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非
2020年高考历史试题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关键能力考查,加强教考衔接和彰显教育考试公平,强调了历史是在良性互动的合力中前行,发挥了高考的积极导向作用。历史都是在合力互动中稳步前行的。高三历史备考中多种因素也应该形成合力良性互动,如此,备考才能有效、高效。
一、命题特色
恩格斯说:“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相互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产生出合力,即历史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 [1]历史的发展是合力的产物,是你、我、他、们纷纷参与其中,共同推进历史前进的。因此从某种角度上讲,历史认知的某种观察,也是一门关系学。今年全国I卷41题就很好地反映了这一点。中德关系现代发展史,既有中国的意志,也有德国的意志,同时受制于20世纪50~70年代美苏冷战大格局下的环境,又造成了一些国际关系的发展变化。而90年代战略伙伴关系的建立,伴随着中德两国在各自地区的发展和影响力增强,其历史条件更多聚焦于两国本身的意志。而正是在这种发展和联系中,指引着高三历史备考从中得到有价值的启示。
二、试题分析
第1问的设计和答案的组织逻辑,都是与前些年高考题一样,具有相同的历史指引。什么是变化?就是“从……到……”这样的一个转变历程。而变化原因的回答方法,采用的是长时段的“截段法”,即把这个长时段分成前后几个小时段,然后分别答这个小时段的相关阶段特征即可。即可以粗略地划分为50年代、60年代、70年代这样的三个时段,然后分述这三个时段的涉及美苏的大关系和中德小关系。每一个阶段的原因,因为国际关系的緣故,不再是单一的,而是既有大环境的影响,也有小环境的改变。这就更能够较好地体现了恩格斯历史的创造是合力的产物这一唯物史观的观点。
第2问设计,分析90年代中德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历史条件,自然是分列出90年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关联外交,然后是90年代德国的政治、经济,关联外交,有趣的是第3点答案,我们经常称之为“们”的大环境,不是单纯的表述为“多极化趋势的加强”,而是融合了两国的主观能动性,答案表述为“两国都积极推动世界多极化”,两国成了主语。第3问的历史启示是6分,需要表达更丰富的内容,包括近年来高考题新中国必答的“独立自主”,道路自信的“经济实力”,当然外交本身直接涉及的“求同存异”“多边外交”更是重要的参考。如何在高三历史备考中学会良性的互动,使备考的合力更好地向前,是我们需要努力的方向。
三、备考对接
高三历史备考如何实现良性互动,形成不断向前的合力?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智力增分,以思为端口;非智力增分,以情为端口;技术增分,以行为端口。“思、情、行”三者合一良性互动形成前进的合力,可高效备考,决胜高考。
(一)智力增分,以思为端口
智力是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和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智力增分主要以思为增分点,思是历史学科思维,“思维”一词在英语中为thinking,在汉语中,“思维”与“思考”、“思索”是同义词或近义词,《词源》中说:“思维就是思索、思考的意思。”历史学科思维是历史科的思考方式。以历史学科思维为端口的备考路径,要以教学目标特别是教学核心目标为依据,以思维、情感为抓手,体现课程目标、涵养学科核心素养,完成教育目标和中国学生核心素养,最终达到教育目的。高考备考必须紧扣教学核心目标,以学科思维为端口,实现增分。学科思维为端口要以思维学习为入口,以思维体验和情感体验为过程,以学科素养为目标。智力增分需要学生的学科思维,学科思维可以通过知识情景解决试题情景的“真”题来获得“真”知。以学生体验的深度为追求的课堂备考由知识建构(有知识)、知识运用(用知识)、思维路径(会分析),方法建构(有方法)四个方面构成。学生运用知识从知识情境的纵线、核心、横线三个维度通过真题(试卷)解题情境体验选择题、非选择题的解题方法、规律。高三备考所选试题要典型,题目内容要能起到兼顾调动历史知识与逻辑分析结合,知识勾联与练习题对照、互相强化、达到举一反三学习效果,解题要进行规律体验、学一木而见森林,注意思维在线。
高考41题考查的能力要求是“勾(勾画)、联(结合)、串(串联)、写(书写)”。勾,勾画,描画,画出关键词和关键语句。联,互相结合,联系所学知识和课本内容。串,把相关答案连贯在一起,串成完整的语句。写,用笔将答案规范书写,简洁叙述。”如第一问:摘编自刘德斌主编 《国际关系史》等:“20世纪50年代,中国与民主德国的关系良好,贸易和文化交往十分频繁。与此同时,中国与联邦德国之间处于对立状态。1955年,联邦德国与苏联建交后,中国逐步推动与联邦德国的民间往来。60年代,随着中苏关系日益紧张,中国与民主德国关系降到了冰点。70年代初,联邦德国调整“新东方政策”,决定改善与中国的关系。1972年10月,两国外长在北京签署建立外交关系的公报,决定互派大使。此后,两国的交流活动迅速升温。”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50~70年代中国与民主德国、联邦德国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先阅读问题,带着问题读材料,勾画出问题相关的关键词,联系课本相关知识(本小问考查了“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美苏冷战、改革开放”知识点),把材料和课本相关知识串联起来,规范、简洁写出答案。