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坤
中国青年报社(含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党委书记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强调,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大全媒体人才培养力度,打造一批具有强大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加快构建网上网下一体、内宣外宣联动的主流舆论格局,建立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牢牢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
这次会议是在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99周年光荣纪念日关键节点上,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门槛上召开的。
中国青年报随后发表评论员文章《坚定紧跟党走,炼铸红色青春》提出,深入学习总书记讲话精神,作为团中央机关报,中国青年报社正在一面全面从严治报抓管理,一面全媒体融合改革促发展,在为党育人、服务大局、服务全团、服务青年中,努力实现一流新型青年主流媒体的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早就深刻指出,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可以说,此次会议提出加速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是站在百年目标门槛进行的新一场自我革命。
从2014年中央深改会上提出媒体融合,到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特别是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1·25讲话后,媒体融合加速推进,全媒体建设已初见成效,党的99周年生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主持召开中央深改会,研究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意义十分重大,绝不能仅仅看作是媒体自身事情,而应该跳出媒体看融合,站在百年目标门槛上,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新的起点,不断深化党的自我革命,对媒体纵深发展进行新定位。
当今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彼此交织、相互激荡,特别是在抗疫与发展的背景下,媒体融合纵深发展至少有三点值得关注的新定位亟待重塑。
习近平总书记说:“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我们来说,这是一次危机,也是一次大考”。此次疫情自然也是一次对媒体融合以及在社会治理中如何发挥作用的一次大考。
经过疫情大考,我们更加深刻认识新型主流媒体要以政治安全、国家安全为核心,主动担负起服务国内外两个大局的历史重任,更加深刻认识打造上传下达新时代治国理政新平台这个媒体融合新定位的必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对于我们党带领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意义。
这次疫情大考进一步表明了要充分发挥新型主流媒体在推进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要积极探索为推进社会治理提供舆论保障,积极加强已凸显的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在社会治理中的基础作用。这次各地正在建设中的融媒体中心,以及与智慧城市功能等更紧密结合的融媒体平台,都成为党委和政府提升现代治理能力的重要抓手。
以智媒化、生态化、社区化、服务化,打造新时代治国理政新平台,媒体融合纵深发展当仁不让。
比如2019年,在中宣部指导下、在团中央书记处具体领导下,原团中央实业中心、原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顺利融入中国青年报社(以下简称“中青报”),壮大了中青报的实力,也巩固和加强了引领青年思想工作的团中央机关报阵地,进一步自觉从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铸牢坚持党的领导这一政治灵魂,真正学习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青年工作,抓住的是当下,传承的是根脉,面向的是未来,攸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
中青报特色的“融媒小厨”正全面升级为“融媒云厨”,全媒体推出的《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系列特稿、《青年大学习》系列团课等,全媒体推出的一个个“中国好青年”故事、“强国青年”故事、“强国一代有我在”故事、“向上向善好青年”故事等,都成为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青春样本,成为努力实现中国梦的青春样本。
