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家豪 李宇轩
摘 要: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是中国人民遭遇全民族灾难的实证性、遗址性专使纪念馆,其意义重大。馆中有大量介绍文字,且都辅以英文、日文等帮助国外游客理解。该研究通过社会符号学理论对馆中部分说明性文字进行分析,提出纪念馆文字英译的可取之处和一些不足,旨在让外籍友人更好地了解历史,并引起译者和相关部门的重视。
关键词: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说明文字;英译;社会符号学
中图分类号:K265.6;G26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號:2096-3866(2020)10-000-04
一、问题的提出
如今,各地的公示语越来越多。公示语一般可以分为指示性公示语、提示性公示语、限制性公示语和强制性公示语。其中指示性公示语所蕴含的文字信息一般情况下最多。随着国际化趋势的推进,很多地方的公示语都采用了附加外语译文的方式,但其译文很大程度上有待商榷。以南京大学校园为例,“国际学院”“网络中心”“基础实验楼”等英文译文都未很好地展现出该地方应有的功能。这是由于译者在进行公示语翻译时可能只关注了其指称意义(referential meaning),忽略了其语用意义(pragmatic meaning)和言内意义(intralingual meaning),从而产生了一些“似是而非”的不合格公示语译文。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位于江苏省南京市建邺区,其存在对于中国人民有着重大的历史纪念意义,时刻提醒人们勿忘国耻,缅怀历史,不断奋斗。作为一个国家一级博物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纪念馆内的几乎所有的公示语文字都被译成了英语和日语以供游客阅读。其公示语的翻译对于帮助海内外游客了解历史真相,维护中华民族尊严,都有着重要的意义。纪念馆除了馆内有大量说明文字外,在馆的南侧还有一组雕塑,共11尊,雕塑底座上同样有着说明。这些说明文字的译文大多出色而地道,生动地将历史呈现给了外籍游客。然而,个别译文依然需要进一步商榷。本文以社会符号学为基础,对馆中的说明文字从“指称意义”“言内意义”“语用意义”三个角度进行分析,提出译文的可取之处以及一些不足,旨在让外国友人更全面地了解历史,并给纪念馆说明文字的英译提供一定的启发。
二、前期研究回顾
(一)公示语翻译
近年来,随着我国文化建设的不断加强,公示语翻译的研究引起了大量学者的关注。以中国知网检索为例,2011—2018年共有关于公示语翻译的相关文献1 776篇,其中2014年达到顶峰。对于公示语翻译的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方面:第一,对公示语翻译的纠错。如陈锦阳从生态翻译理论角度出发,对横店影视城的公示语翻译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其中各类翻译问题[1]。万华则从5A级风景区的公示语翻译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其中语义和语用方面的疏漏[2]。第二,对翻译策略的研究。此类研究在所有相关研究中所占比例最大,其中邢驰鸿以关联翻译推理模式对公示语的英译进行了实证研究[3];张群星和顾红则以目的论为基础,对汉语公示语的模糊性进行了探索[4]。第三,对公示语翻译的规范化。相比于前两类,此类研究相对较少,但重要性依旧不言而喻。祁福鼎和施文在对公示语的日译情况进行分析时提出了相关的规范化对策与建议,他们认为加大调查力度、借鉴日本公示语、参考公示语英译成果、成立监管机构等方式都值得
提倡[5]。
(二)社会符号学翻译观
社会符号学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是研究符号系统和社会与人类关系的科学。尤金·奈达(Eugene Nida)首次提出将社会符号学应用于翻译研究和实践中。在翻译实践中采用社会符号学翻译方法,是由“语言背景和社会文化环境”决定的[6]。
莫里斯将语言符号分为句法、语义和语用关系,这三种关系分别对应着言内意义、指称意义和语用意义[7]。柯平在他的《英汉与汉英翻译教程》中对这三种意义进行了区分和阐释。他指出,指称意义“是语言符号和它所描绘或叙述的主观世界或客观世界的实体和事件之间的关系”,“是语言符号的基本内容和它所传递的主要信息”;言内意义是“语言符号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发音、词汇、语法、句法语篇等层面上”;语用意义包括“表征意义、表达意义、社交意义、祈使意义和联想意义”[8],语用意义需要译者深入
挖掘。
刘婧用社会符号学分析了《红楼梦》中《警幻仙姑赋》的三个译文版本,给广大译者提供了典籍英译的借鉴意义[9]。佟颖则从翻译动机入手,以社会符号学加以阐释,并提出了从社会符号学角度研究翻译的必要性[10]。
(三)纪念馆说明文字的翻译
