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凯
摘 要:本文对洪洞地区通背拳的地域文化和发展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采用的方法是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田野调查等,本文针对洪洞通背拳的历史渊源、地理优势和发展特点,以及洪洞市民对洪洞通背拳的态度和对未来发展进行了分析。着重对洪洞通背拳文化特征的影响因素、地域文化特征及发展现状进行梳理、分析和探讨。最后,根据党和国家现有的政策,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对洪洞通背拳的传承与发展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策略。
关键词:洪洞通背拳 地域文化 发展 传承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20)07(b)-0191-03
Abstract: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and studies the regional culture and development of Tongbei boxing in Hongdong area, 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interview and field investig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historical origin, geographical advantages and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of Hongdong Tongbei boxing, as well as the attitude of Hongdong citizens towards Hongdong Tongbei boxing and its future development.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influence factors, regional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 status of Hongdong Tongbei boxing.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existing policies of the party and the state, combined with the local actual situatio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Hongdong Tongbei boxing, and puts forward practical strategies.
Key Words: Hongdong Tongbei; Regional Culture; Development; Inher
1 洪洞通背拳地域文化的影响因素
1.1 道教文化的影响
形成于东汉末年的道教是本国自己的宗教。它认为“道”是最高的信仰,认为“道”是万物的根源。中国人都知道阴阳五行和养生的概念,这是他们生活常识和日常实践的一部分。从洪洞通背拳的特点来看,阴阳关系是:攻为阳、守为阴;柔而刚强、短而长、小而强等。洪洞通背拳在道教中的影响要求身体自然发松,平缓呼吸。洪洞通背拳以道教文化命名的动作名称众多,其中包括钟馗伏剑、托天叉、天王降妖、仙人捧盘、刘海戏蟾等动作[1]。道家认为应该从实际生活出发,强调人应该自由,而道教多信奉鬼神,这一点在通背拳的名称中也略有体现。
1.2 佛教文化的影响
佛教,重视人的灵魂道德和思想意识的进步。经过数千年的迁徙,佛教和武术之间反复渗透。中国佛教思想在到处可见,而中国的武术也离不开佛教的影响。道家伦理道德给予中国武术的德育建设有了很大帮助,是其思想内涵变得愈加丰富。洪洞通背拳中一些名称也与佛教有关,例如:胡僧托钵、观音献掌、童子拜佛、佛顶珠、罗汉降龙和智法送书等动作均源于佛教[2]。有的动作则模仿了佛教人物的形态及神态。
1.3 儒家文化的影响
儒家文化是以儒家为指导的文化学派。儒学是仁、义、礼、智、信,其核心是“仁”。练习洪洞通背拳要先习武德,如果让心怀不轨的人学习了通背拳将会祸害社会[3]。早期洪洞人争强好胜、生性豪爽、淳朴善良,为了家庭的生计和保护自己的权益,他们学习了洪洞通背拳,但是它只是起到一定的震慑力,不会置对方于死地,为了达到双方和谐的效果,这就很好体现了儒家思想。
2 洪洞通背拳的现状
2.1 洪洞通背拳的传承方式
洪洞通背拳的传承方式历来以保守著称,在早期外地的人想要深入学习通背拳几乎是不可能的。它的传承方式是拘泥于古代不传外姓人而进行传承的,这种旧的封建观念导致洪洞通背不能向外界传播发展,不仅限制了新武术思想的加入,而且旧元素得不到去除。在北京奥运会那一年它终于打开自己封建的思想观念,让更多爱好武术的国际友人加入洪洞通背拳的队伍中。而且现在的拳师也不像以前那样有保守的思想,而是希望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学习通背拳,使通背拳有了创新性的发展。现在也有了很多学习通背拳的武馆,其中包括立峰武道馆和通背缠拳培训中心等,洪洞通背拳现在已经面向社会,并不只是局限于师徒與传承者。
2.2 洪洞通背拳运动区域和规模
洪洞通背拳一直在旧的“不开国门,不传外姓人”的愚昧落后的观念中发展,传承方式的不通畅,是直接使洪洞通背拳不能更好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通背拳不能面向更多的人,只流传于洪洞当地和周边的一些县市。而给通背拳的场地就更局限了,学习武术的地方也只能依赖于小小的广场。而通背拳出现在中央电视台以后,了解这一拳种的人也越来越多,发展领域也逐渐扩大,学习人数逐年增加。场地规模上也有所改善。在对立峰武道馆负责人的访谈中了解到近几年学习和了解洪洞通背拳的人数越来越多,尤其是青少年。还有一些体育院校已经将通背拳作为学校必修课程,使它加入了当代传统武术进校园的文化新思潮、新发展。
