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豪华活人墓深度调查为何能“刷屏”?

2020-09-09 08:45刘江郑良
中国记者 2020年8期

□刘江 郑良

刘江 新华社“新华视点”工作室主持人

2019年3月一个普通的星期五——对于通讯社来说发稿不佳的时间,郑良与姜克红合作采写的豪华活人墓报道“火”了。朋友圈、各大新闻客户端到处都能看到这篇稿子,央视、新京报纷纷跟进,成了实打实的刷屏之作。

在编辑部,我们兴奋地总结了很多这篇报道引爆舆论场的原因:标题、视频、细节……等等。忽听郑良感慨地说了句“关注4年这次影响最大”,我突然意识到,我们忽略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这篇报道实际上是一名记者默默无闻多年坚守专业的成果。

自2016年起,郑良涉足福建豪华墓问题的调查,发了十几篇稿子,仅“新华视点”就发了4条。这些报道有的如石沉水,了无声息;有的一时激起当地反应,不久旧态复萌;而采访付出之大和过程之难,更不足为外人道。每次采访几乎都要历经10天左右。墓地多建于风水宝地,大山之巅、密林深处,道路崎岖,甚至根本没有路,很多地方都要停车步行探访。其间还要防范墓地主人和当地政府部门的干预。

郑良习惯于连续多年关注同一题材。除了墓地,关于电信诈骗他连续多年写了数十篇报道,以至于当地政府部门和一些机构把他视为专家,邀请他参加各种沙龙讨论和政策制定。

他的身上有种少见的静气和坦然,本来我以为是低调的个性所致,后来发现,这实际上与他的职业信念有关:流量也好、点击率也罢,都是一时之遇,新闻报道最终的追求,是推动社会进步。所以,比起一夜爆红,政府部门的反应以及事件本身的解决程度,才是他最在意的事。他对一位点赞的读者说:德不孤,必有邻。在不断完善的制度建设以及地方政府部门雷厉风行按照报道进行的整改中,他得到了最大的安慰、鼓励和自信。

很多人说,新媒体时代记者是最焦虑的群体:一方面,在海量的信息中脱颖而出已属不易;另一方面,即便创造了轰动一时的佳作,也迅疾会被其他热点新闻所覆盖。这一切看起来多么残酷,令人沮丧——新闻似乎比从前更加易碎。

我想,如果了解郑良的工作过程以及他的价值观,这种焦虑或许会有所缓解。因为,责任感会推动一名记者超越功利沉浮更投入地开展持续、有质量的新闻调查。而回过头,不经意间也许发现,你已经成了引领者。

2019年3月29日,“新华视点”栏目播发了《福州沿海:密林深处、水库旁边,大片豪华活人墓悄悄建造……》,这是一篇典型的具有积极建设性的调查性报道。稿件在各大新闻客户端和朋友圈刷屏,央视、央广、新京报等多家媒体纷纷跟进,连续几天都成为舆论热点。当日,福建省委负责人组织相关部门研究整改措施,出台时间表,填埋违规建设活人墓,恢复山林植被,福建省委专门召开会议部署在全省开展整治。

扫码阅读原文

《福州沿海:密林深处、水库旁边,大片豪华活人墓悄悄建造……》

新华社“新华视点”栏目 2019年3月29日

郑良 新华社福建分社编委政文采访室主任

2006年进入新华社以来,独立采写或牵头采写“新华视点”稿件48 篇,2/3以上稿件是单独署名。其中,2015年以来,独立完成“新华视点”稿件35篇,均是扎根基层、立足本地调研完成的调查性报道,是国内分社记者中独立完成“新华视点”稿件最多的记者之一。

多篇调查性报道获得高层关注,推动了问题解决。如揭露医疗购销领域腐败利益链条、推动医改进程的稿件《成本仅占药价20%,回扣药玷污“白衣天使”?》;推动央行整治第三方支付平台乱象的稿件《一些第三方支付平台成电信诈骗“洗白”赃款通道,如何打击防范》;对于福建一落马市委书记涉公款存储牟利折射利益输送黑洞的调查报道,财政部、银监会先后发文规范公款存储,党员干部不得利用公款存储牟利写入2018年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十余年持续追踪电信网络诈骗暴露出的通信、金融安全隐患,推动相关部委出台多项政策。

触目惊心的现场是如何发现的?

