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培兰 梁春萍
(广西壮族自治区工人医院老年医学科,南宁市 530021,电子邮箱:234332913@qq.com)
重度失能患者因基本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绝大多数患者处于长期卧床的状态,导致难以咳出呼吸道分泌物,容易发生中小气管堵塞,引发不同程度的肺部感染[1]。我科对重度失能患者采用半俯卧位,有效促进了患者口咽分泌物的排出,减少口咽部分泌物的潴留量,减少误吸的发生率,患者家属满意度高,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在我院老年医学科住院的重度失能且病情稳定、无翻身和侧卧位禁忌证的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年龄50~100(74.66±10.51)岁,男性54例,女性66例;脑出血后遗症34例,脑梗死后遗症42例,重症肺炎24例,呼吸衰竭20例,住院时间15~30 d。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年龄(74.88±10.78)岁,男性28例,女性32例;脑出血后遗症19例,脑梗死后遗症24例,重症肺炎9例,呼吸衰竭8例。观察组年龄(74.43±10.33)岁,男性26例,女性34例;脑出血后遗症15例,脑梗死后遗症18例,重症肺炎15例,呼吸衰竭12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原发病构成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1.2 方法 (1)对照组:采用常规体位管理,即侧卧位、仰卧位交替进行,床头常规抬高15°~30°,约2 h变换体位一次。(2)观察组:采用半俯卧位管理,即左右半俯卧位、仰卧位交替进行,床头常规抬高15°~30°,约2 h变换体位一次。每天半俯卧位时间≥12 h。半俯卧位摆放方法:操作者站在患者一侧,拉起对侧床栏,将枕头向对侧移动,并与床头呈15°斜向安置;将患者对侧上、下肢体向对侧床沿移动,离开身体,为翻转留出足够的空间。将近侧上肢置于患者的腹部,近侧下肢屈曲,足跟靠近大腿根部。操作者一手压住患者的足背,一手置于大腿靠膝关节端,轻压并向床尾方向推移,可见臀部与床稍分离,臀部压力及大腿重心向床尾移动。然后双手转至患者臀部,将臀部向床尾45°方向推移,臀部自然离开床面,带动了身体向对侧翻转。此时,立即用一手轻推患者肩背部,使整个身体自然侧翻成90°。双手戴上长滑膜手套(长至肘部),伸至患者身体与床面之间,利用滑动的作用,调整上半身与床面成80°~90°,头偏向一侧,嘴角处于低位,让患者的口腔分泌物自然流出。胸前放置一个枕头,让患者呈拥抱枕头的状态。调整髋部与床面成30°~60°,上侧下肢自然向前屈曲,放一个枕头支撑;下侧下肢自然伸直,向后靠,避免过度牵拉或损伤患者。然后抬高床头15°~30°。利用滑膜手套(长至肘部)将受压部位全部扶平一次,并拉平床单、衣物作减压处理,轻压肢体与接触面紧密贴合,做定位处理。
1.3 观察指标 (1)观察进行体位摆放后30 min内患者血压、心率、呼吸频率的波动范围超过摆放前10%的患者例数。(2)口咽分泌物自然流出量,按自然流出的分泌物渗透纸巾层数评估分泌物量,使用三层抽纸垫在嘴角,渗透范围小于5 cm×5 cm计为2 mL/次,渗透范围大于5 cm×5 cm计为3~5 mL/次,如渗透范围大于10 cm×10 cm计为5~10 mL/次,统计1 d分泌物自然流出量,如患者出现痰鸣音,则给予吸痰,吸出量计入自然流出量。(3)住院周期内显性误吸和隐性误吸的发生率。患者出现痰鸣音增多或出现呼吸道症状时医生按需进行纤支镜检查,将纤支镜下发现有食糜判断为隐性误吸。(4)压疮发生率。(5)自拟满意度问卷调查表,患者出院后由患者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进行评价,评分条目分为满意、一般和不满意。满意度=(满意+一般)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或M(Q)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确切概率法。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改变体位后生命体征变化情况 改变体位30 min后,对照组有2例(3.33%)患者出现生命体征波动超过10%,观察组有4例(6.67%)患者出现生命体征波动超过10%,两组患者生命体征波动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75,均P=0.675)。
2.2 两组患者口咽分泌物自然流出量及误吸的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1 d内口咽分泌物自然流出量为16(17),对照组患者1 d内口咽分泌物自然流出量为12(9.5),观察组患者口咽分泌物自然流出量多于对照组(z=-3.126,P=0.002);住院期间误吸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6.171;P=0.013)。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误吸的发生率比较[n(%)]
