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汛防台风新闻报道的问题和对策分析

2020-09-09 08:45商建汤
中国记者 2020年8期
关键词:防汛防台灾情台风

□商建汤

内容提要 本文从舆论引导和新闻报道两个维度,对防汛防台风新闻工作的重要价值、存在问题和工作策略进行探讨,以期为党政机关和新闻单位做好防汛防台风新闻舆论工作、有效引导舆论提供借鉴和参考。

7月4日以来,长江中下游、太湖流域和南方一些地区出现强降雨过程,多地河流出现超警、超保甚至超历史水位,一些地方灾情十分严重。另外,当前我国已进入台风季节,各种级别的台风还将接踵而至。如何做好防汛防台风新闻报道,通过有效的舆论引导和新闻报道为防汛防台风的整体部署助力,成了摆在新闻媒体面前的一个课题。

一、从三个方面理解新闻报道在防汛防台风中的重要价值

作为突发事件和热点舆情引导的一个重要类别,防汛防台风新闻报道是整个防汛防台风工作非常重要的一环,其重要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提示避险、提供服务,二是回应关切、稳定人心,三是宣传发动、凝集人心。

1.提示避险、提供服务。防汛防台风期间,只有媒体对风情、雨情、水情、海浪潮汐以及各类灾情等做了及时充分的预警,对各类避险常识做了广泛的宣传,老百姓才懂得及时、有效避险,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才会降到最低。只有媒体对各类停水停电停气和交通、物资供应情况等服务性信息做了充分披露,老百姓才能做到有备无患、从容应对。今年7月8日至10日,福建省南平、三明等地部分县(市、区)普降暴雨到大暴雨,局地特大暴雨,一些流域江河出现超保水位。福建省气象部门密切监测强降雨发展趋势,水文部门实时监测江河水情,自然资源部门加密地灾点监测,并通过当地新闻媒体进行了全方位、无死角的发布。由于预警及时,群众防范避险意识得到极大提高,积极配合当地干部提前做好避险转移,在整个暴雨洪灾过程中,无一人员伤亡。

2.回应关切、稳定人心。随着灾情的蔓延,因为消息不对称,难免会出现一些不实信息和谣言,甚至会出现一些借机攻击党和政府的声音,这些不良信息如果没有得到及时应对,将会导致老百姓人心惶惶,甚至会影响到政府部门公信力,危及抗灾大局。这时候就需要权威媒体发挥“谣言粉碎机”的功能,通过及时公开的辟谣和回应起到一锤定音、稳定民心的效果。

3.宣传发动、凝集人心。防汛防台风期间,媒体对各地各部门防汛防台风决策部署的报道和对灾害发生过程中各类正能量事迹的宣传,不仅向老百姓展示了各地各部门的主动作为,让他们对党和政府的防抗工作充满信心,还可以发动他们向榜样学习,积极投入到防汛防台风的“人民战争”中,凝聚起众志成城防抗灾害的磅礴力量。

二、当前防汛防台风新闻工作存在的问题

在多年防汛防台风新闻报道工作中,在与各级防汛部门长期并肩战斗开展舆论引导和舆情处置过程中,笔者深切感受到最近几年来我国防汛防台风新闻工作取得的长足进步,也发现存在的一些问题。归结起来,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

1.重事件处置、轻信息发布。突发事件发生时,涉事部门应该将信息发布和事件处置同步安排、同步部署。但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地方的防汛部门或是因为人手紧张,一门心思扑到防汛防台风会商和部署中,没有安排人手做信息发布;或是因为主观上不够重视,认为抢险救灾要紧,信息发布早点迟点无所谓;或是因为灾情信息统计、核实和发布手续过于繁琐,信息收集机制不够健全,导致很多老百姓十分关注的预警信息、服务类信息和灾情信息没能得到及时发布。

2.刻意迟报漏报瞒报灾情信息。个别地方和部门在灾情发生后,特别是发生人员伤亡后,因为担心上级部门追责,担心引发社会不稳定,选择了推迟发布,有选择发布,甚至干脆不发布的方式。2016年7月19日晚,河北某市遭遇特大暴雨,暴雨引发的洪灾导致当地30多人死亡、10多人失踪。事发后,当地一位政府官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没有人员伤亡。”直到7月22日晚,当地市委外宣办才通过官方微博对外发布了9人死亡、11人失踪的信息。对此,有媒体作出评论:“大灾过后,官方声音总是强调救灾为先、稳定为先,这当然都没错,但真正的稳定是要让民众的生活和情绪先稳定,而不能舍本逐末地强行实现舆论水面的稳定。”

■上图 2020年7月9日,在武夷山市崇安街道石雄社区,消防人员转移被洪水围困的群众。当日,福建南平武夷山市出现强降雨,城区多处积水严重,消防部门立即组织救援力量,转移疏散被困群众。(新华社/发 郑振盛/摄)■下图 2018年7月10日,在宁德市蕉城区三都澳镇城澳村,渔民在加盖渔网。当日,中央气象台发布今年首个台风红色预警:预计今年第8 号台风“玛莉亚”将于11日上午以强台风的强度在福建福清到浙江苍南一带沿海登陆。福建省各部门严阵以待,积极组织应对,做好抢险救灾的准备工作。(林善传/摄)

