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会计制度》执行对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的影响分析

2020-09-10 07:44季化鹏
财会学习 2020年24期
关键词:内控政府会计制度优化措施

季化鹏

摘要:随着《政府会计制度》的改革实施,对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财务管理、组织管理等方面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这都要求行政事业单位要进一步加强内部控制的建设,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才能够更好地适应《政府会计制度》的要求。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了《政府会计制度》实施后对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的影响,就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优化措施,旨在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健康稳定的发展。

关键词:《政府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影响;优化措施

引言

《政府会计制度》于2019年1月1日开始正式执行,这一制度的改革实施,使得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财务管理与单位管理、业务方面更加紧密联系,包括统一了各类行政事业单位原有的会计制度、创新了会计核算方法、实行了权责发生制为主的核算模式等多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和要求,都使得行政事业单位要不斷加强内控管理,促使内部控制制度进一步的完善,提升自身的内部管理水平,从而促进《政府会计制度》的顺利实施。

一、《政府会计制度》与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的关系

随着《政府会计制度》的实施,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及内部控制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宏观角度来看,国家越来越重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完善,并且将内部控制作为推进各类行政事业单位廉政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任务。从微观角度看,行政事业单位加强内部控制是提升内部管理水平的重要方式,是加强内部流程控制和责任约束的关键环节。可见,《政府会计制度》的执行,要求各类行政事业单位要顺应《政府会计制度》的要求,并在这一基础之上不断完善自身的内部控制建设,加强内控管理,成为《政府会计制度》实施的拥护者和守护者,促使单位财务管理更加规范化、科学化及完善化、从而有效提升自身的内部管理水平,切实发挥内控管理的作用,优化财政资金合理调配,最终保障《政府会计制度》顺利执行落地。

此外,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提升财务管理水平以及维护财政资产安全也是行政事业单位完善内部控制建设的重要目标。《政府会计制度》执行和内部控制制度建设都与会计信息处理有着密切的联系,《政府会计制度》的实施,要求行政事业单位要真实地反映出单位的财务运行状态,而内控管理则要求行政事业单位要加强财务运行状态的有效监督,可见加强内部控制可以有效保证单位会计信息的质量,所以《政府会计制度》的执行离不开内部控制的建设,只有保证两者共同作用,才能够切实地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才能够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二、《政府会计制度》下行政事业单位加强内部控制的作用

随着《政府会计制度》的实施,更加突显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行政事业单位加强内部控制,能够进一步提高政府廉政建设的水平。《政府会计制度》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在建设内部控制制度时,应当强调制度的系统性、规范性及长期性,要从源头上解决权利反腐的问题,实现治标兼治本的目的,从而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廉政建设的水平。因此,行政事业单位通过加强内部控制,通过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实现权利相互制衡和制约,不仅能够进一步提高政府廉政建设水平,也能促进自身的健康发展。

(2)行政事业单位加强内部控制,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政府会计制度》改革的成效。《政府会计制度》的执行,要求行政事业单位要做好制度衔接工作,以此推进《政府会计制度》深化改革。对此,行政事业单位通过加强内部控制,建立起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以及能够真实反映政府资产资本情况的政府财务报告制度,科学有效地进行政府财务报告的编制,这样能够保证政府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更加有利于《政府会计制度》改革的深化。

(3)行政事业单位加强内部控制,能够有效规范自身各项经济活动的开展。在《政府会计制度》的背景下,行政事业单位加强内部控制,对自身各项经济活动进行有效规范,包括预算管理、项目管理、收支管理等等,不仅能够提高单位的运行效率,而且在内部控制的作用下,能够对单位员工的工作行为进行规范,提高单位工作人员的效率,这样能够有效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

三、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内控意识较薄弱

目前在行政事业单位的内控管理工作中,普遍存在内控意识薄弱的问题,以至于内部控制建设环境也不完善。主要表现在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层缺乏有效的内控意识和内控知识,对于财务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不高,同时缺乏资金管理方面的风险意识,以至于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极大地增加了单位运营的风险。即使有的单位逐渐开始进行了内控制度建设,但是缺乏相应的内部审核机制,使得内控制度建设工作流于形式,内部控制制度也形同虚设,加之人员责任意识不强、业务能力水平较低,导致存在执行不到位、应付了事的现象。此外,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在进行内控制度建设工作中,没有建立起完善的人力资源培训和内部考核制度,不能够切实发挥内部控制的作用,也难以满足单位内控管理发展的要求。

(二)内控制度不完善

内控制度不完善也是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具体表现为:有的行政事业单位由于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在实际工作中存在许多不合理的地方,工作流程也仍保留原有的模式,导致各个部门之间信息交流沟通不顺畅;有的单位不重视内控工作的开展,片面化地认为内控管理是财务部门的工作任务,所以导致内控工作的开展仅停留在表面上,难以有效发挥内控的作用;还有的单位的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在进行财务工作时随意性较大,往往由主观意识和经验来决定,没有相应完善的管理制度支持,而且没有统一的执行标准,以至于管理工作中存在许多漏洞,非常不利于内控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内控监督不到位

