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战略视角下青少年健康促进策略探究

2020-09-09 07:27彭喜波
海外文摘·学术 2020年7期
关键词:健康促进健康中国青少年

彭喜波

摘要:当前,“健康中国”战略已成为国家发展的基本方略,青少年健康是全民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托青少年健康促进是实现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有效策略,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有力举措。本文分析了青少年健康促进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从公共健康政策优化、支持性社会环境建设和健康传播加强等方面提高青少年健康水平。

关键词:“健康中国”战略;青少年;健康促进

中图分类号:G812.4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20)07-0097-04

2016年,全国卫生健康大会召开,随后《“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颁布,提出健康中国建设的目标和任务,为健康中国建设擘划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党的十九大将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纳入国家发展的基本方略,强调“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努力全方面、全周期维护人民健康”。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健康是全民健康的重要部分,是健康中国建设的应有之义。新时期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要直面问题挑战,优化政策举措,实现政府跨部门合作,构建学校、社区和家庭的社会性支持环境,提高青少年健康素养,夯实健康中国建设的基石。

1“健康中国”战略与青少年健康促进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转型,由此衍生的生态环境、食品安全问题,民众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的改变,我国面临着多种疾病威胁并存、多种健康影响因素交织的复杂局面。为顺应民众关切,以习近平总书记为领导核心的新一代党中央对“健康中国”建设作出新的全面部署。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是全面提升中华民族健康素质、实现人民健康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国家战略,是积极参与全球健康治理、履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际承诺的重大举措。“健康中国”具有超越医疗卫生范畴的广义健康内涵,是大健康观、大卫生观的体现。大健康观、大卫生观,即健康不是单纯的医疗问题,需要跳出医疗卫生政策范畴和医疗卫生行业、部门来认识和推进卫生健康工作,把医疗卫生服务之外的其他各种影响健康的因素纳入健康工作,注重疾病预防,进行综合健康社会治理。健康中国建设是一项涉及经济与社会诸多方面的重大工程,其持续实施需要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市场监督、环境保护、教育科技、城乡建设、文化体育等部门之间协同推进[1]。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青少年的健康不仅是关系个人成长与家庭幸福的民生大计,而且关系到整个民族的素质,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也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与民族和国家的未来息息相关,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石。青少年健康指10~19岁年龄范围之内的人群,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三方面都达至良好的状态,不只是躯体没有疾病。研究表明,健康受到遗传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家庭状况、医疗水平、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等多方面的影响,其中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在健康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这是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传播的重要基础,也是开展健康促进的重要依据。

“健康促进”概念由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和倡导,在1986年第一届国际健康促进大会上,通过了《渥太华宪章》,其对健康促进的定义是:健康促进是促使人们提高、维护和改善他们自身健康的过程,是协调人类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战略,规定了个人和社会对健康各自所负的责任。同时,还提出了健康促进的五大行动领域,即:(1)制定健康的公共政策;(2)制造支持性环境;(3)强化社区行动;(4)发展个人技能;(5)调整卫生服务方向[2]。美国健康教育学家格林对健康促进的定义是:指一切能促使行为和生活条件向有益于健康的方向改变的教育与环境支持的综合体[3]。其中包括健康教育,强调健康促进的社会性,是有益于健康方向的政策、社会环境支持系统等综合。就青少年健康促进而言,需要对青少年健康进行综合健康治理,通过政策制定、跨部门行动、环境支持和健康宣传等策略,构建有利于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学习、生活环境,使之采取有益健康的行为和生活而达到健康水平提高的目的。

