郑观应虽生于乱世,却积极投身时代浪潮,毕生为发展工商业奔走。在封建体制的压制下和西方工业经济的冲击下,中国的经济面临内忧外患的困境,郑观应不仅清醒地认识到积极发展近代工业的重要,他提出的商战思想还帮助中国摆脱西方的挟制,挽回了主动权。在今天全球经济化进程的时代背景下,依然意义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