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远轲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有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阅读教学”。小学阶段所涉及的阅读类型非常多,内容丰富,因此对学生的审美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审美教育”是小学阶段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必要环节,加强这一部分的教学力度,优化学生的阅读能力,既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建立审美意识,增加学生对文字的研究兴趣,也能够有助于教师更高效地开展教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审美构建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构建”
小学是教育启蒙初期,由于学生年纪尚小,还没有建立对待事物感知和辨别的是非能力,因此对正确审美的构建引导是特别重要的。这既能帮助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又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情商和智商的发展。建立和提高审美能力,大大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感知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概括起来讲就是“审美能力”。而这种能力与阅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二、在小学课堂构建审美的策略
1.以身作则,榜样教学。在人类社会中,有这样一种力量叫做榜样的力量。首先,教师自身要先努力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注重自身内在的文学修养。作为语文教师,除了每堂課40分钟,还必须坚持在课堂以外下功夫,要肯花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各种与语文教学相关的教法、教具与教案,要肯付出行动去丰富扩展教材的内容。要多学、多思、多感、多悟,多交流,不断地提高自己对美的领悟、对美的判定和对美的赏析与应用能力。要通过不仅局限于多自学、多参加各类培训、多参与各种学术交流等活动,努力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学识渊博、幽默风趣的老师,树立起学生对自己的发自内心的崇拜感,从而引导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和热情。用自己对阅读的热爱,去感化、引导学生热爱阅读。在对学生开展阅读教学时,让自身拥有强大的审美魅力,无论最终能否让学生感动,作为教师,首先要努力做到感动自己。教师要以春风化雨般的类似于老子所说的无为而无不为的力量,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与感召学生,建构起对美的感悟和赏析能力。
2.融入生活,凸显人文。艺术自古就是从生活中来,最终回到生活中去的。语文阅读也是一种艺术,所以语文阅读也必须融入生活,突显人文。在具体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努力把具体的课文和人类社会的日常生活相关联起来,和一定的人文环境相关联起来,在具体的课文和客观的生活之间,搭建起一座彩虹般美丽的七彩桥梁。例如,在组织学生学习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材中《匆匆》一文时,教师可以搜集并向同学们讲述有关作者朱自清老先生在生活中的一些逸闻趣事。用历史纪录片等形式展示朱老先生创作这篇美文时的背景环境,引导学生们回家时询问一下祖父辈小时候的景象,让学生们在学习时能够触摸到纸张的温度;也可以引导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除了让学生通过各种有趣的办法记诵这篇隽永的美文外,还可以把这篇文章中描述的关于时间流逝的景象摆在每个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如让学生们讲述自己生活中那些难忘的点滴,那些珍贵的片段,等等;引导学生们在客观的生活里,在一定的人文背景下发现美、珍惜美、构建美、创造美。
3.激发兴趣,震撼心灵。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无论做什么事情,搞什么学问,兴趣永远都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驱使学生热爱阅读,从而构建自身审美能力。如果小学生能够对阅读产生兴趣,就能在课程中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思维也会活跃起来,形成自身的审美观念。学习对于大部分小学生来说是一件乏味痛苦的事,所以在教学中只要能想办法引起学生兴趣,那么一切都会变得相对容易的多。传统的语文课程注重课本基础知识讲解,重视学生识字、理解和写作,却忽略对审美的构建。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日常教学中帮助小学生培养审美能力。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学生素质培养的要求越来越高。阅读教学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上产生着巨大而积极的影响,它无疑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元素。在培养审美能力的整个进程中,小学是最为关键的一个阶段。因此小学教师要积极帮助学生建立审美能力。心理、认识和知识是小学生审美能力构建的三个组成面,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一定会受到教师的影响。教师若在课堂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注重学生“学”的行为,就很容易导致学生的效率低。在这种教学模式下,不仅教师心力交瘁,学生也会觉得非常辛苦。显而易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如何欣赏一篇文章,自主自觉地挖掘和感受文章中的美,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陈超瑜.基于语文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分析[J].学周刊,2019,(14):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