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灵灵
【摘要】在我国,离异家庭比例逐年增长,对于完整家庭而言,出身于离异家庭的小学生由于亲情的缺失更易产生行为偏差。因此,以我校离异家庭小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调查,对我校离异家庭小学生行为偏差进行分析,并总结原因、提出相关对策。
【关键词】离异家庭;小学生行为偏差
一、前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人们离婚率逐年增长。由于父母离婚,儿童只能选择父母双方中的一方,这即所谓的离异家庭儿童群体。离异家庭儿童长期与父母中的一方分隔,在情感上缺失来自父方或母方的关爱,在行为指正方面容易存在缺失,使得离异家庭儿童产生行为偏差。为减少离异家庭儿童不良行为的发生,引导社会对离异家庭儿童行为偏差的关注,同时也为了解离异家庭离异儿童行为现状,采取合理帮扶措施,本文以我校离异家庭小学生为调研对象,了解目前离异家庭小学生的行为偏差,结合分析结果,总结原因,并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措施。
二、相关理论
(一)离异家庭小学生。 离异家庭是单亲家庭的一部分,而离异家庭小学生是指离异家庭儿童中小学适龄未成年人。
(二)偏差行为。偏差行为又称越轨行为,是与社会传统认知相违背的行为。国外学者Travis Hirschi认为偏差行为是由于社会联系纽带关系弱化所致。国内学者沙莲香从社会学角度认为其是人们在遵守社会规范的过程中出现的背离、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赵杨和李志勇从心理学角度认为个体在遵守社会规范时,由于心理能力不足而导致与正常行为不一致的行为。李怡以认知行为疗法为视角,结合儿童行为量表(CBCL量表),对单亲家庭儿童偏差行为的个案进行研究。
三、离异家庭小学生行为偏差现状及影响因素
(一)调查目的及设计
通过调查,了解我校离异家庭小学生行为偏差现状,进一步分析发现我校离异家庭小学生在行为偏差中存在的问题。
此次调查是在了解小学生基本信息的基础上对学生学习、生活、社交、认知等方面的行为偏差调查。本次调查采用李克特五级评分法。对应分值如下表所示:
(二)调查结果分析
1.基本情况分析
本次调查男生比例47.2%,女生比例52.8%;从样本家庭情况分析,离异家庭占比11%,非离异家庭占89%。离异家庭儿童的主要监护类型是母亲监护,其次是祖辈监护,父亲监护比例较低。
2.行为偏差分析
对于行为偏差分析,从学习、生活、社交等四个方面进行调查后分别计算各方面平均值,结果如表所示:
其中,离异家庭小学生中异常群体比较少,虽然正常群体的比例是三者中最高的,但是在学习方面正常群体比例最少,边缘群体占比最高。这就需要引起家长和老师的注意,因为边缘群体不加以引导就会转变成异常群体。
对于学习方面的调查,首先是调查学生是否有厌学情绪。根据调查结果,有6%的学生有明显的厌学情绪,这些学生可能存在学习方面的行为偏差。将关于学习偏差的问题总结为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在学习习惯方面,正常群体和边缘群体比例大致持平,学习习惯是学习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需加强对离异家庭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引导。在学习能力方面,边缘群体的比例要高于正常群体,接近学习能力的一半。只要加强对离异家庭小学生的培养,其在学习上会有很大进步空间。
在生活偏差的调查结果显示,“不能合理安排自己的日常生活”的偏差最明显;最不明显的是“擅自离校”“校内打架”等。可见在生活方面,离异家庭小学生基本遵守校纪,其生活偏差主要是生活习惯方面,只要佐以必要的引导,其矫正难度并不大。
离异家庭儿童的交往偏差情况,离异家庭小学生的社交主要是家人、老师、同学及朋友。根据调查结果,在与老师的社交中,有3.1%的小学生不喜欢老师。其主要原因是教师管教较严厉,与家庭环境中备受溺爱的教养方式形成反差,导致离异家庭小学生心理上不适应。在与同学相处方面;离异家庭小学生的父母不能同时在小学生成长时期给予他们更多的陪伴和引导,同学便成为其学习模仿对象,对他们的行为产生影响。所谓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若离异家庭小学生过早与社会不良群体接触,极易产生共同的行为偏差。