郑良:通稿是周五下午2点半发的,3 点多,我突然发现朋友圈里很多人在自发转这条稿子。我的朋友圈里大量联系人来自各行各业,我一直觉得朋友圈转发量是判断新闻热度很重要的一个指标。他们在几乎同一时段纷纷自觉转发,说明这条新闻已经引发公众共鸣。

我赶紧去看腾讯、今日头条、新华社客户端等新闻平台,发现浏览量蹭蹭上升,跟帖特别多,一看就不是那种水军式的,很多网民不吐不快,互动特别热烈。在腾讯新闻里,评论一个小时之内已经达到好几万了。于是,腾讯马上作为首页精选进行推送。之后,澎湃新闻等媒体纷纷跟进,形成了刷屏之势。

郑良:一般来说,对于舆论监督报道,当地通常会“让子弹飞一会儿”,或者马上出来辩解。但是,这次很不一样。我们后来了解到,稿子下午2点多刚刚发出来,一个多小时以后,福州市委市政府就开会部署整改。福州市态度很明确:这个事情必须以最严厉的措施进行整治,并且要求时限,十天之内填平在建坟墓、恢复植被,其他县区马上要展开全面排查,一个月之内对类似问题同样处理。

□2019年3月31日,新华社福建分社记者姜克红在福州市长乐区江田镇南阳山上采访拍摄活人墓拆除和违建坟墓整治行动。

这次舆论监督效果确实非常好。不像有些调查性报道,地方可能还抬出一番说辞,或者观察一下舆情,等群情激奋的时候再出来表态。这次,干脆利落,没有任何辩解,直接就安排整改了。

郑良:对于福建沿海豪华墓问题,分社此前连续多年进行了报道,我连续好几年都于清明节在“新华视点”播发福建豪华墓的事情。2019年初,福建分社领导专门点了这个题目,所以,这个报道准确地说是多年连续的系列报道。

郑良:主要是调查更加深入、呈现更多元。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次我们两个记者之间的合作。我是文字记者,此前的报道都是我采写的,这次进入深山实地探访的是摄影记者姜克红。我感觉,我们两个人的视角有很大不同。他善于捕捉精彩场面,我比较擅长分析判断,双方优势互补。

郑良:我连续几年去这些深山老林采访,对于豪华墓风气兴盛、规模大的几个地方很了解,事先告诉姜克红重点去什么地方,并且交代了这个报道的背景、采访需注意的要点。他运用技术和对场景的敏感把握,做出了最具冲击力的视频和图片。

郑良:对!后来其他媒体跟进的时候,都没拍到那些现场,他们纷纷打电话追问:你们新华社这个现场画面太厉害了!为什么我们找不到?包括央视、新京报都给记者打电话。后来他们也播发了报道。

这几年,因为我们曝光过,所以当地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比如,我们采访过一个占地两三千平方米的豪华大墓。墓地的建设者是一个老板,他花了几百万元把山买下来,帮村里修了一条路,于是村里就对他的行为放任不管。我们去了之后,当地做样子,让他把墓地稍微填了一下,后面他自己又挖出来。这次我们发现,这个老板把进山的路封起来,砌了铁门,还挂上“私家陵园禁止进入”的牌子。

姜克红放无人机飞到山上,发现那个墓地仍然在建。我们初步判断,建豪华活人墓的情况还很兴盛。当地虽然两年都有所整改,但风气还是没刹住。然后,姜克红就用手机下载的卫星地图软件,搜索到周围的山林、水库都建设了大量豪华墓地。

郑良:手机上就可使用的高清卫星地图,通常是国土资源、民政部门用来勘查有没有违建和灾情的。但是,普通人可以查询目的地的具体地理环境。姜克红用卫星地图搜索周边,发现山林、水库边的植被破坏严重,有大量黄土翻出,墓地分布密密麻麻。