同时,中青报初步构建起内容、管理、技术、运营、团务五大融合板块,走在全国政务新媒体前列的团中央新媒体矩阵,以及全团青年诚信、智慧团建、舆情智库、青年志愿者数据库等,也在中青报具体的支持参与、研发运维建设下,更深地融入新的“团务”板块,正在成为中青报“媒体+智库+团务+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青报的融合纵深发展,是对标党中央要求深化共青团和青年工作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国家传播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这次深改会的当天,习近平总书记给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党员志愿服务队全体队员回信时强调,心有所信,方能行远。面向未来,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我们更需要坚定理想信念、矢志拼搏奋斗。希望广大党员特别是青年党员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努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迄今,中国共产党已走过99年光辉而不平凡的历程,即将跨越百年,这对于当代中国青少年坚定跟党走,用奋斗续写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伟大篇章,续写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别样精彩的人生篇章,意义重大。这无疑也是牢牢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人民性,就是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读者在哪里,受众在哪里,宣传报道的触角就伸向哪里,宣传思想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就要放在哪里。”
现在,我国网民数量超过8亿,网站数量超过540万个,各种APP超过400万种,越来越多的人群特别是青少年已习惯于通过手机、网站、“两微一端”等新兴媒体获取信息,作为“移动原住民一代”,当代青年呈现出许多与父辈不同的鲜明特点,青年工作的现实基础发生深刻变化,对新时代青年工作如何更有效地引领,凝聚青年听党话、跟党走,对如何把握网络用户年轻化的特点,构建移动互联时代的舆论引导新模型,把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转化为“引导力”,都提出了新要求。
正在以努力实现一流新型青年主流媒体为目标的中青报,通过一系列“传承的力量”“文化中国”“榜样阅读”等全媒体活动,借助网红明星打造青年喜爱的正能量影视剧(如筹拍电视连续剧《天地人心王阳明》等)、纪录片、MV、五四晚会、时尚文化节等,努力把“文化传承”的基因与“思想引领”的创新,更有机有效结合起来。特别是正在加大中青“融评”和思想理论报道的创新,努力从理论、历史和实践逻辑等多种角度,通过全媒体话语体系转换、网络技术运用、思想青春表达等多方式,把理论讲深刻,把中国道路、中国成就、中国故事讲生动,切实提高对青年的引导力、说服力、亲和力。
但是对照加强青少年思想引领要求,还有较大差距,面对许多新机遇和新挑战,还有许多“青年关注、关注青年”的新问题新课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破解。
人民日报、新华社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近几年媒体融合纵深发展的重要抓手之一就是青少年,比如在总台“台网并重、先网后台、移动优先”大刀阔斧的改革之下,2020年上半年,《新闻联播》青年观众增加139%,CCTV-新闻频道收视率同比上升92%。抗疫期间几家主流媒体围绕毕业季的在线青春歌会等,都值得点赞。
强化“内引”同时还要强化“外联”。这次抗疫再次显示了重构国际传播新格局的现实性和迫切性:传播中国声音,树立全员讲好中国故事“大宣传观”,打破“西强我弱”舆论生态,赢得国际社会广泛理解和认同,特别是有效分享传递命运共同体、建立新型国际关系的思想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就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典范,他曾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时指出:“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着才知道。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日报社、新华社等调研时要求:“中央主要媒体要加快建设国际一流媒体,积极争夺国际话语权”。
从当前的形势看,应抓住媒体融合纵深发展的重要契机。不仅加强中央主要外宣媒体建设,还要打造各类媒体积极参与的国际传播互融互通媒体集群,特别是注意发挥社交媒体独特作用,2019年,一位来自中国的视频博主李子柒在YouTube上爆红,今年在中国宁波的瑞典小姐姐说抗疫实情,等等,都是很成功的案例。不仅要发挥新一轮智能技术引领和支撑作用,把握全球社交媒体和移动终端迅速崛起的趋势,拓展公共传播新途径,还要创新表达方式,提高业务本领,强化传播能力,把“我们想讲的”和“国外受众想听的”结合起来,把“自己讲”和“别人讲”结合起来,既针对西方媒体避免失声、失语状态,也要主动发声,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在兼收并蓄、包容开放中,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做好海外统一战线的工作。
比如今年以来中央主流媒体普遍加大了海外特别是对欧美国家的推送力度。抗疫期间,中青报与团中央国际部等打造了多档中外青年领袖对话直播节目——“全球青年抗疫分享会”等,初步实现全媒体采编、音视频、融媒技术、传播矩阵平台彻底融合的国际传播能力,可以结合重大时政和舆论热点,快速生产大量重头报道、分析文章,以及常态化大型精品视频节目。同时作为团中央机关报,致力于服务团中央的青年外交工作,并在全国1000多所高校形成独特的青年国际交流渠道优势,有力地助推对外传播中国青年声音,《青年参考》等从“国际资讯向国内传播”为主,转变为“国际资讯向国内传播”+“中国故事、中国声音向国际传播”的“双向传播并重”,同时不断提升在国际传播中的舆论斗争能力和水平。
