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为大众艺术传播带来的民主空间

2020-09-10 07:45罗希彦
传播力研究 2020年8期
关键词:短视频民主

罗希彦

摘 要:短视频的普及让原来欠缺文化话语权的用户获得了关注度。短视频拓宽了大众艺术的边界,赋予不同背景的人平等的艺术创作权,为大众艺术传播带来民主空间。

关键词:短视频;大众艺术;艺术传播;民主;文化话语权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66(2020)08-0088-02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随着4G网络的普及以及5G的逐步推广,以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APP迎来了爆发式增长,10秒至5分钟的短视频取代长视频成为新宠,迅速抢占了年轻人的手机屏幕。在这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短视频给艺术传播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此同时,作为艺术创作工具的重要媒介,其属性的多样化为艺术传播带来了新的创作实践的自由空间,用户的角色也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在短视频时代,用户即创作者。一众操作简便的短视频平台(抖音、快手等)将制作权利下放至所有用户,打破了专业媒体独占话语权的信息输出框架。新媒体科技与艺术的相互融合,为艺术传播提供了独特的语言和形式,从不同维度为大众奉上新的艺术传播体验。本文以抖音等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为例,旨在分析其流行性传播的“生命力”以及社交型推广的“潜力”,积极探索在短视频对艺术传播路径的创新应用,进而为我国艺术传播的突围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一、大众艺术传播

(一)界定“大众艺术”

什么是艺术? 不同时期的艺术家和学者对这个问题有不同阐释。美国美学家苏珊·朗格提出“艺术是符号”; 本美学家竹内敏熊主张“艺术是生产美的技术”;英国美学家克莱夫·贝尔认为“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德国美学家 H·R·姚斯于1967年提出了“接受美学”概念,从接受的角度看待艺术的本体特征。他提出,艺术即包括艺术作品本身,还包括艺术创作的过程,艺术作品传播的过程,以及欣赏者赏析之后产生的心理效应等活动①。基于以上定义,我们可以将短视频平台上大量出现的民间手艺、素人表演、相声、段子、脱口秀等列入大众艺术范畴,进而思考为什么这些内容会在短视频时代受到欢迎。答案是,大众艺术本来就存在,只是在传统媒体时代,他们的传播受到很大局限。

(二)大众艺术传播的局限

从制作角度看,以电视为例,电视这种传统媒体投资成本高、制作周期长、过程复杂、不可控因素多,因此在媒体投资制作上,节目制作方要把观众基础(粉丝量)、内容质量、篇幅、收视率等标准作为首要考虑的因素。而大众艺术节目的观众群体通常集中于更多在于专业人士,往往有曲高和寡的状态,恰恰不符合上述标准,因此这类节目传播受限。

从传播角度看,大众艺术即使能挤进官方媒体,其播放时间段和次数亦不会可观。加之线性传播是电视媒体主要方式,转眼即逝,保存性差,也容易丢失。

从接收角度看,移动端普及之前,电视端很大程度限制了人们观看的时间;另一方面,电视受收视环境影响大,不易把握传播效果,而且在中国广大农村,有线电视的普及率并不理想,这也阻碍了电视媒介的传播。

(三)媒介升级对大众艺术传播的影响

随着展示平台和应用场景的变化,媒介升级首先改变了艺术家的身份,艺术家既是创作者也是欣赏者。艺术视频拍摄的准入门槛降低后,没有专业技术的素人也不再将自己仅仅视为一个被动的受众群体,而是艺术活动中的参与者、传播者,甚至原创者。 如,李子柒的古风视频具有美学价值,兼具戏剧表演和“带货”的papi酱疗愈又实用。渐渐地艺术家的艺术行为和艺术价值的改变也在所难免,艺术家开始“自下而上”地“群众化”,这便于用大众所接受的东西去普及和传达。艺术行为不再是单次行为,创作者根据评论进行追加创作,或者与评论者互动,都成为二次创作。这不但向原有的艺术作者提出了挑战,同时也拓展了当代人们对艺术的理解和定义。

哈罗德·拉斯韦尔1948年发表了《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提出传播过程的五要素说。五要素分别是:传播者、讯息、媒介、受众和效果。五要素说简称

