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培养民航一线员工风险上报习惯的方法

2020-09-10 07:52饶弘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20年14期
关键词:员工

饶弘

[摘 要]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以民航飞行训练为主,兼顾飞行训练、通航飞行和航班运输等各项工作。通过对一线员工的问询调查发现,虽然近年来各学院着力推进安全工作,简洁风险上报程序,鼓励一线职工上报风险,但一线员工风险上报率依旧不高,如何有效培养一线职工风险上报习惯依然难度颇大。建议学院从以下4个方面加强对一线员工风险上报的引导和支持:一是普及一线员工的安全生产基本知识,正确认知风险;二是充分宣传风险上报工具和途径,使风险上报直接、有效、简洁;三是建立风险数据库,共享风险上报结果,指导一线工作;四是风险上报工作与安全工作绩效挂钩,使一线员工劳有所得。

[关键词]风险上报;风险数据库;安全绩效;员工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20.14.066

[中圖分类号]F272.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20)14-0-02

0     引 言

据统计,2019年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全年共完成飞行训练30.3万小时,同比增加4.9%,起落50万架次,同比增加12%。2014年7月以来,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不断推动安全管理体系(Safety Management System,SMS)建设,更新《航空安全管理手册》,明确各级安全管理部门的岗位职责和工作内容,调整优化工作程序;同时启动安全绩效管理工作,围绕核心风险预警、安全状态评价,修订完善的《飞行训练安全绩效管理实施办法》,优化安全绩效指标,全面准确掌握各单位安全状态,进一步深入管理风险。这一系列安全工作使学院内形成了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成就了学院连续安全飞行300万起落架次的卓越业绩。但在令人骄傲的成绩背后,仍掩盖了不少安全管理问题。如一线员工作为安全生产工作的直接参与者,未得到有效的指导性学习,或者学习的知识未得到充分运用,理论依据与实际运用脱节,增加了一线员工对风险上报的疑惑,使SMS体系优势并未在一线工作中得到充分体现。相反,由于SMS体系的宏大性,缺少有效、具体的培训,使一线员工在认识和理解上出现偏差。这种负面的影响加大了一线工作的安全风险,让学院着力推广的SMS体系建设成为一纸空文。在日常工作中,增加一线职工的安全知识,培养一线职工风险上报习惯等成为学院SMS建设的重中之重。但怎样提高一线职工的安全认知,培养一线职工的安全习惯值得认真探讨。

1     普及一线员工的安全生产基本知识,正确认知风险

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只有充分理解危险源、风险以及隐患的概念,懂得危险源和隐患的区别,才能在实际生产工作中真正完成信息工作的分类、有效上报。根据《民航安全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建设指南》,危险源定义为:可能引发或促发事故、事故征候或其他不安全事件的状况或物品,包括制度程序、职责、人员、设备设施/物品、落实、监督检查、运行环境、实施效果等方面内容。隐患定义为:风险管理过程中出现的缺失、漏洞和风险控制措施失效的环节,包括可能导致不安全事件发生的物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风险定义为:某一危险源可能导致潜在后果预计的可能性和严重性的综合。简而言之,当危险源的风险等级达到了一定程度时,就转变为隐患(图1)。例如,日常使用的燃油。燃油作为一种易燃品,被归为危险源。当燃油被深埋在地底时,风险等级低;但被投入生产、运输时,风险等级提高。燃油存储不当、工作人员操作不规范、出现物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缺失等,这些被统称为隐患。危险源是由于生产需要而固有存在的,而隐患由于风险管控失效产生,可以通过管控手段显著降低风险,以达到可以接受的安全水平,甚至消除风险。从上面的解读中可以发现,掌握基本安全知识可以显著提高一线员工的风险识别能力,消除一线员工安全认知上的空白,但这介绍的基本知识只是安全知识的冰山一角,在实际工作中,一线员工会遇到各类复杂、多变的风险,需要相应增加安全知识。如何使一线员工工作、休息以及安全培训达到一种理想的平衡状态,使一线员工学有所成,并正确、合理地运用于生产工作中,需要安全工作管理者花费很大的精力思考和琢磨。

2     充分宣传风险上报工具和途径,使风险上报直接、有效、简洁

事实上,每一位一线员工在长期的生产工作中或多或少都会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风险,但时常因为上报流程复杂、报告制度烦琐或者上报后带来额外的工作量造成风险发现后不了了之。又或者风险上报后,处理结果得不到有效反馈,挫伤了一线员工风险上报的积极性。这些不利的因素无疑是一线员工和管理者顺畅沟通的障碍,是学院安全发展的绊脚石。因此,设计风险上报工具,规范上报流程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学院通过下发安全隐患的规范化表格收集各一线运行单位的安全隐患,且建立“CAFUC安全在线”微信公众号,支持一线员工匿名或者实名上报。但这只是安全工作的开端,如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简化上报程序,鼓励一线员工风险上报依然是学院要攻克的难题。

