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高校贫困生群体,需要我们根据其各自的经济情况,在帮扶的前提下,去关注其微妙变化的心理问题。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贫困问题的主要方面已经开始由物质贫困逐渐凸显出了深层的精神贫困问题。精神贫困问题是物质贫困问题的历史积攒。如何处理好既有问题就需要学校、社会以及国家的力量进行协同处理,以保证中国经济社会建设性人才供给的稳定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 精准扶贫;精神贫困;思想教育
[基金项目] 广西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广西学生资助研究专项课题《精准扶贫战略下高校贫困生资助效果评估研究与实证分 析》(2017ZZ017)
[作者简介] 覃永红(1978—),男(壮族),广西上林人,广西警察学院信息工程系讲师,主要从事刑法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34-0111-02 [收稿日期] 2019-09-23
中国社会发展的速度有目共睹,但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同时,依然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贫困状况,鉴于对中国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重要作用的考量,本文精准定位到高校贫困生这一群体,重点研究在精准扶贫思想指导下对于高校贫困生精神层面的帮扶。
一、精准扶贫战略思想解析
精准扶贫致力于共享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红利,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对精准扶贫的重要对象高校贫困生这一群体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教育提升高校生贫困生的综合素质,促使其掌握脱贫致富的技能以进一步阻断代际贫困的传递。抓住关键的问题,做好教育精准扶贫脱贫的顶层设计,构建完善的资助体系,使中国的发展红利惠及广大贫困群众,整体提升生活发展水平。
精準扶贫体现了矛盾论思想,矛盾论的方法论意义要求我们看待问题的时候应看到主要矛盾,在社会进步和高校学生发展的路上,经济状况在一定程度上会掣肘个体发展空间,经济问题又制约着部分条件相对贫困的大学生的发展,这个制约不仅是外部的进一步培训学习等,更是心理上的限制。主要矛盾体现在高校大学生部分群体存在经济困窘以制约进一步更好更快的发展,矛盾的主要方面体现在这部分群体在心理上也承载着巨大的压力。因此,精准两字就要求我们运用矛盾论的思想指导解决高校大学生贫困问题。
二、高校贫困生的思想困境
(一)高校贫困生的思想现状
高校贫困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虽然同期录取为同一高校的学生,但是由于个体家族的发展落后与普通家庭的发展节奏,导致两者之间在经济层面具有一定的落差。虽然思想现状在主流上面是坚强的,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但是在社会交往生活中仍然呈现出了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及时地去关注,比如敏感,多疑,偏执等社交方面的问题,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心理健康状况,尤其是在团队建设以及工作中,在方式方法的选择上有一定的欠缺[1]。
(二)心理困境来自对社会环境认知的落差
心理素质教育是一个重要的隐性指标,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现今的贫困范畴开始出现了质与量的变化,这期间就有个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历史积累[2]。高校的评价标准往往是通过单一的物质财富来衡量和评价,解决的是物质财富塔底端的人民群众的最低生活权利。针对的是物质财富积攒几乎为零甚至为负值的群体,这部分群体与已经历史地完成了物质财富的基本积累以后进入精神财富积累阶段的群体有着较大的心理落差。
(三)社会环境对高校贫困生心理的作用
高校已经设立了相关勤工助学岗位在经济助力的同时也培养了贫困学子以一定的锻炼机会,在对外交往的社会实践中进行综合能力的提升。但事物的发展都是具有多面性的,在与对外交往的过程中无法评估外界对主体的客观影响,因此贫困生的勤工助学岗位不仅要考虑到是否可以锻炼到个体的能力,还要将外界的客观环境影响考虑在内。学生群体是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功底,但实践经验缺少,心智建设还处在初级阶段,这阶段具有易受外部客观环境影响的特点[3]。
三、精准扶贫视域下高校贫困生资助对策研究
(一)高校层面
具体到高校层面从具体实施方针的制定,高校贫困生的评定体系,以及扶贫效果都是需要考量的。目标旨在让他们坚定发展的决心,不以暂时的困难而停止了向前进的步伐,而坚持在逆境中全面发展。首先应健全评选制度体系,奖助学金体系的评价标准具体到不同地区的高校应该因地制宜,根据具体的条件进行进一步的调整,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制定完通则以后对于申报的候选人后进一步的心理指导以及相关思想教育也是尤为重要的[4]。其次是相关课程以及救助机构的设立,课程以基础知识普及教育为主,重视情感和人文教育。
(二)社会层面
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在不断地提高,信息传递无论是在量或是在速度上面都呈现出井喷状态,而作为受众的高校大学生群体,严格来说心智建设还处在关键发展时期,环境以及社会评价标准的变化都可能会诱发贫困生心理产生一些改变。社会之于高校贫困生的影响有物质层面的,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马克思指出人是社会关系的产物,人的生存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发展。
(三)国家层面
精准扶贫策略是一种社会福利政策,旨在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体现国家的发展都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考察时提出“实事求是、精准扶贫”等指示我们应更加重视精准扶贫工作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在此思想的指导下建立起了“奖、贷、助、补、减”五位一体救助政策体系。高校贫困生思想教育扶贫工作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需要我们贯彻以人为本,实事求是的思想[5]。
四、结语
国家在高校设立的以“奖助学金”为主体的资助体系逐渐成熟和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助力高校贫困生在求学过程中的经济困境,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贫困生的问题在社会多元环境下开始出现复杂化的特点,单一经济援助不能在根本上解决贫困生问题。精准扶贫应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发挥教育在扶贫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伟吉锋,高锋,江思义.精准扶贫背景下高校农村贫困生精神引导探析[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120-124.
[2]阙壁君.高校在精准扶贫中的智力支持探析[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7):174-177.
[3]王娜.实现高校精准资助面临的问题及其解决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8(7):102-105.
[4]吴再发.“精准扶贫”视角下的大学生精神贫瘠问题及脱贫对策[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6):108-113.
[5]梁留科.发挥高校优势 打赢脱贫攻坚战[N].人民政协报,2016-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