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不移地把国有资本与国有企业共同“做强做优做大”

2020-09-10 05:47:32文=李
现代国企研究 2020年8期
关键词:国有经济所有制国有资产

文=李 锦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11个月后,总书记在辽阳考察时强调,我们的国有企业要继续做强做优做大,那种不要国有企业、搞小国有企业的说法、论调都是错误的、片面的。

在强调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的同时,始终强调国有企业的做强做优做大,这是党中央面对国内国外复杂局势的重大决策。然而有人认为以“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替代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就意味着放弃“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甚至出现国有企业全部退出竞争领域的说法,在理论上造成混乱,在实践上导致动摇,是极其有害的。

澄清认识,正本清源,理解“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与“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理念,把握其内在统一性,反对将两者割裂与对立的做法,保证国资国企改革沿着正确方向前进,既是当前国资国企改革的重大理论问题,更是需要迫切解决的重大实践问题。

国有资本与国有企业是不可替代不可分割的整体

正确理解“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与“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的关系,应该以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为出发点与落脚点,领会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是相辅相成互相渗透目标一致的。

我国宪法规定:“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国有经济,即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力量。国家保障国有经济的巩固和发展。”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只能加强而绝不能动摇和削弱社会主义国有经济。因此,弄清社会主义国有经济话语体系的核心内涵,把国有资本与国有企业共同“做强做优做大”理念融入到国有企业队伍思想教育并贯穿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全过程,很有必要。

从语言逻辑本身来看,“国有企业”与“国有资本”共同做强做优做大,是十九大报告的指向,两者是紧密联系的。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战略性重组,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这种表述的句法与语义层次结构是清晰的,改革由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与国有企业两部分组成;句子成分的语序是并列的,上句是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下句是国有企业改革;语境传达信息是准确的,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是在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的框架下;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是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的目的与标准。显然,国有资本配搭“做强做优做大”这个词,并没有取消“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的意思,而做强做优做大目标则更加具体。因为出现“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而放弃“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的推断,完全是错误的解读,在逻辑上是解释不通的,对实践的误导是极其有害的。

从理论逻辑看,国有资本是国有经济发展的物质属性,国有企业是国有经济发展的组织属性,或言之是“人”的属性,两者是不可替代的。理论逻辑反映问题研究本身的内在要素之间的必然性联系和内在规定性,而这种必然性联系和内在规定性决定着问题研究的性质和方向。因此,理论逻辑具有科学判断力的意义。国有经济、国有资本、国有企业“三位一体”,在理论上相互支撑,内容上相互渗透,在逻辑上辩证统一。其中,国有经济是我国经济制度主导力量,直接决定国家性质和发展方向。国有资本与国有企业都是国有经济的话语体系的核心内涵,国有资本是国有经济的价值形态与实物形态,国有企业是国有经济的组织形态与运营形态。国有资本的价值实现需要国有企业的“组织”与“人”来完成,国有企业的“做强做优做大”需要国有资本“物”的“做强做优做大”来实现。应该这样认定,国有经济、国有资本、国有企业是一个相互支撑、内在统一、同向发力的制度体系。

从历史逻辑看,“国有资本”与“国有企业”共同做强做优做大,是我国国企改革历程的经验结晶,两者是相伴相生的。“国有资本”“国有企业”都是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国企改革的深化才引起社会关注的概念。1993年3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修正案,将“国营经济”改为“国有经济”,同时“国营企业”对应更名为“国有企业”,“国有资本”也随着股份制推行很快提出。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是在党的文件中,第一次出现“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的提法。在国营企业和全民所有制企业的体制下,只有国有资产的存在,国有资本隐匿其中,国有资产直接体现为国有企业的资本。随着企业改制实现股份制后,国有资产以出资入股的方式投入企业,体现为一定份额的国有股权,这种形态的财产形成为企业的国有资本与非国有资本。特别是混合所有制企业的大量涌现,国有资本的概念显得越发鲜明起来。当我们从历史逻辑角度来认识时,就会看到企业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经历了从“国营”到“国有”,再到“国资”的发展过程,以逻辑继承、逻辑脉络、逻辑发展的眼光来考察这一发展过程,各要素之间的内在关系形成逻辑整体从而表现为改革的历史整体。