2.3 地方政府对洪洞通背拳的重要性和态度
传统武术想要长久的生存与发展,就需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任何传统武术都需要交流和比赛,只有这样才能有让其有更好的传承与发展。随着成功纳入第三次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康龙武林会议以及中央电视台的出现,在洪洞政府的帮助下,无人问津的洪洞通背拳发展壮大了。不仅举办了大量的武术比赛,还组织了许多培训队来更好地传承洪洞通背拳。洪洞县也举办了多次交流大赛,国家也为洪洞通背拳提供了大量的资金和培训的支持,为其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
3 洪洞通背拳发展面临的问题
3.1 洪洞通背拳自身理论的匮乏
洪洞通背拳的传承方式一直都是传承人亲自讲解教授,并把通背拳当家族企业来发展,保留只传自家人,且不传女的思想。到19世纪末,外界没有关于洪洞通背拳的准确资料。至今它流传的原因,仍然没有统一的说法。
3.2 传承缺少活力
由于洪洞通背拳的套路比较繁琐,它包括母拳108势和10个子拳套路[4],而练拳是枯燥无味的,尤其是基本功的练习更是艰巨,一个动作通常需要练习半个月甚至1个月。洪洞通背拳技术主要强调实战性,动作既不好看也不优美,这些因素就导致现在的年轻人不愿选择它,而会选择一些動作潇洒优美、简单易学的,例如散打和跆拳道。继承通背拳的人也越来越少了,其中大都是中老年人,而青少年的比例相对较少。
3.3 缺少对洪洞通背拳的宣传和传承人的保护
由于洪洞通背拳发展局限性。甚至还有一些当地人都不晓自己家乡有这一古文化遗产,更不用谈论对它的了解程度。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还是由于对它的宣传不到位,有的人学习洪洞通背拳只是为了强身健体,提高自身的修养。保护和发展洪洞武术文化的观念不明确,应该对传承人开展相应的思想教育。
4 洪洞通背拳的传承保护与发展对策
因学习通背拳年轻人相对较少,那么对洪洞通背拳的发展,可以将其引入学校课堂。并且开设地方学校武术班。洪洞通背拳传入学校后对弘扬中国文化遗产具有重大意义,可以让学校成为传承和保护洪洞通背拳的一支稳定的后备力量,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民族传统文化意识,也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洪洞通背拳有着很高的健身价值,有许多长期习练通背拳的人不仅长寿,而且身体健康。如洪洞县辛南村的老拳师辛心明,2006年众弟子为他举办了90岁寿宴,成了当地的长寿明星[3]。因此,倡导将通背拳108势作为大众健身的体操加以推广,必将是利国利民的大事。洪洞通背拳这项运动适合我国人习练,在场地与投资方面的要求少,并且大人小孩都可以习练,容易推广与普及。开设洪洞通背拳旅游特色项目:洪洞县是一个旅游资源丰富的地方,如洪洞大槐树、广胜寺、苏三监狱、洪洞关帝庙、洪洞汾河国家湿地公园等。可以充分利用洪洞当地的地理优势开展通背拳的旅游项目,吸引大量的游客来促进通背拳的和当地经济的发展。利用媒体的力量传播,使其快速发展。
5 结语
笔者对洪洞通背拳的地域文化特征和发展的研究,得出结论。一个地方传统体育的兴起,离不开当地优越的地理位置、优美的自然环境、发达的经济和多元文化等因素。当然洪洞通背拳的发展道路肯定是曲折的,要想使其更好的传承就需要得到政府的支持和协助,这样才能更好地发展下去,也需要当地人的大力配合,助力洪洞通背拳迈向更大的平台。
民俗体育文化呈现了人们古老的生产生活方式,也体现了一个民族的精神文明和道德观念。武术的“道德”“仁义”思想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作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需要加强对其的保护。国家政府应完善保护民俗体育文化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各地方管理部门的管理。其次,加强对通背拳的宣传力度,利用标语,牌示来展示通背拳的技法,让更多人知道洪洞通背拳。另外,还可以结合洪洞县的优越的地理条件、自然环境、人文资源,开设洪洞通背拳的特色旅游项目,观赏传统武术的表演;保护洪洞通背拳的传承人,给予鼓励或者是相应补助,培养后续人才,建立更多的青少年通背拳学习基地,让更多的人了解,为其打下坚实的基础,使通背拳更好的发展;对洪洞通背拳的历史资料进行挖掘,完善洪洞通背拳。发扬中华民族精神,弘扬传统体育文化项目,使其在民族之林绽放光彩。
参考文献
[1] 苑振昌,王英臣,刘同辉.五行通背拳的作用及价值研究[J].武术研究,2019(11):52-56.
[2] 苏妃郃.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媒体传播研究——以白猿通背拳为例[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9(5):74-78.
[3] 原琳.山西洪洞琴书调查与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5.
[4] 丁浩.洪洞通背拳发展制约因素的探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8.
[5] 高贯发,权黎明.困境与突破: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洪洞通背缠拳的保护与发展[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6,31(2):76-79.
[6] 王隰斌.通背拳概览[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7.
[7] 王黄城.传播学视野下对洪洞通背拳未来的“忧与思”[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8,26(3):145-146.
[8] 雷季明.洪洞通背拳与陈氏太极拳源流关系考——以相关拳谱为主要考证对象[D].上海体育学院,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