纪念馆是为纪念有卓越贡献或重大历史事件而建立的纪念地,有着重要的外宣意义。因此,纪念馆说明文字的翻译工作也显得格外重要。国内学者对纪念馆说明文字的翻译比较重视,如陈佳珺从目的论角度对辛亥革命纪念馆的解说词翻译进行了分析[11];夏晓慧对“管仲纪念馆前言”翻译中一些专名的翻译进行了探讨[12];王琦对镇海口海防历史纪念馆展品解说词进行了分析,在目的论的指导下剖析了其中的翻译失误问题[13]。
(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说明文字的翻译
国内外目前对于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内公示语翻译的研究十分稀少。除去本身纪念馆内翻译质量很高的原因之外,研究现状主要如下:闫茁和金灵在2008年提出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铭文中“遇难者”的日译存在语义错误[14];郭敏于2009年对纪念馆内文字的日译进行了相关研究,指出其中部分错误,并号召广大译者应该怀揣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翻译工作,避免国外游客误解我国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纪念馆中的内容[15];居祖纯于2013年在《上海翻译》中对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雕塑群说明文字的英译进行了分析,指出译文尚有改进之处[16];此后,芦鹏在2014年专门在《日语学习与研究》中对相关的日译错误和之前的学者进行了争鸣,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表明了日译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困难,以证明误译并不存在[17];2017年,牛菁菁则经过自己的实践研究,提出了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解说词中的日文误译,再次将对展馆内公示语的翻译的准确与否这个问题的探讨带到大众面前[18]。然而,对于展馆内英文翻译的相关研究更显稀少,目前存在于知网和万方数据库上的只有牛江于2016年进行的研究。牛江指出,纪念馆内一些英文翻译在选词上还有待考究,如“万人坑”“汉奸”“改造”等[19]。译者在进行这些公示语翻译时还需要进一步考虑其语境等,从而做出更为精确的
选择。
可以看出,前期研究者们对于大屠杀纪念馆文字的日译研究要远多于英译,但研究层次依旧片面。对于英译的研究则不够系统,只停留在选词的层面上。因此本文以社会符号学为基础,对馆中的说明文字从“指称意义”“言内意义”“语用意义”三个角度进行分析,试图以更系统的方式阐释其中的可取与不足之处。
三、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说明文字英译案例分析
(一)指称意义的传递
指称意义是语言符号与其所指对象之间的关系[20],亦称“外延意义”,表示语词所指对象范围的认识意义。译者在翻译指称意义时一般通过直译、加注或增益等方式。
例1:
原文:南京大屠杀惨案是日军在侵华战争期间犯下的无数暴行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例,是骇人听闻的反人类罪行,是人类历史上黑暗的一页。
译文:The Nanjing Massacre is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case of countless atrocities committed by the Japanese army during its war of aggression against China and a crime against humanity, one of the darkest pages in human history.
分析:看到“反人类”这一表述,很多译者的第一反应便是其对应的英文“antihuman”,因而将“反人类罪行”译为“antihuman crime”。根据陆谷孙大辞典显示,antihuman指“反人类的;抗人体抗原的”,的确有反人类这一语义存在。且根据Merriam-Webster词典显示,antihuman的意思便是“acting or being against humanity; reacting strongly with human antigens”。这样看来似乎antihuman的用法并无大碍。但考虑到“反人类”这一表述在文中的指称意义就是“against humanity”,为了避免指称意义的不确定性,译者便直接将译文处理成了“a crime against humanity”,使外籍游客更清楚地明白日军犯下罪行的性质。
例2:
原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日本战犯实行了人道主义改造政策。
译文:After the founding 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Chinese government implemented a series of humanitarian rectification policies towards Japanese war criminals.
