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在文化传承中的创新性模式探析

2020-09-10 01:30叶晨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34期
关键词:经典阅读文化传承高校图书馆

[摘 要] 中华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有着极其丰富的思想内涵,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而高校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分析当代大学生经典阅读的现状和高校图书馆在文化传承中面对的困境,对照高校图书馆在文化传承中担负的责任,探讨了新形势下高校可以从多个方面入手创新服务模式,实现转型发展。

[关键词] 传统文化;经典阅读;文化传承;高校图书馆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4年度皖南医学院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开放基金项目(SJD201404,项目主持人:叶晨)

[作者简介] 叶 晨(1988—),女,安徽宣城人,皖南医学院图书馆助理馆员,应用心理学专业硕士,主要从事图书情报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34-0119-03    [收稿日期] 2020-01-16

一、引言

文化为立国的根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优秀传统文化中存在有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1]。文化传承,教育先行。高校是教育事业发展重地。要建设富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与教书育人有机结合起来[2]。这也要求高校图书馆在充分发挥文化传承功能的过程中积极探索创新性模式,服务于整个社会的文化建设。

二、我国大学生传统经典阅读现状分析

传统经典阅读对于树立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都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我国大学生经典阅读的现状却令人担忧。在当前形势下,高校图书馆在文化传承中遇到了以下的困境。

(一)阅读被忽略

相对于其他国家,我国国民阅读率和读书量十分低下,其中肩负历史使命的大学生群体在成长过程中未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也缺乏良好的阅读环境与阅读氛围,大学期间又面对各种学科考试、等级考试和考研出国等各类竞争压力,难以抽出时间静下来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特别是阅读传统经典著作[3]。

(二)图书馆利用不正确

大学生群体到图书馆的频率较低,往往集中在考试月时蜂拥而至,且使用图书馆的实用性、功利性倾向非常严重,考试辅导书、流行畅销书、言情武侠科幻小说等借阅率远远高于传统文化经典[2]。很少有学生能够达到“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的读书劲头。

(三)网络依赖现象严重

当代大学生对书本等纸质书籍的依赖越来越小,大量课余时间花在了网络上,且很多沉迷于手机、Pad等移动设备,不断“刷屏”浏览浅俗的社会资讯或是玩手游等[3]。

(四)低俗文化蔓延

在有限的大学生阅读者中,阅读兴趣娱乐化倾向严重,部分大学生出现信仰危机、价值观缺失以及人文精神淹没等现象[4]。

(五)阅读习惯不积极

电脑、手机等诸多电子阅读载体导致了读者逐渐形成快节奏、跳跃式、碎片化阅读习惯,此外很多大学生认为阅读传统经典著作晦涩难懂、收获不大,愿意花费的阅读时间和阅读精力少之又少,因此很难提高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3]。

三、高校图书馆在文化传承中的责任

中华文明作为世界上唯一一个从未中断的古文明,藏书传统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从古至今,图书馆不仅是一个工具性的所在,还是一个文化的圣殿。高校图书馆不仅仅是传统文化的保存者,也是传统文化的传播者。高校图书馆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角色,在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主要的参与者、执行者、推动者[5]。

随着社会转型和受全球化、信息化、数字化全面发展的影响,阅读文化十分匮乏的情况可能愈发加剧,随着阅读率下降和阅读范围的缩小,“经典阅读”遭受冷遇、西方文化倡导的个人主义思想继续渗透的趋势,对于文化传承极为不利。“一个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未来和希望的”,面对这种阅读危机,高校身处教育事业发展重地,关系到民族发展的未来,高校图书馆理应迎合重拾传统文化以恢复民族自信心的大众心理需求,肩负起文化传承的重任[6]。以图书馆人为首的教育工作者在提高自身修养的同时,应积极影响大学生的文化取向,将大学生的关注点吸引到传统文化、高雅文化、主流文化上来,主动支配时间到图书馆阅读馆藏经典文献,真正把图书馆作为寻求知识、感受文化的殿堂,在阅读中品味社会文明,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独特魅力,抵御社会不良文化因素的影响和侵蚀,进而提升文化自信和人文素养[2]。

