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望波
(湖南省临湘市白羊田镇农业综合服务站,湖南临湘 414300)
1.1 品种选择 考虑到种植区的气候条件有所不同,而且生产条件也有很大差异,所以应选择与本地条件相适应的品种,严格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进行搭配种植。在选择具体品种时,应注意以下原则:最大限度利用自然资源与生产条件,充分结合品种自身优良特性和环境条件,以发挥出两者的优势。
1.2 种子处理 包衣剂主要由杀虫剂、肥料、微量元素等通过加工制成,可在播种后发挥抗旱、抗病与抗虫作用,加快生根发芽的速度。
对于无包衣种子,应先做好精选,并将畸形籽、虫籽等剔除干净,只留成熟且饱满的种子。播种开始前,先对种子进行晾晒,通过对种子的晾晒,能使种皮的吸水力与透性得到大幅提升,并保证酶活性,加快呼吸作用及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转化,使出苗率相较于未晾晒增加13% ~28%[1]。
通过浸种能缩短种子的出苗时间,采用冷水进行浸种时应保持6 ~12 h。采用温水进行浸种时,水温应保持在55℃~57℃,连续浸泡4 ~5 h。采用温水进行浸种,可以杀灭附着于种子表面的病原体。另外,还可使用调节剂对种子实施预处理,使苗期的根系得以快速生长。使用包衣剂以种子数量的2% 进行添加和搅拌,能够防治地下病虫害,使出苗率不低于95%,避免在苗期产生虫害。
1.3 确定播期 以春播玉米为例,需要根据土壤的情况确定适宜的播期,包括温度、水分和降水情况。通常情况下,耕作层5 ~10 cm 的土壤温度需要保持在10℃~12℃,且最大持水量不能低于60%,这样能使作物的需水高峰期和集中降雨期保持适宜的温度,防止出现卡脖旱与后期涝害,最大限度利用农时与季节。
1.4 播种方法 播种方法包括条播与点播,采用点播方法时需要按照计划确定株行距实施穴播,大多在套种玉米中使用这一方法。而条播主要采用机械设备进行播种,具有相对较高的功效,主要在大面积种植过程中使用。
1.5 播量密度 玉米的播量通常为2 ~3 kg/667 m2,在地力相对较差与施肥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可适当减小密度,而采用早熟和竖叶型品种时,可适当增加密度。对于播种深度,应控制在3 ~5 cm,如果墒情较差,可增加播种深度[2]。
1.6 基肥种肥 基肥主要有3 种施肥方法,即条施、撒施与穴施,效果最好的是集中条施与穴施,在施肥过程中,应使肥料尽可能靠近作物的根系,以利于肥料的吸收和利用。种肥以硝态氮肥与铵态氮肥为主,易于作物根系吸收和利用,对玉米而言,采用磷酸二铵相对安全,而采用尿素和碳酸氢铵作为玉米的种肥时,应和种子之间保持至少10 cm 的距离。
2.1 玉米黑粉病 高温干旱或者氮肥施用较多时容易产生这种病害。防治方法:采取轮作的方式,在病害较重的区域采用抗病品种,加大栽培管理力度,减少氮肥的施用量,在抽雄之前和之后应保证水分供应充足,秋收后将病残体完全清除,适当深翻,避免产生初侵染源;在药剂防治方面,可在播种过程中使用粉锈宁乳油进行拌种,并采用杀菌剂对土壤进行处理。
2.2 玉米大斑病 当湿度较高、温度在18℃~22℃、雨天雾天较多或连续阴雨天气的情况下易发此病,如图1 所示。防治方法:如果病叶率超过20%,则可用代森锰锌进行喷洒,一般每7 ~10 d 喷洒1 次,连续喷洒2 ~3 次。
图1 玉米大斑病
2.3 玉米小斑病 当温度超过25℃与雨天相对较多时易发此病,其防治方法和玉米大斑病基本相同。
2.4 矮花叶病 当气温在20℃~25℃时,蚜虫迁飞及传毒活动最为活跃,此时若田间有很多毒源,则蚜虫的带毒率将达到很高水平,易发此病。而如果气温超过25℃,则对该病害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另外,长时间降雨也会对该病害的产生与传播造成抑制。防治方法:选择抗病的品种,及时清除杂草,避免产生病源,加强对蚜虫的防治,播种时使用包衣种子,并在苗期进行施药[3-7]。