3.信息发布和舆论引导不够科学精准。当前,台风防御工作存在一个非常危险的苗头,就是个别地方不从科学精准指挥的原则出发确定响应等级,而是随意提高响应等级。应急响应级别提高上去了,信息发布和舆论引导规格也得跟着提高。这会导致两个恶果,一是原来经过科学论证制定的新闻工作应急响应预案沦为一纸空文;二是过度的宣传报道和影响不大的台风产生的反差给老百姓产生了“狼来了”的不信任感,最终危及党委政府和媒体的公信力。

三、防汛防台风新闻报道策略分析

针对当前防汛防台风新闻报道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破解。

1.制定应急预案,成立专门的应急指挥机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做好防汛防台风新闻舆论工作,首先要制定科学的应急预案,明确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责,明确灾情到什么级别时,有关部门该采取哪些对应的防御措施。预案对分级响应措施的规定要具体明确。比如,当防汛防台风启动几级响应时,电视台应挂出什么颜色的图标、提示字幕要滚动多久、要在哪些频道滚动、是否启动直播报道、新闻应急人员何时进驻防汛办开展工作等等。规定越具体明确,越方便新闻单位执行。

除了制定应急预案外,成立专门的应急指挥机构也很重要。以省级层面为例,应成立由省委常委、宣传部长任组长的省防汛防台风新闻应急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成员包括省防指各成员单位、中央驻当地主要新闻单位、省直有关新闻单位等。领导小组的职责包括:组织新闻媒体做好宣传报道、协调有关部门做好信息发布、做好记者采访服务和管理、做好舆情监测处置等。领导小组办公室一般设在省委宣传部新闻处,并由新闻处负责人牵头。牵头人要建立扁平化新闻协调机制,建立各成员单位具体工作人员参加的微信工作群,要统筹各方,做好横向(与省直各成员单位)和纵向(与中央和各地市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工作,及时收集相关新闻素材提供给媒体报道,密切监测相关舆情,及时掌握媒体报道情况,并做好信息报送和应急处置工作。

2.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主动回应社会关切。突发事件和流言可以说是一对双胞胎,两者相伴而生。关于突发事件和流言的关系,美国社会学家奥尔波特曾经提出过一个著名的流言公式:R=I×A。其中,R表示流言流通量,I表示问题重要性,A表示证据的暧昧性,也就是说,事件越重大,政府部门信息越不公开,各种流言就越多,一旦流言先入为主,极有可能造成社会恐慌,最终影响危机的处置。

在防汛防台风时,因为政府信息不公开导致谣言四起,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2016年7月9日,超强台风“尼伯特”在福建省登陆,闽清县各乡镇普降特大暴雨,当天傍晚,有关台风造成某县严重人员伤亡的消息就在自媒体广泛传播,可是该县却迟迟没有公布人员伤亡数据。经宣传部门多次敦促,7月10日凌晨,该县终于公布了死亡1人,失踪11人的数据。而根据福州市通报,截至7月17日12时,该县因灾死亡73人,失踪17人!由于该县的信息不公开,而灾情又十分严重,社会关注度极高,其结果就是流言四起。比如,署名“某某县救灾指挥部”的莫须有机构,7月10日就发布了死亡500人,失踪110人的不实消息。此外,还有该县水库发生决堤等种种谣言。这些谣言导致该县陷入一阵恐慌之中,严重影响了救灾进程。

■2016年9月19日,当年第14 号台风“莫兰蒂”对福建厦门造成严重影响。上图是消防官兵在厦门市思明区金龙大厦与市民一起清扫地下车库淤泥。下图是消防官兵在厦门大学校园内清理被大风吹倒的树木。(新华社/发)

那么,如何防止流言的滋生呢?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当灾情发生时,当地的党委政府部门第一时间发布信息,用权威、积极、正面的声音主动引导舆论、回应社会关切,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压缩负面信息传播空间,为防汛防台风的处置赢得主动权。而对那些迟报漏报瞒报灾情信息的单位及其负责人,则要严肃问责、绝不姑息。

3.根据灾前、灾中和灾后各阶段特点,科学精准做好舆论引导。在台风汛情影响的各个阶段,舆论引导的策略是不一样的。以防抗台风为例,台风来临前,宣传部门要组织媒体做好各类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发布,宣传台风、暴雨和洪灾的危害性,普及防灾避险知识,让广大群众克服麻痹心理,有效构筑群众心理防线。比如,2018年7月超强台风“玛莉亚”登陆福州前,福州市发布了防台风防汛动员令,实行“三停一休”(停工、停产、停课、休市)。福建宣传部门协调中央、省级和福州市媒体全方位报道福州发布动员令的消息,并组织省内网站、新媒体全网推送,做到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同时组织电视媒体不间断滚动防台风提醒字幕,播放历次超强台风灾情和如何防灾避险的宣传片,提醒广大群众做好防御。防汛部门还协调各通讯营运商向全体市民群发提醒短信。由于预警及时,台风登陆的时候,福州的老百姓都知道躲在家中不要乱跑。台风过后,福州实现了零伤亡。