“勾”画出“20世纪50年代,中国与民主德国的关系良好,中国与联邦德国之间处于对立状态。1955年,联邦德国与苏联建交后,中国逐步推动与联邦德国的民间往来。60年代,随着中苏关系日益紧张,中国与民主德国关系降到了冰点。70年代初,联邦德国调整“新东方政策”,决定改善与中国的关系。1972年10月,两国外长在北京签署建立外交关系的公报,决定互派大使。此后,两国的交流活动迅速升温。”结合题目要求“概述20世纪50~70年代中国与民主德国、联邦德国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分析作答要求,联系课本结合所学知识,将知识串联起来,规范书写,形成答案。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一“20世纪50年代,中国与民主德国的关系良好……60年代,随着中苏关系日益紧张,中国与民主德国关系降到了冰点”得出中国与民主德国的变化:从交往密切到降温、冷淡;根据材料一“中国与联邦德国之间处于对立状态……1972年10月,两国外长在北京签署建立外交关系的公报,决定互派大使。此后,两国的交流活动迅速升温”得出中国与联邦德国的关系变化:从对立到实现关系正常化。第二小问原因,从材料“20世纪50年代”及所学知识,从当时国际格局的角度分析得出原因①50年代,在冷战格局下,中国和民主德国同属社会主义阵营,联邦德国依附于美国;根据材料一“60年代,随着中苏关系日益紧张”得出原因②中苏关系关系恶化,民主德国紧跟苏联;根据材料“70年代初,联邦德国调整“新东方政策”,决定改善与中国的关系”及所学知识,从1972年中美建交的影响分析得出原因③中美建交,德国调整对中国的政策。与高考学科命题匹配的备考必须要做到实,实在和扎实,要目标明、方向准、方法实,步骤精。备考题目选择与训练时要以主干知识运用为试题情景切入点,知识勾联与仿真体验相对照、达到举一反三的学习效果,解题要以规律体验为最终目的,让学生呈现思维过程。
(二)非智力增分,以情为端口
情就是情感,非智力增分以情为端口的备考路径,要以情感为基础,以素养为目标。打开非智力的三把钥匙,感觉、充实、愉悦。以情感为端口感觉真题,大量做真题研真题助行深度思考,从而引思命题意义的理解;充实学习,制定一天的学习安排助行深度陪伴,引思生命意义的理解;愉悦生活,制定一天的生活安排助行深度陪伴,引思生活意义的理解。“与其大量做题,不如抽出时间认真研究往年的试题。社会上流传的复习题往往粗制滥造,不得要领,不分良莠地抓着就做,最容易产生误导。往年的试题是精雕细磨的产物,它反映了对考试内容的深思熟虑、对设问和答案的准确拿捏、对学生水平的客观判断。研究这些试题,就如同和试题的制作者对话。”[2]研究、反复练习高考真题,就如同和命题者对话,对高三复习、备考至关重要。
除此之外,要用足用好課本资源,如历史纵横、学思之窗、学习延伸、插图、地图、注释等,要鼓励学生仔细研读,展开多角度思考甚至质疑,来提升思维品质。高考试题来源于课本,解题思维方式以课本为本。2015年和2016年高考全国I卷40题(现在的41题)就和课本上《学习延伸》考查方向相似度高。2015年第40题与必修三课后“探究学习总结”: P15《学习延伸》:评价宋明理学, P19《学习延伸》:顾炎武与梁启超同样的感受。2016年第40题与必修二课后“探究学习总结”:第7页《学习延伸》:明清开发“边际土地”的利弊得失。精研高考真题,用好课本资源,发挥情感优势,增加平时训练中高考真题规律探索与逐步掌握的情感体验,实现情感增分。
(三)技术增分,以行为端口
技术,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技巧。行,辞海解释为:“走、走路,移动,往,行为。”行就是行为,答题规范。技术增分主要指科学的答题规范。常规备考应考素养和解题能力的训练中,学生往往具备了思维而缺失了行为和情感。所以在备考中我们要加强技术备考,要启思、研究答题规范,助行、体验答题规范,引情、获得积极情绪。在以“启思、助行、引情”为指导的技术备考下,规范答题有以下要求:答题速度一定要快,又快又好;主观题文字表述要具体,不能过于笼统抽象,也不要出现文学创作式的描述,要史论结合、言简意赅,不要让繁冗掩盖关键词;答案要保证三化,要点化、段落化、序号化;字迹清楚、卷面整洁,字体大小适中,排版合理美观;在规定的答题区域答题。
高三备考要做到知识、思维同步。课堂突破要落实基础知识,重视史实、历史概念、重要人物等;强化主干知识、知识体系链条上的支撑性知识、阶段特征、历史进程、纵向联系与横向比较不可缺少的知识;关注社会热点,体现国家意志的重点问题;重视优秀传统文化如文物保护、戏曲书法、党史国史、古籍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志、乡规民约、家谱家训、科学技术等;重视革命文化,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重视中外民主与法治进程,当今重大治国理政思想与措施等。对细枝末节和无关紧要的知识点大胆放弃,不要纠缠。淡化宗教与民族纷争和负能量的相关内容。
高三历史备考如同人的成长,我们要以思维为笔、情感为墨、正确规范行笔,三者良性互动形成强大合力,久久为功,书写学生美丽辉煌的明天。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697页。
[2]刘芃:《刘芃考试文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第47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