2.5 玉米螟 玉米螟直接取食叶肉,也会蛀食还没有展开的新叶,导致花叶;在抽穗以后,玉米螟钻蛀茎杆,导致雄穗发育受到阻碍而大量减产。由于蛀孔的部位遇风后很容易折断,所以减产往往十分严重。另外,玉米螟的幼虫还会直接蛀食嫩粒,导致籽粒变质、缺损和霉烂。玉米螟常用的防治方法包括:消灭越冬虫源和采用辛硫磷颗粒剂防治等。
2.6 黏虫 黏虫喜温暖和高湿,在高温和低湿条件下对黏虫的生长发育有较大影响。在防治时应以药剂防治为主,辅以必要的生物防治。在冬小麦收割过程中,为避免幼虫向秋田迁移,需要在与麦田相邻的玉米田中采用敌百虫粉进行封锁;玉米田中3 龄以前的幼虫可使用杀灭菊酯乳油进行防治,其用量按照15 ~45 g/667 m2进行严格控制,也可使用灭扫利、氧化乐果、大功臣等进行防治。生物防治措施不会杀伤天敌,能够保证农作物安全,不仅用量较少,而且不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相较于药剂防治措施,采用合理的生物防治措施能在保证防治效果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减小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
2.7 草地贪夜蛾 玉米叶片被草地贪夜蛾取食后将出现半透明的窗孔与大小不一的孔洞。对玉米而言,1 ~3 龄的幼虫一般在夜间出没,大多隐藏在玉米叶片的背面进行取食,在取食后将产生半透明的薄膜窗孔,并在心叶等处留下很多粪便。除此之外,低龄幼虫还会吐丝,在风的作用下转移到周围植株,对这些植株的生长造成影响。对于4 ~6 龄的幼虫,其对玉米造成的影响往往更加严重,叶片被取食后将产生很多形状不规则的孔洞,也可将整个叶片都取食干净,情况严重时将导致玉米死亡,会对叶片及果穗后续正常发育造成影响。需要注意的是,高龄幼虫还会蛀食玉米的果穗与雄穗。
草地贪夜蛾的防治方法主要包含两个部分,即防治策略和技术措施。在防治过程中,应尽可能做到早发现和早防治,做到“治早、治小、治了”,通过理化诱杀对成虫种群数量进行有效控制,紧紧把握防治工作的关键时期,加大普查强度,做好区域联防及统防统治。而技术措施主要包含以下3 点。①农业防治。针对严重程度相对较轻和零星产生的田块,可通过人工捕杀来降低田间虫口密度。②化学防治。药剂参考联合国农组织防控草地贪夜蛾指导手册、全国农技中心《2019年草地贪夜蛾防控技术方案(试行)》及国外登记防控农药,对于低龄幼虫期(包括初孵),建议采用绿僵菌、苏云金杆菌制剂和乙基多杀菌素等生物农药进行防治;对于二龄以上幼虫,建议采用氯虫苯甲酰胺、氟氯氰菊酯、溴氰虫酰胺、3%以上的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等药剂进行防治。③注意事项。首先,该虫主要为害玉米的心叶和周围的嫩叶,所以当采用化学防治方法时,应主要采用点喷的方式,与玉米的心叶对准后进行精准施喷,以此有效控制虫源基数;其次,对于施药的时间,以每天的清晨或傍晚为宜;最后,必须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配药。
采取正确合理的栽培技术和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是保证玉米种植产量的关键所在,而且还要在现有经验的基础上对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技术进行不断改进,以进一步提高玉米的质量和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