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晓梅
摘 要:在出版融合背景下,传统的纸质出版与新兴的数字出版深度整合,图书编辑既要按照出版规范完成传统出版工作,又要适应媒体融合发展的需求,拓展工作思路,调整工作方式,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本文认为无论时代如何变化,图书编辑始终应该坚持正确的出版导向,坚守出版品质,坚守职业道德,以内容为王,对质量严格要求。在此基础上,图书编辑应主动进行思维方式的创新和技术理念的创新,将互联网思维和新技术应用于图书出版,实现图书出版的创新,这样才能适应融合发展的要求,成长为新型编辑。
关键词:出版融合;图书编辑;坚守;创新
中图分类号:G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66(2020)11-0-02
出版融合是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整合。传统出版是指互联网出现之前以纸张为载体的纸质出版,产品形态主要为图书、杂志、报纸等。新兴出版主要是指运用互联网技术和理念,以新的载体和形式,实现多媒体、多终端的出版模式,产品形态有电子图书、音频、视频等。在媒体融合发展背景下,纸质出版物不再是唯一的内容载体,电子图书、有声书、视频等不仅可以承载更大的信息内容,还能实现实时、立体化传播,从而与纸质图书形成互补[2]。
2015年,中央出台了文件《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将媒体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自上而下地推动着出版社进行融合发展。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提出“建设全媒体,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的重大要求,明确强化了顶层设计,为出版融合发展指明了方向。
出版业响应国家号召,顺势而为,在打造出版新业态方面取得了不少成就,在这个过程中,出版社都多多少少面临着人才的困境。图书编辑是出版行业的核心,在出版融合背景下,出版社能否实现转型升级,转型升级的程度,關键在于编辑。在出版融合过程中,图书编辑既要按照出版规范完成传统出版工作,如策划选题、遴选作者、组稿审稿、编辑加工、流程把控,还要适应媒体融合发展的需求,拓展工作思路,调整工作方式,如撰写公众号推文、进行网络直播、制作音频和视频等,面临巨大的压力和挑战。本文认为无论时代如何变化,图书编辑始终应该坚持正确的出版导向,坚守出版品质,坚守职业道德,以内容为王,对质量严格要求。在此基础上,图书编辑应主动进行思维方式的创新和技术理念的创新,将互联网思维和新技术应用于图书出版,实现图书出版的创新,这样才能适应融合发展的要求,成长为新型编辑。
一、出版融合背景下图书编辑的坚守
(一)坚守出版品质,坚持内容为王
《指导意见》中指出,出版融合应当“立足传统出版,发挥内容优势”。无论时代如何变化,出版业的核心依然是内容,“内容为王”的理念是不变的。大量的新媒体出现,导致了优质内容稀缺,而生产优质内容正是传统媒体的强项。在内容生产上,出版社具有先天的优势。经过多年的沉淀,出版社积累了大批优质的作者、精通业务的编辑人才、严格的生产体系,这些都是生产优质内容的必备条件。
作为内容的生产加工者,图书编辑必须具有出版情怀,有出好书的追求,树立精品意识,追求出版品质,这既是职业责任,更是市场需要。精品好书是出版社社会效益的体现,也是图书编辑职业生涯中的荣誉。精品书至少应具备这样几个条件:在思想价值上,是人类进步思想的结晶;在学术上,具备科学性和独创性,体现了国内科学发展的一流水平;在流派上,属于个性化的研究成果;在艺术上,具有教育功能和欣赏功能,能培养人们健康向上的情趣;在知识性上,正确无误;在编辑加工上,属于精编精校;在装帧设计上,做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在出版融合时代,图书编辑依然要以出好书为己任,抓好流程管理,提高业务水平,精益求精。
(二)坚守职业道德,坚持质量至上
互联网时代,阅读的一个特征就是碎片化,浅阅读倾向明显,受大环境影响,图书编辑也很难沉下心来打磨精品。出版社对出书规模的追求,导致图书编辑工作量大,任务繁重,分配到每本书稿上的时间有限,有时候连三审三校的流程都难以完成。再加上编辑除了传统的策划选题、审稿加工等工作内容外,还要时时考虑如何实现数字出版、如何完成经济指标,这些都造成了图书编辑对图书质量的把控能力下降,心有余而力不足。
质量是图书的生命。图书质量的高低不仅影响读者的阅读体验,影响出版社的声誉,甚至还关系到出版融合发展能否顺利进行。只有质量过硬的图书,才能受到读者欢迎,具备全媒体开发的条件。因此,在出版融合背景下,图书编辑也应坚守职业道德,心中常怀质量意识,以精益求精的态度审查书稿,确保出版图书的质量。
二、出版融合背景下图书编辑的创新
在互联网时代,融合是不可阻挡的趋势,又是机遇和方向。图书编辑应以开放的心态,接受新媒体,在思维方式和技术理念方面进行创新。
(一)思维方式的创新
出版融合不是简单地将传统出版内容互联网化,而更多的是思维方式、编辑出版理念的转型与创新[5]。《指导意见》强调指出,“推动媒体融合发展,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培养互联网思维是出版业在融合发展中亟待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在传统的编辑思维中,更擅长与关心的是“内容”,而不是承载这种内容的产品及消费这些内容的读者。
