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新时代高校资助育人质量提升对策

2020-09-10 01:30张锡钦肖海茵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34期
关键词:精准资助资助育人新时代

张锡钦 肖海茵

[摘 要] 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要坚持立德树人,教育部认真贯彻党中央的部署,要求各高校要健全学生资助制度,大力推进精准资助和资助育人,大大促进了学生资助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通过对新时代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现状和原因分析,从精准资助、精神帮扶和能力提升等三个层面上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 新时代;资助育人;精准资助

[基金项目] 2017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常态下高校发展型资助模式的构建与实践研究”(17JDSZ3010);2018年度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党的十九大精神研究专项)“新时代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研究”(2018JKSJD96)

[作者简介] 张锡钦(1979—),男,广东饶平人,副研究员,广东药科大学临床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党委副书記,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      育研究;肖海茵(1997—),女,广东湛江人,2015级广东药科大学生命科学与生物制药学院学生,研究方向为生物制药。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34-0083-03     [收稿日期] 2019-11-17

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部和高校认真落实贯彻党中央部署的要求,在“在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上始终保持着高度清醒,坚持党对教育的全面领导,牢牢把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资助育人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的重要内容,在取得了不俗成绩的同时,也向高校提出全新的挑战。因此,在新时代下进一步健全学生资助制度,加大推进精准资助和资助育人进展的力度,写好新时代学生资助的“奋进之笔”,是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重要举措[1]。

一、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现状

当前,高校逐步建立健全的多元化的资助方式,拓宽了资助范围,提高了资助金额,加强了资助育人效果,保障了全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能够顺利地毕业。但随着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不断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与资助育人工作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也逐渐显示出来。主要表现有:重“资助”轻“育人”,弱化了资助上的育人功能;重“给予”轻“回报”,助长了学生的依赖心理;重“精神”轻“能力”,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重“教育”轻“服务”,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不足

自2007年以来,国家逐步建立了完善的资助政策体系和逐年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做到了“不让一个大学生因贫困而辍学”的承诺。然而,当前无论是以物质资助为主的“保障型资助”模式,还是以物质资助和精神帮扶并重的“教育型资助”模式,在新时代下都逐渐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一)精准资助不够规范

当前,部分省份高校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采用了一定标准,但在实际操作下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高校贫困认定工作的流程比较复杂烦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校期间消费情况没办法实施动态掌握;高校勤工助学岗位僧多粥少;部分学生在利益的驱动下提供虚假的证明材料等。另外,高校缺乏足够的人力精力对学生的困难情况进行仔细核查,导致部分应享受到的资助同学没有得到资助。

(二)精神帮扶仍需深入

由于家庭经济原因导致部分敏感的和自尊心较强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贫困认定或其他事情时自然而然产生消极的自卑心理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产生不适,甚至影响其日常生活和学习。还有部分受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会产生自负心理,缺乏感恩意识,一味靠等、要的形式来获得帮助,逐渐丧失对生活的追求和动力,失去了回报社会的感恩之心,完全违背了国家资助政策的初心。

(三)育人工作有待提升

在高校的资助育人工作中,“资助”和“育人”本是一体,相互融合的,而“资助”是为了更好的“育人”。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高校往往在资助工作上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给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经济上的帮扶,却忽略了育人的作用,没有花费时间解决学生心理和精神上的“贫困”,导致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没有得到有效的提高。

(四)师资力量需要加强

在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辅导员扮演了一个至关重要的角色。辅导员直面学生,一个学生从入学到毕业,从资助到育人,每一环节都离不开辅导员的参与和把关。然而,大多数辅导员因本身工作繁忙,分身乏术,而对资助育人工作的开展显得力不从心。

三、新时代高校资助育人的措施

新时代,坚持和加强党对学生资助工作的领导。高校要从原有的工作思路“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转变为“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综合素质”,由传统保障型资助模式转变为“扶困·励志·强能”三位一体的新时代高校发展型资助模式。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身心发展、道德品质培养、学业、就业等方面给予更多的关怀和帮助,促进他们全面发展、成长成才。

(一)精准资助,科学扶贫

1.精准识别。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准识别是做好资助工作的基础,在资助工作实践中不断探索,逐步建立起科学合理的精准摸查机制。一是抓早精准识别。做好“绿色通道”等工作,确保各项资助政策落到实处;二是抓全精准识别。结合学生平常生活工作的情况,发挥“易班”平台功能以及掌握校园一卡通消费情况,精准识别困难学生;三是抓实精准识别。利用信息系统和大数据开展精准摸查;四是动态精准识别。注重平时的学生信息动态跟踪;五是真情精准识别。开展精准心理摸查,关心支持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六是给力精准识别。对特别困难的学生进行针对性调查,重点性资助,保证资助给力,扶贫到位[2]。