媒体融合纵深发展,通过数据平台服务、规则算法、内容关联服务等,越来越拓展其直接服务国计民生的社会生产功能。
比如抗疫期间媒体越来越发挥出独特的助力复苏、复工复产作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3个部门公布的《关于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激活消费市场带动扩大就业的意见》提出支持15种新业态新模式发展,都与跨界融合拓宽全媒体产业链的媒体有密切关系,新媒体产业的资本上市融资以及产业互联网突破的组织架构调整,正在重新布局中。
比如全国大量媒体完成了直播带货“首秀”,同时在脱贫攻坚、助力社会生产消费模式转型、直接参与健康文化、在线教育培训和数据智库等新型产业构建等。
比如今年5月底两会期间,“团团微就业”共青团服务青年就业平台上线试运行,由共青团中央青年发展部、人社部就业促进司指导,中青报主办的“千校万岗·百城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服务专项行动”同时启动,这个服务平台就落在以中青报客户端为互动窗口的融合平台上,也是中青报媒体融合纵深发展重要助推器之一。
中青报对全媒体价值链、产业链进行更务实的改变改革,是为了更好地聚焦主责主业,更加跳出传统的“内容”束缚、固有的“圈子”限制,品牌内容牵引、技术资源优化、资本孵化增强、运营模式颠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希望能在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和全团重点工作部署深化实施过程中,作为主流青年媒体,发挥引导引领、舆情回应、精准服务、实力支撑、场景应用等功能职责,在智慧团建、志愿公益、扶贫扶智、就业创业、基层组织等服务全团项目中找准融合切入点。
做好新闻舆论工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创新。重点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
这次专门强调“创新管理为保障”,将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和改进创新新闻舆论工作密切结合,从深化体制机制高度,提出四个纵深发展管理创新课题。
一是如何通过加速“一体化”融合改革,更彻底地以“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的自我革命,实现“正能量是总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用得好是真本事”。当前特别是“用得好是真本事”,要通过媒体融合发展,参与进去、深入进去、运用起来,最大限度扩大主流价值影响力版图,形成网上网下同心圆,让党的声音传得更开、传得更广、传得更深入,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
“用得好是真本事”将接受还在飞速发展的新技术革命的考验。移动化、智能化、视频化基础上的区块链技术,加速了新闻与各行各业的创新性融合,既促进了正向内容产业演进的新闻业,优质内容更加价值回归,也促进了刚刚崛起的平台型内容产业,重新洗牌信任回归。
早一些认识到围绕资源、用户、MGC、数据、社会等,利用新技术“再造转化、加工设计、整合运用、创新服务”的过程,是未来“内容”有机组成部分,就能早一些提高“用得好”这个真本事。
5G将深刻变革电信业的业务产品、运营模式,很大程度上也将重新定义传播的未来。5G+媒体深度融合,将让媒体形态、生产方式、传播手段发生重大改变。其中AI声像分析技术作为大数据分析的一个工具,未来可以与AR、VR等沉浸式体验技术相结合,通过声音来捕捉现场信息,能让记者在现场报道中快速捕捉没有注意到的地方,提升新闻生产效率。
比如在2020年全国两会报道期间,新华网将5G+AI声像分析技术运用到报道中。这是业界首次运用5G+AI声像分析技术,来对政府工作报告共赢得的37次掌声进行分析。
比如中青报以客户端4.0版本升级为契机,推进“专业主导、三端融合、移动优先”,努力实现新闻传播的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24小时中青“报”,重点聚焦“提高精品再造转化率”,希望对传统媒体“内容”,从外延到内涵进行一次自我革命,始终锁定精品化、优质化内容创新,是最重要的创新。
二是坚持一体化发展方向、移动优先策略、推进媒体智能化、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依法加强新兴媒体管理。
要坚持移动优先策略,建设好自己的移动传播平台,管好用好商业化、社会化的互联网平台,让主流媒体借助移动传播,牢牢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还要统筹处理好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中央媒体和地方媒体、主流媒体和商业平台、大众化媒体和专业性媒体、县级媒体融合与本地内容平台化的建设关系,不能搞“一刀切”“一个样”。要形成资源集约、结构合理、差异发展、协同高效的全媒体传播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媒体融合发展是一篇大文章。面对全球一张网,需要全国一盘棋。”媒体融合既是一种状态,也是一个过程;既是一种属性,也是一个系统。要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全媒体传播体系。