图:广州地铁18号线开始铺轨

从实践逻辑看,“国有企业”“国有资本”共同做强做优做大,是我们党应对内外形势变化的要求,两者结合是现实的共同需要。我们把实践逻辑从历史逻辑中剥离出来,是因为党的十九大报告“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语句,是在“要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这个语境下提出的。现实中,国有企业的结构要素发生了变化,国家的大量优质经营资产已经进入混合所有制的股份制企业。适应国有资产资本化、国有企业股权多元化的发展阶段和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发展趋势,针对当前国有资产监管越位、缺位、错位问题,按照形成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的要求,从监管理念、监管重点、监管方式、监管导向等方面作出全方位、根本性转变。“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在实践中是对国资管理体制面临由管企业为主到管资本为主重大转变的呼应。

从“四个逻辑相统一”的角度把握,“国有企业”“国有资本”共同做强做优做大,两者之间不是泾渭分明的,更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在不同时期不同背景下的语言运用。在强调某一方面时,要注意两者的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相互融通,使得共同做强做优做大展现出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特征。因此,我们倡导的提法是把“国有企业”“国有资本”共同做强做优做大,或者是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在当前阶段乃至未来相当长时期,都需要着力倡导和推行这一理念。

“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促进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

国有企业改革发展道路是在具体的历史环境和条件下演进的,每个新的理念都是在一定条件,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围的认识。“国有企业”与“国有资本”,都是在改革深化过程中提出来的,是全面深化国企改革时期的新认识、新理念、新提法。有必要从改革实际出发,从深层次理解“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是对“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概念的发展与深化。厘清三组改革概念,有利于我们深入理解“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的内涵与实践指向。

第一组是国资管理体制的管企业为主与管资本为主,是为了让企业成为独立的市场经营主体,为“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党的十九大报告“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提法,是出现在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这一段落。十九大报告的表述是“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语意是明确无误的,改革的是“经营”体制,侧重于经营权的改革。所以,2019年4月28日,国务院印发《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方案》,把经营权交给企业。2019年11月28日,国务院国资委关于以管资本为主加快国有资产监管职能转变的实施意见,是对这种思路的具体落实。可以这样理解,“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落实在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市场活动的直接干预,放权搞活,有利于国有企业的“做强做优做大”。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对国有企业的管理侧重于实物管理,对具体的企业组织进行直接管理更多依赖的是行政手段,过度干涉国有资产使用单位的生产经营活动,导致国有企业缺乏经营自主权。现代国有资本的监督管理,更多的体现在所有权的管理上,通过资产重组、企业购并、债务重组、产权转让、参股控股等方式,实现国有资本合理流动和保值增值,而经营权交给企业。这将带来一系列变化。监管体制,建立与落实国有资本的授权经营体制,将国家代表全体人民对于国有资本的控制方式与市场机制结合起来;监管重点,从关注企业个体发展转向更加注重国有资本整体功能和效率,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广领域统筹配置国有资本;监管方式,从习惯于行政化管理转向更加注重以产权为基础、以资本为纽带,依靠公司章程将监管要求转化为股东意志;监管导向,从关注规模速度转向更加注重提升质量效益;从公司治理结构上讲,让国有控股上市企业建立相对独立的委托-代理治理结构,改善国有上市企业的治理结构效率。因此这种监管体制改革,不是不管企业,而是管好企业的所有权,不管企业经营权,将经营权完全交给企业。事实上,各国的《公司法》都明确规定了所有者和经营者的职权,尽管经营者独立地从事日常的经营管理活动,并没有剥夺所有者关注自己的投资和行使重大决策的权力。

第二组是关于股份制经济与混合所有制经济,让国有资本成为混改的活跃因素,为国有企业加快“做强做优做大”,释放更大的空间。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明确“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混合所有制经济一定是股份制经济,但并不是所有的股份制经济都是混合所有制经济。《决定》中提出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定位“资本”混合,表现为交叉持股,结果在相互融合,让国有企业更有活力。为什么要搞混合所有制,《决定》明确一方面能够更好体现和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有利于放大国有资本功能,实现保值增值,提高国有经济竞争力;另一方面,把非公有资本引入国有经济内部,有利于国有企业建立现代公司制度,提高活力和竞争力。同时,借助在重要领域和国有企业中引入民营资本,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是不同资本在企业或重要领域内的合作或融合,有利于提高资产运营效率、增强创新能力,使国有企业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支强大生力军。