2.精准管理。通过机构配备,制度完善、经费到位以及信息管理系统建立等措施,确保管理上精准到位。首先是精准组织。成立各级奖助学工作评审领导小组并对小组进行具体负责相关评审工作的培训;其次是精准制度。修订《学生奖学金实施办法》及实施细则、《临时困难补助鼓励办法》和《勤工助学管理办法》等,确保了精准资助工作有章可循,程序规范,做到有法助学,依法助学,阳光助学;再者是精准预算。制定精细化的资助资金分配方案,避免“平均分配”现象和简单化的“轮流受助”现象;然后是精准保护。对于贫困认定的学生提交的认定资料等相关文件进行妥善管理,利用互联网对学生的情况进行加密登记并整理分类,做到保护学生隐私的同时,将效率提高。最后是精准信息。建设精准资助信息管理系统,依托大数据开展精准调查、精准分析,实现精准管理。

3.精准帮扶。通过精准识别和摸查,掌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具体情况,在此基础上进行建档立卡,分类管理,并根据学生家庭及个人的实际情况和特点,量身定制合理的资助帮扶计划,实现精准帮扶。一是分级分类精准帮扶。针对自信心不足的学生开展心理关怀帮扶;针对学习困难学生开展学业帮扶等;二是重要节点精准帮扶。重视在开学季、寒暑假、自然灾害后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专项帮扶工作等[3]。

(二)精神帮扶,励志成才

1.资助宣传。通过各种网络平台和征文形式加大资助宣传力度,同时引导受助学生回乡、回母校宣传学生资助政策,并结合自己在国家资助政策的帮助下安心学习、健康成长的亲身经历,帮助学弟学妹和他们的家长全面了解国家的资助政策,为他们解除后顾之忧。

2.主题教育。青年学生正处于拔节孕穗期,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三观。因此,要把立德树人贯穿到资助工作中,促进资助育人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认真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诚信、励志、感恩等主题教育,使每个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公益爱心。结合自己专业知识,引导大学生志愿者参与社区管理、社区服务,帮扶弱势群体,开展公益活动,例如走访敬老院,去贫困地区支教等培养他们对社会的反哺意识和感恩之心,增强社会责任感。

4.心理帮扶。加强心理辅导工作的力度,重点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学习、人际交往和就业过程中的心理困扰,防止他们因贫富差距而产生自卑,消极等不健康的心理问题,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健康成长。

5.诚信教育。通过开展主题班会或校园活动的形式宣传诚信的重要性,在贫困生认定和国家资助方面做到实事求是。鼓励同学们积极检举不诚信行为,对于任何弄虚作假的行为进行严厉处理。

6.榜样示范。在校园内开展评优评先活动,并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设立相关的奖项,使他们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他人的认可,从而提高他们的集体荣誉感与使命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三)分类强能,能力提升

1.创新创业。通过成立大学科技园等校内外实践平台,为学生解决创业用地的问题。通过创业导师“传帮带”等方式,为学生解决创业经验不足的问题。通过与药企合作等形式,为学生解决创业资金问题。通过各类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为学生解决创业机会问题。

2.素质提升。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的各种实践拓展活动来拓宽人际关系网。例如举办校企合作论坛、校内外党团共建、朋辈交流活动等措施,鼓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多融入社团、社会中去,积极锻炼学习,一定能弥补贫困生因家庭经济困难带来的弱势。

3.平台建设。通过搭建各类社会实践平台,例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协会、学生创业中心、创新实践基地等,让学生有更多参与实践锻炼的机会,加强职业技能和技巧的培训,提高他们的职业素质和综合能力。

4.科研实验。通过开展各种技能比赛、创行比赛、挑战杯、攀登计划等科技活动。同时发挥导师“传帮带”、一对一辅导,多对一咨询等方式,有针对性提高他们学术科技能力和创新能力[4]。

(四)培养师资,高效扶贫

我们应对高校辅导员队伍进行专业化的培训与辅导。在加深辅导员对于资助育人工作的理解的同时,提高辅导员团队的辅导能力和心理咨询的能力。各辅导员根据自身工作情况,成立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组成的资助帮扶小组,减轻辅导员工作量,使辅导员能顺利开展资助育人工作。

新时代下,高校要进一步强化资助育人理念,构建资助育人质量体系,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融入学生资助工作全过程,使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走进科学发展的轨道。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物质资助、精神帮扶和能力提升等方面给予更多的关怀和帮助,促进他们更好地成长成才,从而实现其自身价值。

参考文献

[1]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2018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N].中国教育报,2019(3):1-13.

[2]王娜.实现高校精准资助面临的问题及其解决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8(7):102-105.

[3]杨振斌.做好新形势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研究,2018(5):17-20.

[4]李義波.新时代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体系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2):68-70.

猜你喜欢
精准资助资助育人新时代
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