在“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推动青少年健康促进具有多重意义:(1)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内在要求。青少年健康促进是围绕青少年人群开展的综合社会健康治理,针对影响青少年健康的各项社会性影响因素,充分调动政府部门、学校、家庭、社区和青少年个人承担起各自的健康责任,共同解决青少年健康问题,促使青少年健康水平提升,实现青少年健康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青少年健康促进的目标是 “健康中国”建设中全民健康、全生命周期健康的重要部分,青少年健康促进的综合社会健康治理路径契合“健康中国”建设的大卫生观、大健康观的理念,是超越个人健康责任和医疗卫生部门职能,实现多元主体的社会治理和行动。(2)实现青少年基本权利的重要保障。健康不只是公民的基本需要,也是公民的基本权利,是社会公平的体现。同时,健康是人类幸福的核心要素,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也是实现个人理想和价值的先决条件和动力支持,增进并保障人民健康能促进经济社会的持续性发展。青少年良好的健康状态将提高学习能力,奠定成年之后健康的基础,减少将来患慢性病的概率,提高生命体验和生活质量,并提升工作效率和社会生产力。青少年健康促进的实施和推进,将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并保障青少年的权利。(3)应对青少年健康问题的现实需要。据2015年全国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我国青少年人口为1.46 亿,占全国人口的10.6%。然而,青少年健康现状不容乐观,肥胖、近视、心理等健康问题突出,我国7~18岁城市男生和女生的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1.1%和5.8%,农村男生和女生的肥胖检出率分别为7.7%和4.5%,2018年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3.6%。有报告显示,我国17岁以下青少年中,约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困扰,同时,青少年健康在全国城乡之间、东西部不同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农村或者经济不发达地区的青少年面临更多的健康挑战。要解决青少年面临的健康问题,亟需加大青少年健康促进实施力度,在关注体质的同时,还要关注心理和社会适应,注重从影响青少年健康的政策因素和学校教育、社区服务、家庭状况等支持性环境等多方面推进青少年健康水平,通过政府、学校、家庭、社区和个人等多元主体的融入和协同参与,搭建广泛合作机制,共同应对青少年健康问题。

2青少年健康促进存在的问题

2.1制度设计不够:健康政策有待优化

青少年健康促进的实施和推进离不开政策制度保障,制定有益于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公共政策至关重要,政策支持、引导和监督将保护青少年健康权益并实现青少年健康的目标。现在已经出台的青少年健康政策有的局限于体质健康,注重从体育工作增强青少年体质健康,1998年原卫生部制定《中小学生体育锻炼运动负荷卫生标准》、2007年颁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2011年《青少年体育十二五规划》将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列为具体工作目标”,都是侧重将青少年体育作为青少年体质健康治理的主措施。最近几年,还有的健康公共政策主要就青少年某个单一具体健康问题制定,如针对青少年近视高发和青少年心理问题,相继出台多部门联合制定实施的政策文件,2016年出台《关于加强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2018年颁布《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2019年印发《关于印发健康中国行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2019—2022年)的通知》。纵观一系列有关青少年健康政策发现,已有政策制度主要侧重围绕青少年体质健康,或具体的近视、心理问题等制定,由单个或多个政府部门实施各自相对独立的健康治理方案和路径,针对性不强,保护力度不足,同时,政策制定中对政策执行的监督、考核和评估不够,缺失国家层面,从青少年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全方位健康治理的专门性法规和政策,青少年健康治理的法治体系尚不完善,亟需从广大青少年健康的福祉出发,进一步提高青少年健康的认识站位,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并实施青少年健康政策,形成有利于青少年健康的政策法规。

2.2友好社会缺位:支持性环境有待建设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发挥政府的指导作用、鼓励社会多方参与以实现社会的有效治理,其核心要义是倡导多元主体协同治理[4],通过政策支持、构建多部门协调机制,联合相关主体,实现各项资源的有效整合,发挥各自在社会治理中的职能作用。青少年健康促进是一项综合的社会治理活动,不是单一主体所能解决的单向度问题,需要多元主体联合起来多向度为青少年提供健康支持和服务,承担各自的责任,包括学校、家庭、社区等,提供饮食营养、运动体育、卫生保健、健康教育等多维度指导和服务。但是,现在这些领域都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约20%的初中生每天完成作业的时间超过国家规定的1.5个小时,约10%的中小学生每天作业的时间甚至超过3个小时[5],高达32.9%的学校体育场地不能满足学校正常的体育教学需要,完全能够满足的学校仅占5.9%[6]。学校健康教育课程因缺乏足够的师资而开课率不高,效果不佳。由此可见,学校尚未成为青少年健康的有力阵地,青少年在学校面临着繁重学业负担和升学压力,学校体育运动和健康教育保障却不够。家庭对青少年健康的责任意识和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家长对青少年的文化成绩关注高于身心健康综合素质,在运动锻炼、生活习惯培养等方面没有给予足够的支持和帮助[7]。社区是青少年生活主要空间,现在社区对青少年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的认识和落实都不够,在制定社区制度和工作计划时没有把维护青少年健康作为重要考虑因素。大部分社区体育健康场地和体育设施不足,无法满足青少年户外活动和运动锻炼的需求;社区开展的健康和宣传活动都不足以营造青少年和家长积极参与的氛围和环境。