2.3 两组患者压疮发生率比较 对照组患者骶尾部发生压疮1例(1.67%),观察组耳郭发生压疮2例(3.33%),两组患者压疮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P=1.000)。
2.4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满意37例,一般22例,不满意1例,满意度为98.3%;对照组满意为23例,一般满意36例,不满意1例,满意度为98.3%。两组家属满意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
3.1 半俯卧位可有效减少患者误吸的发生率 临床上,有的重度失能患者因合并吞咽功能障碍,口咽部经常潴留有较多的分泌物,因患者长期处于卧床状态,易发生误吸、反流、吸入性肺炎等。黄丽霞等[2]认为,吸入性肺炎是由流入气道的液体、食物和唾液中含有的口咽微生物引起。为了促进口腔分泌物自然流出,预防误吸、反流、吸入性肺炎的发生,我们对重度失能患者采取半俯卧位管理。半俯卧位时,嘴角处于低位,且位置基本与口咽部平行或略低于口咽部,因重力的作用,口咽部潴留的分泌物可自然流出。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在改变常规体位后,口腔内潴留的分泌物减少,未出现明显的痰鸣音,且口腔分泌物自然流出量多于对照组(P<0.05)。因分泌物自然引流,口腔内潴留的分泌物减少,无需经常吸痰,减少了吸痰损伤的风险。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观察组误吸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给予重度失能患者采取半俯卧位,有利于口腔分泌物自然流出,减少误吸的发生。
3.2 半俯卧位运用自然照护理念,可单人操作 因医疗资源匮乏、医疗成本高等原因,多数重度失能患者散居在家庭、社区、各大养老机构等,主要由一名护理人员对其进行护理,患者基本处于长期卧床的状态,定时翻身成为照护者的主要工作之一。如果照护者身材小,体力有限,难以完成半卧位操作流程,容易导致半卧位执行不到位,且该操作容易引起照护者的腰部劳损。本研究引入自然照护理念,即不抓,不拽,不拖,让患者以顺应自然的方式翻转。在协助患者进行半俯卧位时,操作者站在患者一侧,将患者近侧下肢屈曲后,向床尾轻推膝盖前端,使臀部的压力向床尾转移,双手转至患者臀部,将臀部向床尾45°方向轻推,此时臀部自然离开床面,带动了身体向对侧翻转,然后用一手轻推患者肩背部,使整个身体自然侧翻成90°。整个过程操作者的动作轻柔,翻转也是顺应自然规律,节省了操作者的力量,即使是身材瘦小的照护者,也可以顺利完成。在翻转后,使用滑膜长手套调整患者的体位,主要利用滑膜的滑力来减少摩擦,同时利用滑动的原理,可将患者调整到所需要的体位,并减少皮肤与床单位之间的摩擦力,让患者更舒适。
3.3 半俯卧位可促进支气管内分泌物的流出,患者耐受度及家属接受度高 俯卧位是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有效手段之一,不仅能抑制重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肺泡异常膨胀,加快凹陷肺组织复张,还可通过纠正重力依托区通气/血流比值,减少生理无效腔,继而起到改善氧合的作用[3-4]。俯卧位通气通过改变患者体位,可使肺门位置变低,肺的分泌物在重力作用下流向主支气管,有利于肺泡萎缩的扩张,从而促进分泌物排出,达到控制感染的目的;且俯卧位时肺收缩降低,胸壁及肺之间产生更多跨肺压,扩张肺组织,而靠近腹部的区域肺扩张较少,肺部灌注一致性更强[5-6]。但采用俯卧时患者耐受度偏低,生命体征波动大,家属不容易接受。我们对传统的俯卧位进行了改良,即在半卧位的基础上给患者上半身处于半俯卧的状态,可使一侧的肺处于低位,另一侧肺处于高位,同时使背侧支气管也处于高位,通过重力作用及机械辅助排痰,促进肺下叶后基底段、背段、外侧段支气管分泌物的引流,便于痰液的咳出或吸出。左右半俯卧位轮流更换,可有效减少双肺内细小支气管中分泌物的潴留,从而有效预防肺炎及坠积性肺炎的发生。但半俯卧位受压的骨突部位多于半卧位,容易发生压疮。我们对采取半俯卧位的患者在肩峰、髂前上棘等骨隆突处利用滑膜手套抚平减轻压力,在胸部放置定位枕增大胸部的支撑面积,使得体重的重力均匀垂直分散,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骨隆突处的压力,减少压疮发生的风险。同时,我们协助患者翻身后,使用不同类型的枕头垫在患者身体悬空部位,尽最大可能将体重的重力均匀分散在身体的各处,使身体在单位时间内保持在目标体位上。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2例发生耳郭压疮,主要为前期对耳郭的关注度不够所致,后期我们采用了“U”形枕进行头部定位管理后,未有患者出现耳郭压疮的情况。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压疮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半俯卧位并未增加重度失能患者发生压疮的风险,家属满意度高。
综上所述,采用半俯卧位管理重度失能患者,有利于患者口咽分泌物的自然流出,减少咽喉分泌物的潴留量,可有效减少患者误吸的发生,患者耐受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