四、高校图书馆在文化传承过程中的创新性探索

面对高校图书馆在发挥文化传承功能的过程中遇到的上述困境,多年来,国内各高校图书馆结合学校自身特色,以传统文化教育为抓手,积极创新服务模式,努力调动广大90后、00后大学生对高校图书馆的重视,大力吸引大学生关注传统文化、加强经典阅读、提高人文素养,涌现出了一些颇具特色的新举措和新尝试。

(一)创立数字资源品牌,建立专题化的独特馆藏

随着网络信息的高速、迅猛发展,高校积极投入和开发数字资源,以此来传播人文思想和人文精神,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回归。保存、整合和开发传统文化资源作用于个人精神世界成为图书馆品牌战略的动因,也填补了传统文化各分支的空白点。如已经开通的南开大学图书馆“中华典籍与传统文化网”、清华大学建筑数字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古文献数字资源库、天津商业大学图书馆“天津地域文化网”、天津财经大学图书馆“中国钱币研究与鉴赏数据库”等,这些数字资源从各方面对传统文化进行了研究、细分、提取,形成了专题化、专业化的独特馆藏,做到了传统文化回归人类历史完整性和真实性的统一。此外,徐州工程学院图书馆的“淮海地区非遗数字图书馆”将数字化技术与非遗虚拟展示相结合,促进了非遗的可视化表達,实现了人文资源价值的增值和重生[7]。

(二)发挥特藏资源优势,保护传承民族文化遗产

清华大学图书馆在特藏服务工作中实现文化传承与服务创新有机结合,探索出图书馆文化—校园文化精神—多元民族文化的“三级文化传承”道路,主要包括三个层面:渗透教学科研,提供全天候立体特藏资源服务;传承清华精神,开创特藏主题展为代表的品牌服务;关注民族文化遗产,注重收集、保护、整理,构建多元文化服务[8]。凯里学院图书馆重视保护与传承少数民族文化,对苗侗民族文化进行了推广[9]。南京财经大学图书馆积极与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合作,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雕版印刷技艺展演活动”,结合灯谜、年画、火花展、邮票展、剪纸艺术等一系列面临传承危机的文化艺术展,创新性的将非遗保护与经典阅读推广相结合,传承保护体系、发挥组合效益、建立特色馆藏[10]。

(三)突出传统经典推广,积极创新读者服务模式

南京大学2015年以来以学分激励、名家名师引领、相关单位支持的方式推出了“悦读经典计划”,分为导读、研读、悦读三大学习模块[11]。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以倡导“国学”为切入点创新校园文化建设,发挥文化传承功能。近年来,该校举办家书家训、大咖讲历史、名人传记、丝路书语、中国服饰等传统文化系列主题书展;开展以孔子为典范的国学思想的立体推广,推广形式有学术讲座、主题书展、思想图文展、经典语录书写、读书会、征文活动等;多角度宣扬节日文化,组织文化体验活动,涵盖了春联、传拓、书画装裱、水墨、传统服饰、绒绣、昆曲、古琴等文化形式[12]。华北电力大学图书馆以地域传统文化为立足点开展阅读推广,举办了“印象保定”大型文化展览[9]。

(四)重视空间体系设计,组织开展品牌文化活动

浙江大学图书馆,积极创新,努力发挥文化传承职能,打造出“文化展览+文化讲座+悦空间”的立体文化育人平台过程,通过在校园中创建舒适的阅读文化环境、丰富的讲座和文化沙龙、多彩的优质主题文化展览等,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和精神生活,获得良好效果[13]。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为满足读者需求,将服务焦点由阅读转向“悦读”,将空间媒体、实体媒体及虚拟媒体进行整合,通过活动和服务激发读者阅读欲望[14]。同济大学图书馆秉着传承经典的宗旨,对各类文化传播活动和文化服务项目进行提炼和梳理,推出闻学堂、文化项目、立体阅读三个品牌,主要特点是体验式阅读和汇泽多方,在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的同时也实现了校内外读者共享[14]。

(五)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探索“图书馆+书院模式”