他按照卫星地图定位,再通过无人机基本了解墓地的位置,开车绕着山往深处走,走不通了就停车步行探访,所以拍摄了大量正在兴建的墓地,锁定了鲜活、铁的证据。

郑良:多数情况还是算安全的。比较担心的是被建墓的主人发现。不过,现场多数是工人,也不太注意我们,记者总体还是在不太近的距离拍摄。但重点是不能让当地政府部门知道。这几年我们采访都是这样,到任何一个地方,无论多晚还是回到市里。对于村民,我们通常都是扮成路人与之闲聊。他们中的很多人对这样的情况也很不满。他们告诉我们,越往山里走,生态、风水越好。另外,当地这两年也在抓这个事情,道路两边的地方比较明显,风险大。

郑良:首先是记者要有进入现场的欲望和决心;第二,熟练掌握现代技术进行辅助。事实上,所有曝光的地方记者都亲自去核实过。其中有个不容忽视的重点,姜克红说,他当时航拍时掌握一个原则:曝光的地方都必须是新近翻土正在动工的。这个从土壤的颜色大致能进行判断。否则,当地可能会辩解说是殡葬改革之前的事情。如果是在建,就属于顶风作案,报道出来当地就完全没话可说了。

除了吸引眼球的标题,什么是引导舆论背后的力量?

郑良:当然,首先是要非常清楚认识到现场的宝贵价值,然后就是根据目击情况进行独立判断。

这一次的报道,我觉得是编辑部深度介入,记者与编辑前后方密切配合的成果。最初,我们跟编辑叙述的故事脉络如下:大量场景——这一问题屡禁不止缘于地方政府部门监管不力——提出进一步加强整治。但是,编辑提出,到深山、水库建墓需要投入相当的人力、物力,这样的群体到底是些什么人?是民俗惯性还是权贵的特殊力量?如果有大量的普通百姓也在建墓,更要追问他们的根本动机是什么?编辑部强调,不要臆测、推演,要采访、求证。

事实证明,这样的思路使我们的报道内容发生了重要转折。随着记者的补充采访,更深层的问题被揭示出来。造墓者不仅有外地人也有本地人,动机不仅是传统观念,也有村民卖地牟利。当然,还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因为公墓建设不足、价格过高。这样,调查的落点自然不再是剑指政府监管不力,而转为建议更大规模的公墓供给。

郑良:是啊。特别是通过对各方采访,暴露了农村公墓建设不足的问题。事实上,当一些社会问题出现的时候,仅仅用传统陋习等思想意识概括当事人行为,往往失之于武断和表面化。我们后来感到欣慰的是,当地政府部门进行治理的时候,高度认同我们的建议,思路几乎全部与我们的报道一致,特别强调加强农村公墓的建设问题。

这属于比较尖锐的一个监督报道,但因为我们报道客观、中肯,地方的反馈很正面。他们知道新华社连续关注了这个问题好几年,于是不再躲闪,而是很坦率地交流执法中的困惑、公墓建设滞后等问题,我们都进行了充分反映。后来,各级政府都表示,我们提出的问题很重要,网民跟帖也高度赞同我们提出的事实和观点。

我想要特别提出的是,新华社福建分社领导特别支持、呵护记者做调查性报道的积极性。虽然是周五,但是编辑部马上安排抓紧发稿,赢得了时机。另外,国内部在签发报道的时候,充分尊重记者的个性化表达,保留了标题、文章细节的原汁原味,这些都是报道最终引爆舆论场的重要原因。

新技术环境下媒体人如何减少焦虑?

郑良:首先,进入现场是记者最基本的职业要求。采访过程中,现场的冲击力会调动记者的情感、良知。不要小看这种触动,这是很多记者能够最终克服困难完成任务的重要动力。凡是目击过豪华墓现场的人,看到青山绿水被破坏、被滥挖,都会非常愤怒。那些时刻,会激励你如实记录、努力披露。

我举个例子。很多年前,我到莆田暗访假鞋,有个细节让我特别生气。在一条街上,很多人公然兜售假鞋,旁边就是一个派出所警务室,警察透过玻璃门能看得一清二楚,但他们完全无动于衷。而这个警务室,正是所谓为打击假冒伪劣专门设置的。这个场景深深印在我脑海,我下决心一定要把这个事情报道出去。

郑良:新华社福建分社是2005年开始做这个报道的,我是从2016年开始做的。福建分社关于豪华墓的报道,仅仅“新华视点”报道就发了4 篇,加上参考报道、公开报道大概十几篇。

