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
摘要:创新创业对于我国社会经济改革及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本文就我国高校对大学生这项能力培育的现状展开探索分析,并提出一些有效培养及促进大学生这种能力提升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策略
在当下的发展中,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及提升是关注度相对较高的一个社会问题。为迎合现阶段及未来的发展,并要与大学生创新创业需要所相符,高校是培养与提升学生这项能力的摇篮,就要加强对其的重视度,并积极探寻培养和提升大学生该项能力的渠道与方法,从而使教育效果得到有效的提升,增加学生创新创业的成功机率。
创业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意愿及意识不强 当下,有很多大学生都没有较高的创新创业意愿,且创新创业意识缺乏。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是传统文化与社会环境对大学生长期、深入的影响。高校在该方面的教育不够,且没有对其制定相关、完善的政策,进而就使得大学生缺乏对创新创业目标的明确认识。二是大学生缺乏良好、深入的创新创业认识。当今的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生活相对都较为富足,他们大都觉得学好专业知识就已足够,不愿意再花更多精力去学习其他知识,也没有创新创业的勇气。三是受家庭的传统教育影响。大多数学生家长认为,有一份稳定或是高收入的工作就是最好,对创新创业都有着相对较大的质疑及忧虑,这就使得子女受其影响而没有较强的创业意愿。
高校创新创业教师队伍整体素养不高 要确保创新创业人才的高质量培养,高校就需要具备专业、优秀的师资队伍。而现阶段高校的这类指导教师大都不专业,且多是由一些课程教师担任,同时,很多教师不仅专业水平不是很高,实践经验也较为缺乏。创新教育仅靠理论讲授而无实践经验,是无法取得较大成效的。此外,诸多高校教师仍采用的是传统、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方式。而这样的教学方式,不能很好地使学生理解和学习创业理论知识,进而阻碍创新创业教育效果的提升。
实践环节欠缺,设施不完备 现在高校所开设的这一指导课程,主要是以理论知识教学为重点,教师通过课堂讲授展开课程教学,相对缺少极具创新理念的实践活动。也有部分高校虽开设一些实践教学活动,但因其所占的比重相对较低,且仍是以理论知识为主的教学内容,进而就使得开设的实践教学活动没有真正的落到实处。同时,高校现有的设施建设不能完全符合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所需,现有实验设施不完备、配置较低,且大多数高校没有校外实训基地。除此之外,缺乏良好的对接平台,这就使得自身与学生研究创新的成果只能被搁置,无法将其效益充分发挥出来,进而降低了学生积极参与创新活动的热情。
创业能力培养策略
强化对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育的力度 高校要通过学科课程来将创业的相关思想灌输给学生,运用一切可用的空间及时间向学生传达创新的知识及精神,通过校园文化活动,通过诸多渠道开展专题讲座、知识竞赛等,以此为学生营造创新意义浓厚的氛围,从而就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创新创业的兴趣及积极性,同时引导学生参与一些具有科研性质的活动,或者借助一些成果的展示来有效开拓学生创新的思维。此外,高校要将这项教育贯穿学习的全过程,并将其真正落实到学校教学的每一过程中。
加强学生专业知识力度 专业知识学习对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及提升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学习主要让学生了解事物、事情的本质为目的,并对事件产生的原因、状况及未来可能会发生的现象有清晰、明確的认识。因此,高校需要加强学生创新创业专业知识学习力度,让学生能够真正学到更多、更专业的创新创业知识。
提高“双创”指导教师的引进力度 在创新创业课程开展中,“双创”指导教师所具有的专业素养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创新创业对学生经济、法律及管理等多方面的知识掌握有着很大的要求,因此就对“双创”教师有着较高的要求。高校“双创”教师引进的重视度对这项课程开展的情况有着直接的影响,对此,高校可以借助一系列的政策来提高“双创”教师的比例。
完善创新创业课程的体系 这一课程真正、有效的开设对大学生该项能力的培养及提升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高校要加强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视度,对理论及实践课程要展开合理的分配,并使两者达到平衡和协调。对于理论课程的开设,可以在必需开设的专业课程外选择一些对学生意义重大或学生会感兴趣的课程。对于实践课程的开设,可以在机房模拟的形式外,引导学生多参与一些与创新创业有关的活动。
结束语
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不仅仅是高校的责任,需要整个社会一起努力来完成。这种能力的培养既需要国家相关政策及资金的支持,还需要地方相关政策及高校的教育支持,更加需要大学生自身意识的提高及不懈的努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学生真正成为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及能力的新时代青年。
(作者单位:贵州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