第三组是国有经济资源配置与布局优化,让企业的资源、资金、资产全部资本化,以“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实现生产要素的效率最大化。

资本的概念,是指能够增值的价值,其意义在于运动与增值。从党的十九大报告论述来看,国有资本体制改革分两个层次进行,一是国有企业授权经营体制改革,激发微观主体活力,提高企业效率。二是国有资本配置体制改革,推进国有资本的战略性重组、专业化整合和前瞻性布局。其核心是国有资本配置优化,产生更高的配置效率。我们过去习惯于财产的实物形式,太看重一个个工厂、商店的物理存在,而忽视在市场经济中其背后的资本特别是货币资本的运动。国资改革重要任务是让改组组建的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成为平台和市场参与主体,代表国家行使股东权利,推动企业围绕主责主业,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对国有资本的资源整体上配置。包括大力化解过剩产能,加快处置低效无效资产,有效盘活国有资本。

我们发现,以上三个词组正是国资国企改革中提出来的核心任务。围绕“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这个主题,确立企业市场主体地位、增强国有企业内在活力,把体制改革、机制改革与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实现微观效率与宏观效率的共同提高。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势必促进国有企业的“做强做优做大”。因此,我们不能在“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的时候,忘记了甚至抛弃了国有企业的“做强做优做大”的目的。正如马克思形容费尔巴哈批判黑格尔时用的比喻,在给婴孩洗了澡后,把婴孩和脏水一块泼到门外去了。

“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保障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

正确认识“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与“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的关系,我们有必要对两者的内涵、性质、功能、任务与意义进行比较,把握其本质属性,把握“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助推“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的规律。这些维度,既是“终极之问”,更是“谜题之解”。

从发展内容和发展载体的范畴看,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互为表里,统于一体,表现为相互依存、互生互长的关系。企业是资本的基本载体与平台,是构成一定所有制经济关系的细胞,也是国家的经济实体。在生产方式中,资本是内容,比较活跃,企业是形式,则相对稳定,按照内容和形式辩证关系的原理,内容要求形式与之相适应,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从一定意义上讲,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是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的本质要求,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是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的具体表现。从二者联系看,国有资本本身是实物形态和价值形态的统一体,其形态是由企业生产经营的国有资产来表现的,是由国有企业来承载的。国有企业“越强越优越大”,国有资本就“越强越优越大”,就像河道与水量,不可想象狭窄的河道能容载汪洋大海。“国有企业”是“国有资本”的载体与平台,“国有资本”是“国有企业”发展的内容。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国有企业,便缺乏“国有资本”生存与附着的实体。

从物质与人的范畴看,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是相互补充的,表现为相辅相成的关系。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是物质基础,国有资本为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创造物质条件。然而,国有企业的组织属性与人的属性是资本的属性不可替代的。国有企业是在国有经济的大框架下国有资本基础上的市场主体与组织形式。马克思认为,所有制不是一个简单的法权意义上的人们之间关于物的权利关系,或生产资料归谁所有的权利问题,而是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占有者)与生产过程中使用生产资料的劳动者之间的经济关系。他在《资本论》中写道:“不论生产的社会形式如何,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始终是生产的因素”,“凡要进行生产,就必须使它们结合起来”。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是劳动者这一最活跃因素与资本结合从而发挥积极性与潜力的过程。凝结在国有企业的坚持党的领导、政治思想传统与优势、职工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等,都是国有资本与国有企业结合过程中由工人阶级创造的宝贵经验,我们应当倍加珍惜。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国有企业的“根”和“魂”,是我国国有企业的光荣传统和独特优势。没有国有企业支撑,就没有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也没有劳动者与资本直接结合方式,也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性质的国有经济。

