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美国百年政经史的框架,依克鲁格曼看来,可以用两个“巨弧”来形容:一是经济上的极端不平等到相对平等,再回到严重不平等;二是激烈的党派倾轧到两党和谐,再回到两党极端对立。
你应该有两种不同的角度来阅读《再造招商局》。前—种可以帮助你深入了解—个深陷困局的巨头企业改造的全过程,这本书的后半部分一直在做着这种事无巨细的梳理工作。假如你仔细阅读,肯定能够得到某种启发,至少也能够在阅读改造的历史中对招商局的业务脉络产生一种基本的认识。
或者,你还可以换一种方式阅读它。这就意味着你需要抛却更多的对细节的纠缠不清,认真地思考这样几件事:再造招商局获得成功对这家有着辉煌历史的国企意味着什么?它可以给其它的企业——尤其是国企的改造带来什么样影响?在更加宽广的视野中,类似招商局的国企再造成功,究竟意味着什么?在这个意义上说,也许是因为我与作者们在写作此书时的观点不同所致,《再造招商局》中只在开头的几章中给出了一些基本的联络和背景资料,而对我的问题着墨不多。
作为清末“洋务运动”唯一遗存至今的血脉,招商局可以说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企业,从1872年李鸿章一手创立至今,它已经走过了130多年的历史。它见证过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也经历过席卷东南亚的金融危机。
1997年前的无序扩张式经营让招商局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幸运的是,招商局的国企身份可以让它获得帮助——事实上。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招商局的董事长都是由交通部副部长兼任。从危机时期的紧急注资到之后转型时期的无偿划拨资产,都让招商局站到了—个民企毫无可能占据的优势位置之上。它和其它的类似企业一样有着可以犯错的权力,只要它已经大到了不能轻易倒闭的境地。
但招商局自创建后就已经开始与外资洋轮进行运输大战,它已经在身上深深的种下市场化的基因。也许这不是招商局能够成功再造的所有原因,但肯定是其中分量很大的一笔。2001年,随着来自中信内部的“思想行动派”秦晓博士的主政,招商局开始了再一次的转型征程。
招商局迫于形势压力之下不得不进行的转型并不是一帆风顺毫无障碍,但显然,南粤的气质、市场化的基因以及国企的身份使得这样的转型并不是痛苦万分乃至致命。它之前的领导人袁庚在建设蛇口开发区的同时也积极改变了招商局的面貌,而且不仅如此,它还幸运地拥有了一位有着清晰市场化逻辑,深厚的制度经济学功底的改革实践者秦晓——就在他50岁知天命那年,他还从英国剑桥拿了一个经济学的博士,他的自控能力与意志坚定可见一斑。而正是在他的带领之下,一开始就找准了方向的再造招商局少走了不少弯路。
再造之前,招商局因为今后的道路如何走产生了内部意见的不统一,招商局找到了麦青锡,希望它能够提供某种解决思路。花掉了美元的咨询费用之后,这与其说是为招商局找到新的思路,不如说是能够平息内部纷争的—种政治手段。因此,在企业内部种种矛盾仍然存在的前提之下,招商局身上仍然存在着如何再次将好的制度植入企业成为制度基因的问题。130年之前的招商局植入了了市场化、国际化、多元化及股份制的辉煌基因,110年之后的再造开始养成了新的辉煌基因——这一次应该是现代化的企业经营制度。如何使其再次成功植入现在经营尚佳的企业,是招商局能否再次成功再造的秘诀之一。
80年代,在“蛇口之父”袁庚的领导下,“改革试营”蛇口的经济甚至是某种程度上的政治体制改革也曾经开创了一时无两的辉煌局面。据涂俏女士所著《袁庚传》的叙述,当时的蛇口试验中,甚至出现了无一例腐败的现象。但最终,随着袁庚的去职,一系列原本运行良好的制度实践也开始逐渐地消解。如今,秦晓主政的招商局的确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这也并没有掩盖掉招商局的再造太多地受到了秦晓的影响的现实……好在秦晓对这一问题也有着清晰的认识,“不要奢谈某个人对—个企业,有多大的影响,所有的权力和影响力都应该是被制度赋予的……”他曾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