分析:中文“改造”一詞对应着多个英语表达,如transform、reform、remould、remake、rectify、reclaim等。这些英文表达适用于不同的语境中,不可一概而论。因而,明确此处的“改造”究竟指的是什么意义上的变化就显得尤为重要。根据历史背景和上下文语境我们不难发现,这里的“改造”指的是“感化、使其悔改”,而原译文中所给出的“rectification”主要指“纠错、矫正”,很少用于精神层面的感化上。因此,这一译文与原文“改造”的指称意义并不相符。笔者认为不妨将其译为“reform”或“reclaim”,这两个词语均有“教化、感化”的含义,能较好地体现原文的指称
意义。
(二)言内意义的传递
例3:
原文:南京三分之一建筑遭到破坏,大量财物遭到掠夺,无数妇女遭到蹂躏残害,无数儿童死于非命。
译文:Over one third of the buildings in Nanjing were destroyed. A huge haul of property and belongings were taken. Countless women were violated and abused, and a heart-breaking number of children died a premature death.
分析:根据《新华字典》显示,“死于非命”指“在意外的灾祸中死亡”。在《新汉英大辞典》中,这一成语的译文有“die an untimely/unnatural death; a premature death; die a violent death; die in one's boots; die with one's boots(shoots) on; met an untimely end”,原译文将其处理为“die a premature death”并无不可。但考虑到此处言内意义的传递,“无数儿童死于非命”指的不单单是儿童们“早夭”,而是这些儿童在日军的暴力行径下“早夭”,因而仅将其译为“die a premature death”未能彰显当时日本侵略者的残酷暴行,建议改为“die a violent death”更为合适。
例4:
原文:日军侵占上海后,中国首都南京成为日军的重点进攻目标。
译文:Shanghai was taken by the Japanese, which made Nanjing, then capital of China, the most important target for their next move.
分析:众所周知,中国现在的首都是北京市,但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将南京称为首都。大屠杀惨案爆发时,中国的首都依然是南京。因此,虽然原文中只是表述为“中国首都”,但译者都应意识到此处首都的言内意义并非现今的首都,加上外籍访客未必清楚中国的历史,因而应该对译文进行增益,加上“then”一词,使译文更为严谨。
例5:
原文:中国人民将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愿同各国人民为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而携手努力。
译文:The Chinese people will unswervingly stick to the path of peaceful development and strive for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They are ready to join hands with peoples around the globe to build a world of lasting peace and common
prosperity.
分析:中文原文是一个长句,用多个逗号隔开,其中“愿同各国人民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而携手努力”这一动作的执行者依旧是“中国人民”。考虑到英文译文的断句,译者需要判断的是,这里使用的人称代词究竟是“we”还是“they”?在日常的外宣文件中,我们一般将“中国人民”翻译成“we”,因为叙述主体就是我们自己。此处的纪念馆说明文字虽然也是华人编写,但纪念馆面对的受众并非只有华人,还有大量外籍游客。因此,此处应该将“中国人民”定义为第三人称,以客观的角度来描述中国人民的愿景,译文给最后一个分句增加的主语“they”便是考虑到了其言内意义。
(三)语用意义的传递
例6:
原文:碑的下方是一个方形的坑,坑内铺满了象征遇难者白骨的鹅卵石,寓意着本馆是建立在江东门“万人坑”遗址之上。
译文:Underneath the monument is a square pit, in which laid cobblestones to signify the bones of the victims. All the messages indicate that the Memorial Hall has been built above the site of “the Mass Grave of 10,000 Corpses”.
分析:根据《现代汉语词典》显示,“万人坑”指许多尸体合葬的墓地,其中的“万人”并非具体的数字,而是表示众多的含义。有资料证实,南京大屠杀万人坑周围,共埋尸达28 730具。此外,《新世纪汉英大辞典》中对“万人坑”的解释是“pit of ten thousand corpses—mass grave”,《新漢英大辞典》中的解释是“a large pit used as a common grave; a pit of ten thousand corpses; a mass grave”。在本句中,“万人坑”指的便是南京大屠杀万人坑,原译文将其译作“the Mass Grave of 10,000 Corpses”, 其中“the Mass Grave”便是其指称意义,译者增加了“of 10,000 Corpses”是为了加强译文的可读性,但实则有误导之嫌。此处的“万”既非确切之数,那译者并无必要将其按字面译出,因而译者可直接使用“the Mass Grave”或“the Mass Grave of Innumerous Corpses”来表示,便可传达其语用意义。
例7:
原文: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谈话: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译文:On July 17, 1937, Chang Kai-Shek mentioned in his speech in Lushan that once the war broke out, all Chinese people——no matter where they came from or how old they were——would be obligated to defend their motherland with a determination to make any sacrifices.