从经济基础与政治基础范畴看,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对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表现为制度保障与支撑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国企党建工作会议上指出,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改革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不断厚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国有企业是经济结构调整、科学技术创新、可持续发展和增强国家综合竞争力的主力军。中国经济增长的调控手段除了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之外,国有企业也成为国家宏观调控的产权基础,为经济逆周期调节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国有企业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主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据支配地位,在基础性行业中起支柱作用,凸显了国有企业在产业门类中的主导力量以及在产业链、供应链的控制力,是国家发展的“稳定器”。我们还注意,国有企业是引领国家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在周期长、见效慢的基础部门投资和高技术产业风险投资中,国有企业发挥骨干作用,并通过产业链条将私营企业纳入国家的计划轨道,引导整个国民经济按照国家的宏观调控目标发展。更为突出的是,国有企业是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的坚决拥护者和忠实履行者,是保障国家政策贯彻落实的主要阵地,是社会稳定的“压舱石”,国有企业的存在,使得国家可以将国民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财、物集中使用,动用国有资本对国家目标进行突破,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并且有效提高资本使用效率。

图:国家能源集团接触网抢修

从根本上说,国有企业是维护和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石。国有资本只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土壤与环境上扎根,从而“做强做优做大”。从“公共性”与“赢利性”功能范畴看,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是相互支持、各有侧重的关系。国有企业是国有性质和企业性质的统一,国有性主要表现为“公共性”,企业性表现为“赢利性”。具体地讲,公共属性决定了国有企业的特殊目标,即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要更多地考虑社会公共利益和整体利益。企业属性决定了国有企业的一般目标,即国有企业在不同领域运行时对利润目标有不同的要求,要考虑成本与收益,就是我们强调的资本增值目标。人们会注意到,在遭遇特重大自然灾害和重大突发事件时,国有企业总是冲在前线。在防治新冠疫情中,国有企业起到的中流砥柱作用,为世界瞩目。中国建筑仅在短短的10天时间里就分别建成了火神山和雷神山医院;中国石化、新兴际华、国药集团、通用技术集团和华润集团,关键时刻提供口罩、防护服、试剂盒、中药等充足的“弹药”;中央企业带头复工复产,引领着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复苏。抗疫过程出现的一次次奇迹,证明国企是党和国家最值得信赖和可靠的力量之一。国家需要国有企业,人民需要国有企业。国有企业是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应当在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的过程中,同时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二者功能有机统一,不可偏废。

我们可以借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理解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的相互作用、相互协同。国有资本的物质生产能力具有生产力意义,国有企业表现为人们在创造国有资本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则具有生产关系意义,它们的共同作用构成整个国有经济的基本矛盾运动,使国有经济不断从低级到高级阶段发展。马克思指出:“社会生产关系,是随着物质生产资料、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而变化和发展的。”随着国有资本能力的发展,国有企业就不得不进行改革以继续维持它的存在。强化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创新,不断激发市场经济微观主体活力,使其更加适应国有资本的壮大与发展。而国有企业的改革则反过来推进国有资本的做强做优做大,为国有资本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空间,开辟新的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早在2014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就明确提出要坚定不移把国企做强做优做大,2016年10月在全国国企党建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坚定不移把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特别是在党的十九大提出“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后,提出“我们的国有企业要继续做强做优做大”,并且严厉批评“那种不要国有企业、搞小国有企业的说法、论调都是错误的、片面的”。这是与他站在百年历史大变局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我国国有企业的重要地位和历史作用做出的正确解答。表明党中央对继续做强做优做大的鲜明的改革立场与态度,既要“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又要“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是我们坚持国资国企改革正确道路的“方向盘”“指南针”与“校正仪”。

在国际国内错综复杂的新的斗争背景下,国有资本与国有企业只能共同做强做优做大,别无选择。我们应当坚定不移坚持国有资本与国有企业共同“做强做优做大”的正确方向,不动摇,不折腾,不停步,为实现新时代国有资本与国有企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实现现代化强国战略目标,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永葆活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而努力奋斗。

猜你喜欢
国有经济所有制国有资产
关于加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思考
现代企业(2021年2期)2021-07-20 07:56:52
国有经济推进新中国工业化的成就和经验
中国制笔(2019年3期)2019-11-18 09:29:08
浅析新形势下的国有资产管理
消费导刊(2018年10期)2018-08-20 02:57:12
关于国有资产资本化改革
关于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的建议
学习月刊(2015年14期)2015-07-09 03:37:52
国有经济对居民收入差距的非线性效应
混合所有制
中国卫生(2014年12期)2014-11-12 13:12:32
混合所有制医院:到底走多远?
中国卫生(2014年6期)2014-11-10 02:30:32
所有制结构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09:29
中国国有经济规模与经济增长条件收敛
求是学刊(2012年1期)2012-04-29 00:4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