离异家庭小学生的认知偏差情况,离异家庭儿童认知偏差中有两方面:过度维护自我、渴望获得關注。家庭教育中亲情的部分缺失使他们人格特质敏感且易矛盾:一方面唯恐自身权益收到侵犯,在维护自我方面显得过于敏感;另一方面又渴望获得他人持续关注。
四、离异家庭小学生行为偏差原因
(一)离异家庭小学生自身调节能力较差
离异家庭的孩子在未完全懂事时即面对父母离异的现实,对其心理承受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而离异家庭小学生的家人、老师往往不能及时注意到学生心理问题,未及时给予更多的关怀和疏导,这种负面情绪逐渐累加,将会导致离异家庭小学生的偏差行为的出现。另一方面,由于父母的离异使得小学生在性格上出现叛逆的情况要早于其他学生,他们更容易与长辈作对,产生一些不良的习惯。
(二)学校对离异家庭小学生教育支持措施薄弱
对于离异家庭小学生而言,学校对其行为的作用已逐渐超过家庭影响。学校不仅教育离异家庭儿童掌握知识,还是他们互相交流互动的地方。学校对离异家庭小学生的支持主要体现在校风建设、管理方式、评价标准和教育者的教育方式等方面。相较于正常学生,学校要给予离异家庭学生更多的关怀和帮助。枯燥单调的校园生活极易引发离异家庭学生的厌学情绪,导致行为偏差。
(三)家庭对离异家庭小学生思想行为支持的缺失
很多离异父母认为孩子得不到充足的来自父母双方的关爱,觉得亏欠孩子,故选择用物质的方式弥补孩子,如,多给孩子零花钱等。但小学生自制力较差,过多零花钱易使他们养成花钱大手大脚的习惯,且体会不到父母工作的艰辛,这也会加剧偏差行为的产生。
部分离异家庭小学生的父母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每天早出晚归,对于孩子的教育多数采用的是只要不惹事就行,这样的方式缺乏对孩子的关注与沟通,极易加深双方矛盾。另一方面,有许多离异家庭小学生是由祖輩看管,大多数老人对孩子采取过度骄纵的教养方式,忽视对他们学习以及心理上的矫正,从而带来行为上的偏差。
五、离异家庭小学生行为优化建议
(一)优化学校教育以矫正离异家庭小学生的行为偏差
学校发挥矫正离异家庭小学生行为偏差的主体作用。离异家庭小学生的行为偏差不但与父母有关,也与其接受教育的校园有着密切关系。事实上,教师的工作性质以及专业素养决定了他们不仅是离异家庭小学生重要的学习榜样,也是为其提供生活照顾的最合适人选。学校可充分利用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离异家庭小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快乐,从而有效缓解由于亲情缺失带来的消极、负面情绪。
(二)强化家庭教育以矫正离异家庭小学生的行为偏差
良好的家庭亲子氛围有利于父母与儿童形成科学的互动关系,这种关系是离异家庭儿童性格形成的重要因素。虽然离异家庭小学生由于父母离异,不能天天和父母双方在一起,但是离异的双方应该为了孩子的成长,进行积极沟通,增强各自对孩子教育的责任感,以行动让孩子明白虽然父母离异,但是父母仍然疼爱关心他们。父母双方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营造和谐的育人环境,如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与孩子进行沟通,维系良好的亲子关系。对于出现严重行为偏差的离异家庭小学生,父母要理性对待,既不能漠不关心、也不能操之过急,采取极端的惩戒措施,伤害他们本就脆弱的自尊,把孩子推向与自己更远的心灵距离。
参考文献:
[1]沙莲香.“北京市民公共行为”的理论核心和研究思路[J].北京社会科学,2010(04):4-7.
[2]赵杨,李志勇.创新社会管理视阈下不良行为青少年现象防治策略[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3,(5): 22—27.
[3]武晓燕.“好学生”偏差行为研究[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7.
[4]叶丽.社会工作对单亲家庭青少年偏差行为的矫治服务[D].井冈山大学,2016.
[5]张丽莎.单亲家庭青少年偏差行为的社会工作介入[D].中共吉林省委党校,2018.
[6]李怡.认知行为疗法视角下对单亲家庭儿童偏差行为的个案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