3     建立风险数据库,共享风险上报结果,指导一线工作

在大数据时代,如何收集、整理、归类、共享风险数据,是学院下一阶段工作的重中之重。完整的风险库可以全方位反映一线员工工作中存在的风险,简便的智能化软件可以方便一线员工查阅、运用风险防控的有效措施,简单直观的大数据分析可以有效预测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判定风险爆发的波及范围。只有这样,风险上报才能真正作为一线员工安全工作的保障而不是负担。目前,绵阳分院已经开始利用MOSI系统进行事件上报和数据共享,这一现代化手段显著提高了一线员工风险上报的能动性,充分发挥了风险数据库的效能。但这仅仅是小范围的共享,存在局限性,不能起到纵向指引作用。例如,洛阳分院2018年12月报告的安全隐患,每日飞行区不停航,施工结束后发现路面遗留碎石子、石块,易吸入航空器发动机或加大航空器磨损导致不安全事件,后制定整改措施管控风险。这与广汉分院2019年6月报告的机场不停航施工中发现机场有少量漂浮物和白色垃圾污染飞行区的安全风险极其相似。这两起事例均属于机场保障类安全隐患,两起事例中均存在外来施工单位在飞行区施工的情况,由于存在缺少监管、沟通不畅等问题,导致施工中遗留外来物进而污染飞行区。这两起安全风险均属于日常工作易发生的事例,具有极其相似的共性,风险数据收集后缺少合理化分类、深度分析和全面共享。虽然两起安全隐患上报的日期相隔有6个月之久,广汉分院并未根据洛阳分院的不停航施工中发现的安全风险做出足够的安全防范措施,导致一线员工并未得到相关安全培训和指引,在不停航施工中仍然出现了飞行区污染的情况发生。虽然安全风险不一定会形成事故,但是正如墨菲定律描述的“会出错的事总会出错”,只要客观上存在危险,那么危险迟早会变成不安全的现实状态。如果只是将风险管理当成一时之功,那么风险管理工作就不能实现防微杜渐的安全目标,也不可能形成主动性的安全管理。

4     风险上报工作与安全工作绩效挂钩,使一线员工劳有所得

目前,学院已经制定《飞行训练安全绩效管理实施办法》,全面推动安全绩效管理工作。这一措施旨在缓解安全风险,提高安全管理效能,而這些工作的核心是提高一线员工的能动性。安全绩效管理工作可以消除单位“吃大锅饭”的弊病,避免出现“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消极落后的工作态度,让一线员工感受到危机感和竞争感,在工作中充满压力与动力。虽然这一项工作顺应时代潮流,但学院的安全绩效管理实施办法仍处于起步阶段,在具体实施中仍需面对诸多挑战,安全绩效管理效果仍不得而知。例如,如何公正、公平、有效地进行安全绩效考核工作,如何全面、具体地设置安全绩效考核目标,如何考量安全绩效管理在一线工作中的实效性,如何提高绩效管理在一线员工中的接受度和认可度等问题,都需要在长期的实践中寻找答案。

5     结 语

培养一线员工风险上报习惯是一项长期、烦琐的工作。由于一线员工新进、退休、调动、离职等带来的人员流动性以及生产运行工艺、环境、技术等方面的运行模式改革,安全培训工作需要不断重复与创新。风险上报并不会带来直接的生产效益回报,生产管理者往往不会在这项工作中投入较多的人力、物力、资金,轻视一线员工风险上报习惯培养工作。近年来,我国着力强调正确处理安全与发展、安全与效益的关系。这表明国家已经深刻意识到安全是一个单位的生命之源。风险上报虽不能带来直接的生产效益,但可以产生良好的安全文化,一旦形成,可以促进企业长久发展。这样一来,学院可以在世界民航不断向前发展的潮流中一往无前。

主要参考文献

[1]王红梅.影响员工工作积极性的因素及其实施路径[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9(8):95,97.

[2]毛秋云,刘喜平,倪军霞,等.临床护士不良事件风险感知与报告习惯的调查[J].护理学杂志,2016(16):56-58.

[3]周民.提升办公室工作人员积极性的路径探析——基于ERG理论[J].海峡科学,2014(4):57-58.

[4]程志超,崔清华.影响中国北方航空公司员工工作积极性的因素分析[J].中国民航学院学报,2000(2):1-7.

[5]吴越,杨昊.影响企业员工积极性水平因素分析及对策措施[J].现代商业,2016(28):90-91.

[6]彭建强.谈企业员工积极性的影响因素及调动途径[J].魅力中国,2010(33):69.

猜你喜欢
员工
员工福利满意度与员工福利需求的结构关系研究
企业员工思想热点、难点问题调查分析报告
国企员工思想工作及文化生活探析
浅议员工职业生涯规划
新形势下电力企业人力资源优化管理初探
小微企业中员工激励制度及流失管理
加强员工道德建设的思路与对策
加强施工企业员工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的探究
旅游饭店服务礼仪培训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