分析:此处的例句是蒋介石的一段发言,原文语言紧凑,带有文学性,意在呼吁全国人民将抗战视为己任。根据语用学观点,语用学中的意义有语境意义(contextual meaning)、说话人意义(speaker meaning)、使用中意义(meaning in use)和话语意义(utterance meaning)等,语言在传达时需要注意社会距离、情感距离、权力关系、交际场合等。因此,蒋介石这段话虽然是以“要求”的形式向群众提出,但言语恳切,并无社会距离体现。译者先是将原文谈话内容的直接引语转化为译文中的间接引语,弱化了语言的气势,再将原文中的内容进行整合,避免了中文过多短句的表述,让译文有一气呵成之感,传达出不同语言情况下对话礼貌原则的差异,较为准确地传递其语用意义。
四、结语
经过上文探讨,基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那便是大屠杀纪念馆说明文字英译的整体情况非常出色,值得国内各纪念馆翻译人员学习和借鉴。但个别地方在翻译时过于拘泥于原文,忽略了指称、言内或语用意义的传递。这些翻译虽然算不上出错,但并没有全面、完整地将原文的风貌展现出来。希望广大译者能进一步加以重视,将此类公示语说明文字的英译规范进一步落实,能在翻译和研究时更准确、深入地表达观点。
参考文献:
[1]陈锦阳.公示语翻译的“三维”转换——以横店影视城为例[J].上海翻译,2016(1).
[2]万华.公示语翻译:问题与规范——以某5A风景区公示语英译为例[J].上海翻译,2013(3).
[3]邢驰鸿.关联翻译推理模式对公示语英译的解释力——基于公示语英译的实证研究[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0(1).
[4]张群星,顾红.汉语公示语的模糊性及其目的论视角下的英译研究[J].南昌大学学报,2012(6).
[5]祁福鼎,施文.公示语日译研究现状及策略分析[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8(3).
[6]孟志娟.社会符号学方法指导下的《台湾信众的妈祖朝圣》翻译[D].南京:南京大学硕士论文,2016.
[7]沈玉明.社会符号学翻译方法在《枪》的汉译中的应用[D].南京:南京大学硕士论文,2016.
[8]柯平.英汉与汉英翻译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9]刘婧.《警幻仙姑赋》英译的社会符号学阐释[J].外国语文,2018,34(1).
[10]佟颖.翻译动机的社会符号学诠释[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6,39(5).
[11]陈佳珺.从目的论看博物馆解说词翻译——以武汉辛亥革命纪念馆为例[J].鄂州大学学报,2017,24(1).
[12]夏晓慧.齐文化对外推介中部分专有名词英译之商榷——以“管仲纪念馆前言”及相关英文翻译为例[J].管子学刊,2015(2).
[13]王琦.目的论指导下的文博解说词翻译失误分析——以镇海口海防历史纪念馆展品解说词为例[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24(6).
[14]闫茁,金灵.论《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铭文的误译问题——中文“遇难者”与日文「遭難者」之语义分析[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8(2).
[15]郭敏.从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文字翻译看中日翻译中的误用[J].文教资料,2009(32).
[16]居祖纯.简评《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雕塑群说明文字的英译[J].上海翻译,2013(3):31-34.
[17]芦鹏.关于“遇难者”等文字的日语翻译问题——与《误译》、《误用》作者的商榷[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4(4).
[18]牛菁菁.南京大屠殺遇难同胞纪念馆解说词误译问题探究[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9(1).
[19]牛江.南京大屠杀纪念馆英文翻译中的选词准确性研究[J].海外英语(上),2016(11).
[20]李明.InterlingualTranslationfromaSociosemioticPerspective[M].Wuhan:WuhanUniversityPress,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