互联网思维首先体现在以用户为中心,反映到图书出版上,就是以读者为中心,将读者摆在内容生产的核心地位,并贯穿内容生产的整个过程。从选题策划开始,图书编辑就应该站在读者角度,以市场为导向,对读者细分,按照读者需求开发有价值的图书,为读者提供更多可供选择的阅读内容。如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经过细致的调研、分析,以“女生”为读者对象,推出了《女生呵护指南》这个差异化产品,一本书讲清楚女生会遇到的各种问题,一经推出便广受好评,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以用户为中心,就需要编辑具备大数据思维。在传统出版中,图书编辑无从获取大数据,更谈不上大数据分析;但是在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获取数据变得容易,图书编辑要具有进行大数据分析的意识。例如在选题策划阶段,图书编辑可以使用市场指数、图书销售排行榜、图书分析报告等大数据,为市场调研、读者群筛选、遴选作者、销售情况预测、定价分析等提供参考依据。
互联网思维还体现在社群的运营中。在互联网时代,读者更信赖社群的分享。通过大数据筛选出来的读者群,只有通过社群聚集在一起,才能创造出更大的价值。如各类图书会,就是利用名人、意见领袖搭建起的社群平台,其中湛庐文化建立的“庐客”粉丝群就是一个很好案例,经营粉丝群为湛庐文化创造了新的价值。建立微信群是图书编輯最容易找到的社群切入点,通过微信群可以运营、维护好读者,进行宣传推广。图书编辑应转变思想,从为读者提供好书,转变为向读者提供知识服务,打造读者社群圈子将成为编辑的基本功。
(二)技术理念的创新
出版既是文化事业,也是商业活动;同时,它还是一个技术驱动的行业,或者说技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出版发展的速度[7]。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的飞速发展,移动App、微博、微信、短视频、直播平台等传播工具的推陈出新,推动着出版业生态重构,有声书、电子书、二维码、AR/VR等形式拓展了出版物的形态,为用户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图书编辑必须在技术理念上创新,及时了解各种新技术、新工具,才能为出版内容选择合适的载体,呈现给用户。
1.熟知各种新媒体技术。在出版融合发展的大趋势下,图书形式正变得越来越多样化。例如,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在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紧急上线了李兰娟院士“疫情防控 树兰在线”音频节目,受到用户好评,半个月收听量200多万次。在新冠疫情的大背景下,纸质图书出版囿于现状无法出版,出版社拓展思路,将权威内容以音频的形式呈现出来,时效快、传播广,取得了纸质图书难以达到的效果,成为融合发展的成功案例。又如,当前图书在封底或者内容中嵌入二维码已是常规操作,扫描图书上的二维码,用户或可以访问公众号,或可以观看视频,或可以获得图书内容的补充。这些新技术给读者带来了与纸质图书完全不同的用户体验。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图书编辑不一定要掌握所有的新技术,但是必须全面了解新技术的特点、表现形式以及开发成本,才能为内容选择最匹配的形式,满足用户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
2.利用技术做好立体开发。在选题策划阶段,图书编辑就应该思考以何种形式呈现内容,将立体出版的思路贯穿于出版的全流程。例如在选题策划时,不仅要关注图书内容,还要思考究竟是以纸质形式还是数字形式将内容呈现在读者面前,如何利用新媒体手段进行多样化的呈现,做到一个内容多次开发,一次开发多个产品,一个产品多种形态。
3.利用平台多种渠道推送。互联网平台如微信、喜马拉雅、抖音等集聚了数以亿计的网民,这是传统纸质图书发行覆盖人数远远达不到的,传播效果也是传统媒体无法想象的。例如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的图书编辑王丽丽,在2015年利用直播方式推广她策划的图书《奇泥妙想》,火爆网络,成为第一代“网红”,她乘势打造了彩泥品牌,开通了微信公众号,成功打造了“丽丽姐”个人IP。在出版融合背景下,图书编辑要善于利用各种传播平台,扩大内容的影响力。
三、结语
内容和技术是出版融合发展的两翼,二者缺一不可。图书编辑要坚守出版导向,坚守职业道德,坚守出版品质,在坚持内容为王、质量至上的同时,也要用互联网思维和技术理念武装自己,主动学习和运用新技术,用融合发展的理念开展工作,这样才能成长为适应出版融合发展需要的新型编辑。
参考文献:
[1]刘云霞.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融合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6.
[2]倪敏.媒体融合发展背景下传统图书编辑思维的转换——从图书编辑到产品经理[J].中国传媒科技,2018(9): 99-100.
[3]刘长乐.凤凰全媒体[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6.
[4]乔还田.出版精品是这样打造的——基于编辑工作视角的思考[J].中国编辑,2016(1):6-11.
[5]彭天赦.专业出版社融合发展的思考与实践[J].科技与出版,2019(7):71-75.
[6]白立华.出版融合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N].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18-3-13(7).
[7]徐丽芳,刘锦宏,丛挺.数字出版概论[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