“5W模式”即“拉斯韋尔传播模式”。在短视频时代,这五者都发生了性质变化。从PGC到UGC的过程,实际是信息传播去中心化的过程。大众艺术的话语权释放到民众手中,释放出大众文化生长的空间,下文称之为“民主空间”。

二、民主空间

(一)权力中心

受制于纸质媒介的成本和传播方式,只有极少数精品信息得以被书写和印刷。大量的民间信息无法流传,普通百姓也被拒绝在昂贵的知识之门外。掌握信息发布的权力,打造全民信奉的知识偶像,是权贵阶层巩固自身地位的文化手段。视听媒体的发展让声音和画面被“复活”,原先被文字抽象化记载的信息,得以具象还原。人和口语重归信息传播场景,让人们感受到传播的力量。然而视听媒体高门槛的要求,这就决定了制作权与传播权依然在少数人的手中。掌握印刷和广电传媒的精英或权贵阶层,自然而然地成为权力中心,观众只能选择接收或不接收。以传统广电媒体为代表的权力中心,即使制作并传播了“大众艺术”,也远非大众艺术本身。他们实则经过精挑细选甚至大幅度改良,脱离了大众场景,转移到官方媒体上,最终呈现的是其中符合阶层意志的部分。

(二)权力下放

科技是艺术的先行,生产方式改变艺术。短视频应用的操作不断简化,让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民众也可以轻松掌握观看、传播和制作视频的技巧。随着短视频逐渐进入大众视野,不少“长尾用户”(例如中老年用户和“下沉市场”用户)在移动互联网上找到了有效的传播形式。根据Quest Mobile发布的《2019短视频行业半年洞察报告》,数据分析当年6月新增的9 000万短视频用户中,35岁以上用户和来自三四线城市的“小镇青年”的占比,分别显著高于现存用户的占比。短视频的普及让原本缺乏网络话语权的老年人和下沉市场用户有机会获得注意力资源。短视频创作的主要驱动力是“记录生活、展现自己”。

(三)艺术的民主

抖音最初的品牌口号是“专注于年轻人的15秒音乐短视频社区”,但于2018年将广告语调整为“记录美好生活”。这个举动背后是一项聪明且力挽狂澜的决策①。 “记录生活” 强调个人表达的权利,一方面保护产品不被监管部门轻易扼杀,另一方面配合技术升级,将有客观用户基础的现象级平台升级为受众面更广的“全民App”。

从用户量,DAU等数据来看,短视频应用坐拥了十亿级受众。其在监管下几近自由生长。“记录美好生活”口号下的产出,实则有大量内容谈不上社会意义,甚至可视为“无用文化”。其中,挤进头部的短视频内容,是大众所向。大量个人化表达拓宽了大众艺术的边界。大众艺术不再只是面向大多数人,由大多数人创造的话语体系,也成为大众艺术本身。

三、结语

短视频挑战了传统媒体的信息权利中心位置,以其简易的操作,将大众艺术生产权力下放至原本缺乏大众文化话语权的下沉用户,拓宽了大众文化的边界,也重新定义大众艺术。大众艺术传播走向“去中心化”,传播的内容走向局部性、交互性、扁平性和审美泛化。视听媒体让人重回信息传播的场景,而短视频让大众掌握了“记录生活”的话语权,人人畅所欲言,平等交换信息,正如苏格拉底时期的自由论坛,那正是民主的开端。

参考文献:

[1]李慧颖.抖音APP的传播依赖研究[J].中国报业,2018(2):45-46.

[2]吴佳蔚.新媒体艺术传播的形态及发展现状探讨[J].科技传播,2018(15):154-155.

[3]唐丽佳,赵志奇.大数据视野下抖音传播方式及问题分析[J].编辑学刊,2018(6):52-56.

[4]张屹.新媒体艺术传播与言意关系再审视[J].文艺评论,2009(3):2-5.

[5]黄浩锋.新媒体艺术传播中的人文价值[J].当代传播,2011(6):82-83+93.

猜你喜欢
短视频民主
王毅:秉持践行正确的民主观、发展观、安全观、秩序观
中国式民主
旧民主和新民主如何互适共存
尼日利亚 民主日
“去阅读”时代短视频自媒体发展现状及其文化解读
符号学视角分析恶搞短视频
移动社交时代短视频的传播及营销模式探析
用户自制短视频的受众研究
后现代视域下新媒体短视频的美学特征
再说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