在台风登陆并产生影响的时候,宣传部门要组织媒体及时发布台风、暴雨和洪水的现状、趋势、影响和各地灾情信息,报道各级各部门作出的决策部署和行动,反映各地在防抗台风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发布各类预警、防范、避险和服务类信息,报道各地抗灾救灾的进展,及时澄清针对灾情的各种谣言。当台风带来严重影响、造成重大人员伤亡时,宣传部门要派员进驻防汛部门24小时值班,协调组织媒体加大防台风报道力度,做好新闻发布、记者采访服务管理和舆情监测处置等工作;各级媒体要加密报道频次,广播电视台和网站要启动大时段直播,不间断播报或滚动提示相关信息,同时暂停播放各类娱乐性较强的节目。

在台风过境、灾情平息后,宣传部门要组织媒体及时、全面、充分报道党和政府对灾区群众生产生活的关心和牵挂,各级各部门强力推进救灾和灾后重建的系列举措,各地灾后恢复重建进展动态,以及灾区群众积极自救、社会各界爱心支援等情况,要及时澄清针对灾情和灾后恢复的各种谣言,继续做好防抗台风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的报道,起到鼓舞人心、提振信心、凝集人心的效果。

4.创新新闻报道方式方法手段,提高传播力影响力。防汛防台风新闻舆论工作做得好不好和媒体的新闻报道息息相关。在融媒体时代,各媒体要创新方式方法手段,将防汛防台风报道作为检验媒体融合水平的重大宣传战役抓好抓实,着力提高新闻宣传的传播力影响力。具体来讲,要从“快”“融”“新”上下功夫。

快,就是在防汛部门预测台风汛情将给本地带来严重影响后,媒体要快速反应,迅速集结投入战斗。这要求媒体有一套科学的应急报道指挥体系、一个常备的应急报道队伍和一条完善的通联渠道。只有指挥科学、队伍精干,才能保证应急报道有序开展。另外,通联渠道也很重要。在防汛防台风报道中,媒体能够投入各地采访的人员队伍毕竟有限,想要全面及时真实做好报道,就得依托通联渠道。一是要建立与防汛指挥部和各成员单位的常态化联系,及时了解最新的气象、灾情和防御部署等信息。只有这样,媒体在排兵布阵时才能总览全局、有的放矢,派出去的记者才能够捕捉到最鲜活的信息。二是要打通与上下级媒体的通联渠道,及时获取各地新闻素材,及时向上报送新闻报道,让信息在更高更广的层级尽快传播出去。

融,就是要适应融媒体时代特点,打通报、台、网、端、微等传播平台,实现“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的效果。各媒体的融媒体中心要成为防汛防台风报道总指挥平台和中央厨房,负责做好各报道力量的排兵布阵和各刊播平台的统筹使用;要指挥各路记者采集的稿件和各地各单位通联稿件有序汇集到融媒体中心;要根据各个稿件的特点对稿件进行“深加工”,将其有序流动到微博、微信、网站、客户端和报纸、电台、电视台等端口,做到全媒体呈现、立体式覆盖。

新,包括报道观念革新和技术手段创新两个方面。防汛防台风报道要从注重视觉冲击力向注重人文关怀转变,不能仅停留在“风大、水深、浪急”和记者现场播报的痛苦表情上,要将报道重点放在防汛防台风中的“人”,特别是普通干部群众身上,关注他们的冷暖安危、寻找人性中的闪光点、挖掘防抗一线涌现出来的凡人善举,凝聚社会正能量。2016年,超强台风“莫兰蒂”正面袭击厦门后,厦门市区一片狼藉。负责清除道路障碍的武警官兵把挎包整齐地放在路边,等他们结束任务归队时才发现,每名官兵的挎包都放着一个红色的福袋,每个袋子里都放着两颗熟鸡蛋。这个关于军民鱼水情的暖心故事,经过厦门日报微博刊发后,阅读量达到了600多万。随后,其他媒体纷纷跟进报道,一时间,“一个福袋、两颗鸡蛋、看哭百万人”成为提振广大厦门市民众志成城、抗灾救灾信心的一股暖流。除了观念革新,技术手段创新也很重要。每次防汛防台风报道都是各媒体比拼新技术运用“十八般武艺”的战场。从前期采访的无人机、5G传输设备、卫星直播车到后期制作的虚拟演播室、H5、AR、VR、动漫等新技术手段的运用,只要能够全方位、立体式、即时性报道台风汛情,都要尽可能放在防汛防台风报道中,只有这样,才能够第一时间释放权威声音,抢占舆论制高点。

猜你喜欢
防汛防台灾情台风
台风过韩
2022年6月全球灾情
沿海城市“防汛防台”工作问题及对策分析
2021年12月全球灾情
长庆油田:灾情就是命令
台风来了
基层防汛防台组织责任体系信息化管理建设的研究
台风爱捣乱
灾情再显城市短板
国家防总检查指导浙江省防汛防台抗旱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