内控监督是内控制度建设中的重要环节,其主要起到的是规范和约束的作用。然而目前在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管理中,仍然存在内控监督不到位的情况。主要表现在:单位内部人员对于内控制度的实施具有排斥情绪,不能够积极配合内控工作的开展,这主要是因为内部控制很大程度上对各个工作流程有着强有力的约束作用,所以使得相关人员存在一定的抵触心理;有的行政事业单位虽然设立了相应的内控机构,但是由于受到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影响,所设立的内控机构缺乏独立性,通常由财务人员兼任内控人员,导致职责不清晰等问题发生;还有的单位虽然设置了专门的内控岗位,但是担任内控工作的人员专业性不强,在业务方面也不了解,难以有效满足内控管理的要求,以至于内控作用难以有效发挥,不能够对业务、流程及人员等方面进行有效的内控管理,导致管理和工作流程中存在许多问题。同时,被监督的对象也不重视内控工作的开展,不能够针对内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的意见,削弱了内控部门的监督作用。

四、《政府会计制度》下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管理的优化措施

(一)强化内控意识

《政府会计制度》的执行,要求行政事业单位要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建设,而行政事业单位加强内部控制建设,首先就是要具有足够的内控责任意识。对此,行政事业单位要在《政府会计制度》的基础上,不断加强内部控制建设,将《政府会计制度》作为内控管理的重要标准,促使内部控制能够有效推进《政府会计制度》执行落地。同时,为了进一步强化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效果,还需要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考核机制,通过强化内部控制的考核工作,提高单位人员对内部控制的重视,并且在内部控制的作用下认真履自身的职责,落实相应的责任追究机制,避免出现责任推诿的情况。此外,行政事业单位也要不断增强自身的风险防范意识,加强风险的分析与评估,建立起完善的风险预警与评估机制,明确人员的岗位责任,优化工作流程,从而提升单位内控管理水平。

(二)完善内控制度

完善内控制度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在《政府会计制度》的基础上,结合财政预算绩效管理方面的内容,建立起完善的、与《政府会计制度》相适应的内部控制制度,以此提升资金资产管理的水平,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具体而言,首先,要落实岗位责任制度,明确各人员的岗位职责,结合《政府会计制度》的内容及自身工作的特点,优化和细化工作流程,并加强内部人员的培训,不断提升单位全体人员的内控意识,营造出良好的内控氛围,为《政府会计制度》实施执行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次,有效落实内部控制制度于单位各个工作环节中,及时发现问题并纠正,促使单位内控制度不断完善,保证单位管理的成效;再次,注重内控人员专业水平的提升,定期开展业务培训,促使内控人员能够了解自身的工作职责、要求以及业务流程,并且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新的技能,切实满足《政府会计制度》下内控工作的要求;最后,建立沟通机制,加强各个部门的沟通协作,包括内控部门、财务部门、业务部门、监督部门等部门的有效沟通,统筹兼顾会计核算、预算管理、资产管理、财务报告编制、绩效管理等各方面工作,切实发挥内控监督的作用,提升单位整体的内控管理水平。

(三)提升内控水平

首先,行政事业单位在建立内控管理体系时,要充分考虑单位的實际情况,包括管理水平、业务需求等方面,然后结合《政府会计制度》的要求,制定出与之相适应且行之有效的内控管理体系;其次,优化内控流程,明确岗位和职责,提升工作的效率,避免责任推诿的情况发生,既要强化内部控制的作用,也要建立起相应的绩效评价机制,提高内部控制的监督水平,确保单位各项资金的合理使用,针对资金管理,形成事前、事中、事后的有效监督和管理,以此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最后,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加强内控管理信息化建设,建立相应的内控管理系统,将内部控制建设与《政府会计制度》改革有效衔接,提升数据分析处理能力,尤其是单位财务信息、业务开展情况的有效监控,及时发现存在的异常问题并整改,有效运用内控评价和报告,不断完善自身的财政管理体系,切实有效提升工作效率,提升内控水平,从而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财务报告的可靠性。

(四)向会计管理型转变

《政府会计制度》的执行,行政事业单位也应当顺应起要求逐渐向会计管理型方向转变,具体就是要改变财务人员原有的工作模式,强调会计管理的重要性,树立全新的财务会计管理思想,并作为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建立起完善的会计管理工作系统,不断提升财务人员的综合能力,促使其朝着会计管理型转变,更好地促进单位内控管理工作的开展。同时,加强全面预算管理,实现业财融合,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以此提升单位决策的科学合理性。

结语

总而言之,《政府会计制度》的执行,对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工作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为了保证《政府会计制度》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紧密联系、共同发展,要求行政事业单位要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建设,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提升内控管理水平,切实发挥内控作用,保证《政府会计制度》的顺利实施,从而保证单位的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余海婷.《政府会计制度》对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管理的影响探讨[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9(13):45–46.

[2]篯明兴.事业单位执行《政府会计制度》的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8(23):224.

[3]潘凤强.事业单位执行《政府会计制度》的衔接问题与对策[J].当代会计,2018(12):70–71.

猜你喜欢
内控政府会计制度优化措施
以政府绩效评价为导向的政府会计信息披露研究
《政府会计制度》模拟测试探究
《政府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的问题及改进
国家治理现代化需要完善政府会计制度
医院工资薪酬分配及优化对策
教育事业单位内控要稳步实施
浅谈技术服务企业内控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