每次需要一个多星期,福州、泉州地区大概要去七八个点。大部分时候是跟一名摄影记者和一名司机,奔波六七百公里。山里的路大部分不好走,车大概开到一半就停在路边,我们步行进山,自己带着矿泉水和面包。

有一次我们在山上,突然狂风大作,下起暴雨,我和摄影记者两个人撑着一把伞,躲在一个墓碑后面瑟瑟发抖,那个经历挺难忘的。

郑良:这种问题导向的稿子当然是不能事先打招呼啊,否则什么都采不到。都是我们先下去把情况摸得差不多了,然后再找官方了解他们的态度、看法。前些年我们触碰这个话题的时候,地方反应很激烈,千方百计想把稿子灭了,随着持续不断的关注,报道都是秉持客观、理性,地方政府的态度也在发生变化,双方的交流更加坦诚,且达成共识:新华社的报道不是在找谁的麻烦,而是为了推动社会更好发展。

福建省福清市城头镇一处被新建坟墓侵蚀的山体。(2019年3月26日摄) 姜克红/摄

长乐区一级饮用水源保护区内的三溪水库周边山体被密密麻麻的违建坟墓侵占(2019年3月27日摄) 姜克红/摄

郑良:我每次看网帖都很紧张,舆情就是网民第一时间的情绪反应,这是检验稿子是否尺度把握得好的重要依据。有的时候,我们的正面报道因为网民不同的视角,舆情也发生逆转。但这次我越看越心安,因为大家高度赞成我们的观点,说明我们的落点是站得住的。

郑良:我觉得新闻报道的意义不能简单以市场价值来衡量,记者也不应该仅仅关注报道的点击量、流量。我们主流媒体是国家治国理政的组成部分,深度调查报道往往是触碰了社会痛点和公众关切,虽然也许今天刷屏,明天人们的关注点就转移了,但是只要持续不断地关注、报道,最终一定会起到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

比如,我关注电信诈骗这个题材有十年时间,其间所发的稿子,有时成为报纸、网站主推的热点新闻,有的发出来了无声息。电信、银行等单位出于部门利益,一直敷衍了事,很多年里,电信诈骗屡禁不绝。但是,每到一个节点,我都会持续不断地发稿,这些稿件提醒健忘的公众、决策部门,还有一个社会毒瘤没有被割除。实际上,我们结合新闻热点持续不断地关注,最终推动了关于防范、打击电信诈骗的多项制度出台。

我觉得,记者要重视读者感受,要努力吸引公众注意力,但是,内心的追求并不是把公众的关注作为唯一的目标。如果只是被浏览量、关注度所牵引,就会焦虑、彷徨,会愿意迎合肤浅、热闹的东西,而忽视真正的严肃新闻的终极价值——是否促进了问题的解决、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郑良:我想举例说明。豪华墓报道发出后,晚上,我突然接到中央党校一位教授的短信。我们偶然在一个论坛上认识,留了电话,但很久没有联系。他在短信中说,你这个事情做得很好,我很佩服你,支持你!我看了很感动,给他回了一句话:德不孤,必有邻。我们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一定会得到共鸣,你对社会的贡献也一定被认识。

郑良:我觉得,当你带着强烈的好奇心与责任感真正关心一个社会问题,不会出现炒冷饭的情况,也不会感到疲劳和厌倦。因为,只要这个问题一天没有解决,你的任务就没有完成。记者是目睹者、记录者,也是引领者、推动者。我们不必夸大个体的能量,也不能忽视职业的力量。比如,做电信诈骗题材多年,我觉得稿子近年来也越来越难写了,因为从前乱象丛生的现象的确得到遏制,问题越来越少了。这是值得欣慰的烦恼。

郑良:对记者个体来说,我觉得信息虽然很多,但多数并非全面、到位的信息。在二手材料之外,只有深入调查,深入现场、接触核心事实,跟很多人面对面交流,才能发现与百度数据库不同的新鲜材料、新思想。这些鲜活的认知,会不断优化、升华你对某个领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让你成为真正的权威人士。所以,网络技术的介入,对于记者的要求不是降低了,而是升级了。

未来,仅仅会简单扒网络材料攒稿子的记者会没有出路,脱颖而出的是那些在专业领域深耕、有丰富人脉和独立见解的专家型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