2.3健康素养不够:健康传播有待加强

健康素养是指个人获取和理解基本健康信息和服务,并运用这些信息和服务作出正确决策,以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青少年肥胖、近视和心理障碍高发等问题表明青少年健康素养不高,缺乏维护自身健康的意识、知识和技能。比如,不少青少年的空闲时间不是用来锻炼身体,而是沉迷于网络。《中国学生健康相关行为与生活质量调查》结果显示,近20.2%的中学生每天近1个小时用于上网、看电视、打电子游戏,而在双休日更有14.8%的中学生上网时间超过两个小时[8]。有调查发现,不吃早餐的现象在青少年当中相当普遍,且越来越严重。“每天吃早餐”的青少年从2004年的77%,减少到2016年的64.4%[9];由此可见,青少年缺少对促进自身健康的主体责任意识和能力,健康素养较低,也折射出针对青少年群体的健康传播的不足。现在针对青少年的健康传播力度不大,适合青少年收看、收听的健康科普电视节目、图书、杂志和报纸较少,甚少结合青少年不同年龄、不同地区和不同健康问题的健康网站和新媒体健康传播产品,需要进一步加大传播力度,向青少年人群普及健康知识、对其行为和生活方式进行影响和干预,提高青少年健康素养。

3青少年健康促进策略优化

3.1制定全方位、跨部門协作的政策

青少年健康的社会性影响因素比较多,不仅与医疗卫生部门政策紧密相关,也和教育、体育、食品安全、环境、财政和宣传部门等政策息息相关。青少年健康公共政策要树立“大健康观”,将青少年健康纳入相应的决策和政策领域中,落实“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理念,即青少年健康促进和健康改善需要从“健康中国”战略全局高度统筹卫生健康、环境保护、人力保障、体育健身、食品药品等领域的政策措施,构建青少年健康促进政策体系,形成有益于青少年健康的多部门协作机制。具体来说,政府要从政策制定上加强对青少年健康治理的顶层设计,发挥目标导向和资源整合作用,从管理者的角色转变成青少年健康治理的服务者,治理理念从管理控制变为协商合作,组织、推动青少年健康工作,形成跨部门的合力。“现在,社会政策越来越展现出鲜明的健康关怀。在国家层面,越来越多决策者关注如何通过社会政策解决健康不平等和更广泛的其他健康决定性因素等问题[10]。”因此,从青少年健康面临的现实问题出发,从青少年身心和社会适应的全方位健康综合整体考虑,关注青少年健康在城乡和区域间发展不充分和不平衡现状,加强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共同参与,制定跨部门、多层级协作的青少年健康促进政策,整合资源,推动青少年健康治理,实现青少年整体健康的政策目标。