“图书馆+书院模式”是由大连图书馆于2000年最早提出的,该模式目前已形成了集经典传承、礼乐教化、人才教育、情操培养等为一体的社会教育和传统文化传播推广体系。长春中医药大学图书馆也积极探索了此模式,“阅甫书院”的成立实现了现代图书馆和传统书院的有机融合,通过连续开展的各期中医药传统文化讲座等形式,营造出了一个传统文化学习与美德熏陶的空间,也成为吉林省中医药文化教育基地[15]。

五、数字网络时代高校图书馆在文化传承中的服务创新方向

(一)虚拟空间的服务创新

近几年来,借助于新媒体尤其是移动互联的优势,高校图书馆已经广泛应用QQ、微信、博客、微博、论坛和微信公众号服务平台,通过加强建设虚拟阅读空间、整合各类文献资料、丰富用户学习交流平台,为师生提供更有效、更针对性的精准服务[16],高校图书馆从以藏、借、阅为主导的基本服务正逐步走向提供知识交流、知识服务、知识创新的方向并不断拓展。

(二)线上课程的服务创新

随着MOOC浪潮的兴起,高校图书馆应抓住此契机,协助开展“互联网+教育”的教学模式转型,大力宣传推广这种全新的知识传播方式和学习方式,合理地将自身资源优势转化为知识共享形式,增强用户对传统经典课程的关注度和主动性,从而利用网络平台更好地发挥文化传承的作用。

(三)新型馆员的服务创新

“嵌入式馆员”是2004年提出的,新时代高校图书馆人要切实做到“以用户为根本”“以读者需求为导向”的主动服务理念,不断提高人文素养和信息素养,广泛掌握图书资料、数据分析、课题研究、智库服务等服务能力,在时代语境和空间变革中实现成功转型。

六、结语

高校图书馆从成立伊始,就担负起了文化传承的重任,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图书馆急需高效利用各类资源优势,整合多元媒介和先进技术,推动经典阅读推广,利用自身特点和资源优势创新性地服务于读者的多样化需求,充分挖掘出文化在高等人才培养中的功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积淀和传承。

参考文献

[1]赵淑君,郝晓蔚,赵卫利.大学生图书馆阅读行为与中华传统文化相关性研究[J].价值工程,2016:242-244.

[2]刘水清.高校图书馆在文化传承中的责任[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4(2):101-103.

[3]林燕,崔岩.关于在大学生中推广中国传统经典阅读的思考[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4):37-40.

[4]尹之奂.浅析高校图书馆在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397-400.

[5]张建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高校图书馆的价值作用及实现方法[J].信息记录材料,2017(5):124-125.

[6]穆祥昆,张婷婷,曲舒怡.文化传承与高校图书馆建设协同发展研究[J].图书情报导刊,2016(1):151-154.

[7]王倩.图书馆人文资源的价值再造——基于传统文化的理性回归[J].图书馆建设,2012(12):10-12.

[8]晏凌,高瑄,何玉,袁欣.谈清华大学图书馆特藏工作中文化传承与服务创新的融合[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2(3):80-83.

[9]杨晓农,史丽婷.话语权视角下传统文化在阅读推广中的作用与意义——以乡贤文化为例[J].图书馆,2018(1):65-69.

[10]陳海珠,秦嘉杭,胡唐明,等.基于文化传承视角的高校图书馆经典阅读推广新思路——以雕版印刷技艺展演进校园为例[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5(5):64-68.

[11]陈幼华,蒋丽丽.图书馆经典阅读推广体系与平台设计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6(6):70-76.

[12]胡文华,王央央.高校图书馆为校园文化建设服务之特色构建——以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为例[J].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研究,2016(4):34-38.

[13]杨国富.文化育人视域下高校图书馆的文化传承与创新——以浙江大学图书馆立体文化育人平台建设为例[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8(3):84-87,118.

[14]慎金花,杨锋,张更平.数字阅读时代大学图书馆文化传承功能探析[J].图书馆杂志,2015(9):83-86,111-112.

[15]刘岩,崔为.图书馆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服务的创新模式探究——以“图书馆+书院”模式为例[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7(5):68-74.

[16]杨淑敏.“第三空间”视域下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及服务创新[J].图书馆学刊,2018,40(9):66-70.

猜你喜欢
经典阅读文化传承高校图书馆
经典阅读活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开展
初中生作文素养的培养途径研究
想象力都去哪了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