特别是围绕“全程、全息、全员、全效”的全媒体发展趋势,要加快从相加阶段迈向相融阶段,通过流程优化、平台再造,实现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有效整合,实现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管理手段共融互通,催化融合质变,放大一体效能,打造一批具有强大影响力、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进一步扩大主流媒体阵营,扩大主流媒体统一战线,打造“内引外联”提升国内外传播效能的全媒体集群。
三是加大全媒体人才培养力度,深化新闻单位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对新闻舆论工作者在政治上充分信任、工作上大胆使用、生活上真诚关心、待遇上及时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坚持正确工作取向,以人民为中心,心系人民、讴歌人民,发扬职业精神,恪守职业道德,勤奋工作、甘于奉献,做作风优良的新闻工作者。
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真正实现事业留人、机制留人、情感留人、待遇留人,是对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做好保障的一个大问题。
全媒体人才培养要纳入立德树人的人才教育培训体系中,进一步加大部校共建、理论实践结合、产学研跨界融合力度。
教育部今年将之前高校设置的时尚传播、国际新闻与传播、会展3个专业纳入最新的本科专业目录,强化了全媒体“新闻”的新闻传播教育内涵和外延。
比如中青报认真学习这次深改会精神,对全媒体薪酬管理和绩效规定进行了较大修订,将全面人事管理和绩效考核制度深层改革,作为深化体制机制一个突破口。进一步开拓人力资源成长通道,站在五年全媒体人才规划下,拟重点聚焦培养扶持优秀融媒经理人、优秀融媒制片人、优秀融媒专家型人才、优秀融媒创意创新人才、优秀融媒技术人才等。
四是进一步创新党管媒体的方式方法,积极稳妥推进新型主流媒体产业板块现代企业改制,根据不同实际大胆进行媒体自身管理改革创新。
构建融合发展新生态,既为新闻宣传业务提供政府财政兜底,强化保障;同时将经营类业务进行现代企业改制,推进媒体资源整合运营,强化新型主流媒体的造血机制,在确保控股权、党管干部和内容安全审核的条件下,在媒体产业投资融资、用人、分配等各方面实行市场机制,下放自主权,在授权经营、成本核算、购买服务、目标激励、绩效约束等方面,探索同类型或互补型主流媒体的兼并重组和集约化经营。以市场的力量激发主流媒体的活力、动力和潜力。
不以所有制、不以媒体形态,而应以主流媒体实际功能作用来界定主流媒体;不仅仅从党管媒体高度重点扶持好已初具规模的全国性主流媒体,提高“输血”有针对性,也从事业发展广度,积极支持媒体深化机制体制改革,提高“造血”可持续性。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媒体治理创新,同步推进媒体发展和媒体管理,做到两兼顾两加强,探索媒体立法,推进媒体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治理是一门科学,管得太死,一潭死水不行;管得太松,波涛汹涌也不行。”
2014年,中青报走上全媒体融合转型探索之路,几年来遭遇了很多挫折失败,还有不少问题和不足,也取得一些进步和经验,是媒体融合纵深发展的一个缩影。
2017年3月,有中青报特色的“融媒小厨”开张,创制了一系列融媒精品,受到上级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也受到全国广大青年用户的欢迎和喜爱。
2018年9月底,在全国媒体深度融合现场推进会上,作为四家中央新闻单位代表之一,中青报在大会上汇报交流:《转战主阵地,打好精品战,改革再出发——中青报“融媒小厨”大情怀》。
2019年6月,在全国总编辑(台长)培训班上,就媒体深度融合经验,中青报又进行了分享交流:《催化融合质变 放大一体效能——中国青年报“融媒小厨”转战新媒体下半场实践探索》。
目前,“融媒小厨”正在全面“升级”为“融媒云厨”的关键时刻。从创制主流融媒精品、创造转型模式到创新发展道路,全媒体价值链从内容驱动、重构再造到延展拓宽。
2020年上半年,具有中青报特色的“融媒小厨”投入使用满3年,正在升级改造为“融媒云厨”,在抗疫发展、抗洪抢险、脱贫攻坚奔小康中转危创机,正站在百年目标门槛进行新一场媒体融合自我革命。
正如以上论述的,相比于“融媒小厨”,中青报特色的“融媒云厨”,不变的是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按照上级相关部门的要求,在团中央书记处具体领导下,聚焦团中央机关报的主责主业,落实好中央主流媒体的意识形态责任制,为党育人“报”春晖,始终按中青报评论员文章《检验媒体真假融合的四把标尺》《践行四力创“精品”,融合改革务实效》,始终保持中青报“融媒小厨”大情怀,持续推进以两把锤子“自我革命”。
而“不日新者必日退”,以这次学习深改会精神为契机,我们立足重塑媒体融合新定位,提高创新管理的高标准、高质量、高效能,继续把内容创新当做最重要创新,并在超越传统新闻“内容”的创新发展中,不断解决问题和矛盾。
以客户端升级为契机,加速中青报与中青网的“一体化”融合,拓展“互联网+服务+全媒体传播”功能,全媒体运营管理部门同步设计参与,初步实现移动优先的“云”分享、“云”办公、“云”交互、“云”活动、“云”公益,逐步向“云”社区、“云”交易、“云”孵化、“云”成果迈进;以全面人事管理和绩效考核制度修订改革,作为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一个突破口。
中青报特色的“融媒云厨”将在三个方面转危创机、守正创新:上达天听站高端,中暖人心创精品,下接地气年轻态。
虽然困难重重、矛盾多多、如履薄冰、战战兢兢,但我们还是以中青报特色“融媒云厨”为新起点,自我革命,永久奋斗!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熬得住一时,创得了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