3.2构建多元主体共建的支持性环境,形成社会合力

学校、家庭和社区是青少年学习生活的场所,需要构建多元主体共建的社会环境,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促进和维护的环境与条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学校要把学生健康放在首位,创建健康促进学校,建设卫生安全的学校环境,确保学生饮食安全和营养,做好青少年常见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和负担,充分利用学校教育师资、体育和健康课程、场地等资源优势,抓好学校健康教育,传递生长发育和生理保健、心理健康、疾病预防和安全应急与避险等健康知识,培养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发挥青少年健康促进的主阵地作用。家庭是人生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在青少年健康中同样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1986年,著名的《渥太华宪章》将个人、家庭和社区的共同参与作为保持健康的必要条件提出来,并且把强化社区行为和发展个人技能放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之后《阿德莱德宣言》、《雅加达宣言》等文件和报告提到创设健康促进支持环境的重要性,社区和家庭便是这个“环境”中至关重要的一环[11]。家长在关心青少年学习的同时不要疏忽良好身心的重要性,家长维护健康的意识和能力直接影响青少年健康状况。学校和家庭在承担各自主体责任同时,要加强沟通和合作,发挥现有家校组织如家长会、家长委员会的联络和协调作用,让学校和家庭共享“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注重青少年健康发展,注重培养青少年运动锻炼、合理膳食和良好生活习惯等。此外,社区是健康促进支持环境不可缺失的主体,应在青少年健康治理中提供更积极的健康支持和作为,社区体育设施和场地将青少年健身运动纳入规划范围内,为青少年提供便利、安全和充足的体育设施和场地;搭建适合青少年和家长参与的体育活动,扩展青少年群体的生活场景和同伴邻里的交流互动。

3.3开展积极有效的健康传播,提高青少年健康素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重视少年儿童健康,全面加强幼儿园、中小学的卫生与健康工作,加强健康知识宣传力度,提高学生主动防病意识。健康传播是一种在特定的社会和历史环境下,以传递健康信息、普及健康知识为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12]。面向青少年群体开展健康传播,将有效提高青少年健康素养,促使青少年掌握健康的正确知识和信息,采取有益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医疗卫生机构和相关传播机构要发挥专业优势,针对青少年群体的实际健康问题和健康需求,针对城乡、地域差异,结合青少年不同年龄发育特点、不同的健康问题和接受程度,开展差异化和多样化的健康宣传活动,开发出适宜的健康核心信息和传播产品。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3月,全国10~19岁网民占比为19.3%,青少年网民数量巨大。因此,健康传播要在健康内容和信息科学性和权威性基础上,拓展健康信息传播途径和载体,借助互联网、移动社交媒体和新媒体等渠道,通过生动活泼、轻松有趣的健康传播方式,让青少年愿意看、看得懂并学得会,强化“每个人是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意识,主动学习掌握各种健康知识,提高健康素养。发挥广播电视、报刊、网络、新媒体等传播作用,利用公益广告和健康传播产品等多种形式,多层次、多角度宣传推广青少年健康知识,提高健康知识的知晓率和健康行为的养成率。加强新闻媒体的引导管理,营造青少年健康促进和治理的文化氛围,发挥媒体对健康治理的正面引导功能。

参考文献

[1]朱光明,谭相东.关于加快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几点思考[J].东岳论丛,2018(7):149-154.

[2]田本淳.健康教育概论(一)[J].中国健康教育,2003,19(2):89-91.

[3]黄敬亨.健康教育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4]张虎祥,仇立平.社会治理辨析:一个多元的概念[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5(01):63-71.

[5]吴健.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报告[J].中国教师,2011(20):12.

[6]王健,陈元欣.我国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现状、制约因素和与发展对策[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5,39(2):86-89.

[7]孙洪涛.家校合作: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实然与应然[J].体育学刊,2018(6):91-95.

[8]吴健.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报告[J].中国教师,2011(20):12.

[9]赵霞,孙宏艳,张旭东.我国城市青少年健康生活方式的发展趋势与改进[J].中国青年研究,2019(4):61-66.

[10]岳经纶,黄博函.健康中国战略与中国社会政策创新[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179-187.

[11]汪曉赞.中国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的理论溯源与框架构建[J].体育科学,2014(3):3-14.

[12]张自力.健康传播与社会[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8.

(责编:陈静姝)

猜你喜欢
健康促进健康中国青少年
蔬果能让青少年的心理更健康
中日青少年体质PK
健康中国战略下武术对学生的健康促进研究
健康促进对航海类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影响
“健康中国”是对人民福祉的庄严承诺
上海市某高新技术企业员工健康促进干预效果评价
青少年打篮球注意事项
第二单元 做自立自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