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玉梅
摘 要:国计和民生相辅相成,国家的经济政策和人民的生产生活休戚相关。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采制经济报道时,应以人为本,从“民生”视角出发,这是新闻规律使然,是现实需要,也是媒体自身的发展方向。而真正让经济报道“上接天线、下接地气”,实现宏观叙事民生化表达,需要深刻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意识,需要以“三贴近”“走转改”“四力”为理论和实践支撑,创新报道方式,用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揭开经济报道的面纱,让它真正成为老百姓生产生活的参考。
关键词:经济报道;民生化;“三贴近”;“走转改”;“四力”;创新
中图分类号:G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66(2020)10-00-02
民生视角一直是新闻传播的重要元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决定了新闻报道必须注重民生语境,业界和学界也都把民生新闻作为一种新的新闻业态进行实践或理论研究。国计就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民生就是人民具体生产生活,二者自古以来就是一对相辅相成的概念。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的根本动力。新闻工作者应守初心、担使命,从民生视角出发,将反映社会发展晴雨的经济报道进行民生化表达;而且应该深刻意识到,好的经济报道应该指导和解决人们生产生活中遇到的一些普遍问题、共性问题,引他山之石,攻己之玉。
一、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宏观选题微观化解读
经济类新闻一直都是新闻媒体的主要报道方向。然而,由于经济新闻有一定的专业性,很多报道难以摆脱“数字加成就”的报道范式,如果只是就事论事地、浅显地报道经济现象,或者过于侧重经济报道的专业性,不免晦涩难懂,不容易被受众所理解和接受,报道的服务性就会大打折扣。因此,经济报道必须寻找能让大多数受众接受的采制方法,实现民生化表达。
(一)以正确的舆论导向弘扬正能量,树立媒体公信力
经济报道必须有正确的导向。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国共产党制定路线、政策和方针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就是要反映人民利益,发挥群众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大家积极投入经济建设的浪潮中。经济报道首先要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提高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以正确的舆论导向凝聚正能量。
因此,在报道民生问题、反映公众需求的同时,要反映出政府的積极应对之策,以历史发展的眼光加以审视,实现民间和官方舆论的互动交集,从而树立媒体的权威性和公
信力。
(二)以人文关怀强化民本价值取向,体现媒体贴近性
经济新闻与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影响遍及千家万户,新闻工作者要以人为本,深入基层,了解百姓需求,对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政策信息、服务资讯时刻予以关注。同时,在报道相关政策的时候,应该深入浅出地解读政策能给百姓生产生活带来哪些实实在在的利益。新闻工作者只有迈开腿扎扎实实地深入人民生活中去发现选题,放开眼界真真切切地关心百姓所关心的柴米油盐、衣食住行,认真思考,提笔说百姓话、讲好故事,经济报道才能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让群众喜欢看、看得懂、听得懂。
(三)以群众声音为新闻选题方向,积极回应百姓关切
经济报道要实现民生化阐释,应该从选题开始就立足民生。随着新媒体迅速发展,公众与媒体互动越来越密切。经济报道需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从群众日常经济活动中寻找选题,积极回应百姓关切,切实实现“以人为本”。新华社、人民日报社、央视等主流媒体经常会在网络上大规模地进行民意调查,寻找百姓最为关注的热点问题,这让媒体真正成为政府与百姓之间最直接有效的沟通桥梁。而事实证明,与民生有关的话题的确也是经济报道中受众最为关注的选题。真正让经济报道接地气,实现民生化表达,需要深刻把握政策内涵,创新报道方式,用百姓最喜闻乐见的方式揭开经济报道的专业面纱,让它真正成为老百姓生产生活的重要参考。
二、树立以人为本意识,抽象话题具像化表述
采制经济报道,首先要“实”,新闻采制严肃且严谨,绝对不能道听途说,需要深入基层,抓取第一手素材,实事求是地进行报道。其次是“新”,报道风格可以追求新颖、新鲜,力求感染人、启迪人、激励人。最后是“异”,不人云亦云、不僵化保守,要努力探索新境界、新领域、新主题。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必须以“三贴近”“走转改”“四力”为理论和实践支撑。
(一)经济报道应关注人的命运、人的价值,重视人的感受,体现人性化、人情味,报道应有现场、有细节,以故事化叙述娓娓道来,拉近与观众的距离。只有来源于基层的表述,才能跳脱出经济报道“政策+数字”的表达模式,才能用更透彻、亲切的方式反映经济事件的本质。同时,在选择典型的时候,要力求实现“新”,不仅要寻找新亮点、新故事,对于老经验、老典型也要看到它的新变化、新价值,从普遍现象中总结出规律。一篇好的经济报道,不仅要具有民生视角,还需要高屋建瓴,从最普通的新闻事实中发掘有深度的新闻价值,报道出最有价值的新闻。
(二)采制过程中要尽量使用百姓话语,少用文件、公报或专业术语。简单平实,不说空话,用故事化的结构来呈现。故事化的结构,要有相对完整的情节和人物,有背景、原因、过程、结果。这需要新闻工作者认清、找准故事的矛盾点、冲突点,这也是节目的价值所在。经济报道中,故事主线是节目的筋骨,报道主体的细节和情节都是血肉,都需要附着在筋骨之上。
(三)经济领域专业、复杂、抽象,一个看似简单的经济现象或者数据,背后隐含着的可能是非常复杂的经济理论。这决定了经济报道中必然会包含很多数据和专业术语。数字是反映经济变化最直接的工具,经济报道应善于选择数字,深入挖掘数字背后的政策效应和民生内涵。同时,为了让普通百姓对经济数字有切实感受,经济报道还要善于将抽象的数字换算成百姓生活经验范围内可知可感的事物或故事。而对于线性传播的电视类声画报道来说,不能把对经济报道的表述停留在文字层面,对一些数量关系、发展变化,还应该采用图表等可视性比较强的表达方式进行呈现,而对于专业术语,则需要用最通俗的例子解释清楚,化繁为简。
三、搭建有效沟通桥梁,经济报道民生化表达
全媒体时代,经济报道需要创新思维,从民生视角入手,展现百姓生活,彰显人文关怀。新闻工作者不仅要有宏观视野,还需要深入调査,了解民情民意,只有把宏观叙事与微观实践紧密结合,才能让报道内容变得既“有深度”又“有看头”,同时能够在政府和民众之间搭建有效的沟通桥梁,树立媒体自身的公信力和影响力,从而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是: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笔在手中,路在脚下,使命激荡在心间。新闻工作者是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有责任、有义务实现经济报道民生化表达,搭建好政策与民意沟通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