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君
厦门市仙岳医院口腔科 (福建厦门 361000)
在日常生活中,因多种原因导致的后牙牙体缺损十分常见。针对此类患者,常采用嵌体修复治疗,在具体的修复过程中,可结合实际病情选用不同类型的嵌体。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对接受修复治疗的后牙牙体缺损患者实施全瓷嵌体修复,且临床修复效果与患者满意度均较高[1]。本研究旨在探讨全瓷嵌体修复后牙牙体缺损的临床效果。
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我院收治的80例后牙牙体缺损患者,患者均接受修复治疗,并自愿选取不同的修复方案,将接受复合树脂嵌体修复治疗的4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27例,女13例;年龄21~66岁,平均(46.49±5.11)岁。接受全瓷嵌体修复治疗的40例患者作为试验组,其中男27例,女13例;年龄20~65岁,平均(45.28±4.52)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获得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审核批准。
试验组采用全瓷嵌体修复治疗:在修复治疗前,完善各项基础检查,并行X线片检查,观察牙根尖状态,在确认牙根尖状态正常后实施修复治疗;在修复治疗过程中,做好洞形预备,保持理想的点线角位置,全瓷嵌体的表面与外展腔壁间应保持适当的角度,通常控制在60°左右,用硅橡胶进行取模操作,灌注适量的石膏后,及时送往制模实验室制作,在模型制作完成后,由医师指导患者进行佩戴,检查佩戴效果,询问患者的感受,并予以针对性调整和黏结。
对照组采用复合树脂嵌体修复治疗:修复治疗前的准备工作与试验组一致;在修复治疗过程中,针对不同患者的牙体损坏情况进行洞形预备,将侧壁深度与厚度均控制在1 mm以内,用复合树脂制作嵌体,并置于干燥箱中进行干燥处理,干燥箱温度设置为140 ℃左右,干燥完毕后,由医师指导患者进行佩戴,询问患者的感受,并予以针对性调整和黏结。
(1)治疗后8周,通过对患者牙体边缘情况及临床症状等进行综合分析,以评估两组的临床修复效果[2],如果患者存在1个月以上的牙周敏感症状,且出现牙体周围食物嵌顿问题,则视为修复失败;如果患者存在牙周敏感症状,但时间在1个月以内,且牙体颜色尚可,无牙体周围食物嵌顿问题,则视为修复缺陷;如果患者无牙周敏感症状,牙体颜色良好,无牙体周围食物嵌顿问题,则视为修复成功;修复成功率=(修复成功例数+修复缺陷例数)/总例数×100%。(2)对患者进行为期6个月的追踪、随访,采用医院专家自制的满意度调查问卷评估患者对临床修复的满意情况,内容包括美观程度、食物阻塞、咀嚼能力,每项指标的评分范围为0~100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在该指标方面的满意度越高。
治疗后8周,试验组修复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修复效果比较[例(%)]
随访6个月,试验组美观程度、食物阻塞、咀嚼能力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修复满意度比较(分,
后牙牙体缺损会影响患者的外观及咀嚼能力,故及时实施嵌体修复十分必要。在进行嵌体修复时,复合树脂嵌体与全瓷嵌体是当前较为热门的嵌体类型,在临床应用较多[3]。
复合树脂嵌体具有较高的硬度及良好的抗压能力和耐磨能力,在外观、色泽上,与人体的正常牙体较为接近,利用其对后牙牙体缺损患者实施修复治疗,可以获得一定的临床效果。但在光照聚合条件下,复合树脂嵌体会出现向光性收缩的问题,导致修复体体积以及黏结剂厚度增加,进而对患者牙齿周围的组织产生一定的影响,导致牙周敏感,进而影响预后效果[4]。
全瓷嵌体是一种新型的嵌体类型,具备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且不会受到光照条件及热量等因素的影响,利用其对后牙牙体缺损患者进行修复治疗时,修复体可以很好地嵌入牙体内部,对缺损牙体形态予以恢复,并实现牙体功能的逐步恢复[5],加之高热和光照不会影响全瓷嵌体的性能,不会引发局部收缩、变形等问题,且黏结剂较薄,有助于提高远期治疗效果;此外,全瓷嵌体与人体牙龈颜色更为接近,可获得理想的美观效果,有利于提高患者的临床修复满意度。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8周,试验组修复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试验组美观程度、食物阻塞、咀嚼能力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对接受修复治疗的后牙牙体缺损患者实施全瓷嵌体可获得理想的效果。
综上所述,对后牙牙体缺损患者实施全瓷嵌体修复的成功率及患者满意度均较高,与复合树脂嵌体修复治疗比较存在明显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