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庐粮食产业的问题与对策

2020-09-08 05:11浙江省桐庐县农业农村局农业技术推广中心311500徐立军石一珺
新农村(浙江) 2020年9期
关键词:种粮耕地粮食

浙江省桐庐县农业农村局农业技术推广中心(311500)徐立军石一珺

桐庐县地处浙江西部,县域四周群山耸峙。全境中低山地和丘陵面积约86.3%,平原和水域约占13.7%,素有“八山半水分半田”之称。桐庐是浙西地区经济实力第一强县,有“中国民营快递之乡”“国际花园城市”“中国最美县”之誉。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作为一个曾经的传统农业县,农业产业逐步被弱化,特别是粮食生产呈现出一些新变化。“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粮食是社会稳定和谐的基础,是国家安全的物质保障,事关改革和发展、经济社会的稳定。

1.粮食生产现状

(1)粮食面积逐年减少、单产稳中有升桐庐县2009年粮食播种面积25.55万亩(1亩=667平方米,下同),亩产397千克,总 产10.13万吨,其中:水稻11.55万亩,亩产501千克,总产5.79万吨。水稻为桐庐的主要粮食作物,占粮食总产量的57%。2019年粮食种植面积18.74万亩,亩产420千克,其中:水稻7.53万亩,亩产580千克。粮食播面逐年下降,水稻单产增幅显著,每年以1.5%以上提高。

(2)规模化生产水平明显提升随着农村劳力外出打工,责任田逐渐向种田能手集中,演变成家庭承包户与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多种形式并存的格局。目前全县种粮50亩以上的规模经营户104户,主要集中在两江沿岸乡镇,规模经营3万亩,约占全县种粮面积的六分之一。其中:种粮大户62户、家庭农场14户、合作社20家、种粮农企8家。面积在200~1 000亩,规模增效的示范作用逐步体现。

(3)农业基础设施有效改善围绕农业生产制约因子,通过土地整治、耕地质量提升、高标准农田、农田水利、中低产田改造等项目建设,不断改善粮田基础条件,截至2019年,全县建成高标农田19.7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8.21万亩,为高产稳产奠定了基础。

(4)机械化水平逐步提高

2019年,全县有各类粮食农机具1 093台(套)。其中,集中育秧中心1个、烘干中心24个。2019年水稻机耕、机插、机防、机收水平达到82%。特别是重点培育和壮大了7家农机合作社,年服务能力突破5万亩,为粮食收仓减损增收及创建全程机械化示范区打下了基础。

(5)农技服务成效凸现

加大科技示范推广力度和基层服务体系投入,推进“科技入户”工程,利用粮油产业技术服务团队及职业农民培训等平台,把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创业致富经验、市场信息、惠农政策等及时送至农民手中。2019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训1 362人次,测土配方施肥、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秸秆还田等高产技术得到有效示范。甬优系列等优质稻米、小麦新品种得到有效推广,为粮食提质增效提供了技术保障。

2.问题与原因

(1)发展经济与稳定粮食生产的矛盾近十年粮食播种面积平均每年下降0.68万亩,主要原因有:一是粮食生产的整体效益偏低,农资、人工、机械等价格不断攀升,农民种田两季,不如外出务工一月,种粮积极性大打折扣;二是结构调整发展高效产业,水果、苗木、水产等产业发展迅速,不断“蚕食”粮食生产;三是城镇化进程快速发展,大量优质农田被占用。

(2)种粮成本上升与粮价下行的矛盾由于经济作物、苗木的扩展,导致土地流转费用攀升,粮地流转费用水涨船高。目前粮地流转成本一般600~800元/亩,高 的 超 过1 000元/亩。据调查,近几年种粮成本呈上涨趋势,2019年亩均成本750~850元,加上土地承包费,亩均成本1 350~1 650元/亩。粮食收购价近三年分别下降5、10、5元/担,根据今年收购价,亩产500千克刚刚保本。种粮大户虽通过规模化、机械化来降低成本实现利润,但由于规模有限,品牌效应难以发挥,优质高价无法彰显,导致整体收益甚微。特别是目前实际粮食收购价逐年下跌,加上不可控因素,多年的盈利可能会被一年的亏损扯平。

(3)基础设施落后与高产高效的矛盾目前各级惠农政策不断加力,特别是基础设施投入越来越大,对建成高产稳产粮田、实现粮食安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项目资金有限,大部分还未达到吨粮田标准。主要原因,一是近几年气候异常,灾害性天气频繁,基础设施损毁严重;二是经济作物扩展,破坏了原有的水利设施;三是种粮大户等经营主体没有农田改造的主动权;四是种粮效益低,农户不可能对农田大投入。

(4)小农经济与公共品牌建设的矛盾由于受土地流转价格高、融资难度大、效益不高、自然风险大等因素影响,粮食生产新型经营主体总量不多,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水平有待提升。尽管有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但粮食生产的生态优势、质量优势转化为价格优势还没有充分体现,表现为品牌不少,影响力不够,标准化生产还需提升。需进一步依托区域优势,大力推进区域公共品牌建设,实现粮食的可持续生产。

3.对策

(1)强化观念转变,以美丽经济促增收一是美丽田园建设与全域旅游相融合。按照“创新、三美、共享”的发展理念,遵循“保护生态、培植产业、因势利导、共建共享”的原则,以粮食生产合作社、家庭农场、农创客为主体,致力建设“创意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的田园综合体,实现稻香麦浪的美丽田园风光。

二是粮食生产功能区与新农村建设相融合。按照“农田美村庄才会美”理念,加大粮食生产功能区的建设与保护力度,使之成为旱涝保收的稳产区、解决季节性抛荒的带动区、先进科学技术的应用区、统一服务的先行区、高产高效种植模式的示范区、一二三产联动的融合区。

(2)强化耕地质量的保护和提升,以提质增效促增收

以“绿色生态”为导向,以“耕地质量提升”为目标,树立“质量并重”和“用养结合”理念,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耕地质量提升等项目。大力推广农药减量控害、化肥定额制,引导种粮户采用秸秆还田、种植绿肥、增施有机肥等土壤改良技术,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平衡土壤养分。推广商品有机肥和缓释肥的应用,改善耕地理化性状,增强耕地保水保肥能力。开展耕地质量级别评价与监测,控施化肥,加强病虫害监测,推广绿色防控关键技术,减施农药,减少不合理投入,提升耕地质量,实现绿色可持续生产。

(3)强化对新型主体的扶持,以规模经营促增收重点抓好家庭农场的培育和壮大,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适度规模经营,在粮食保险、信用借贷、土地流转、农机购买、资金奖励和技术服务等方面对新型主体给予帮助和扶持。要加大投入和补贴,完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降低新型主体的粮食生产风险,吸引更多的新型主体从事粮食生产,实现粮食规模生产和效益的提升。

(4)强化科技服务组织,以完善服务促增收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必须靠提升科技服务来实现,要由依靠资源和物质投入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上来。一是要加强县、乡镇(街道)农技推广队伍建设。完善产业技术服务团队,增强农技推广服务的连续性和整体性。加大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推广应用,提高粮食生产科技进步贡献率。大力推广绿色增产模式,努力提高单产和质量;二是加快对“粮二代”的培育,在政策上项目上要优先安排;三是发展壮大各类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在粮食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试点和水稻统防统治整建制试点基础上,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加大对社会化服务组织的扶持。

(5)强化财政支持力度,以提升合力促增收推进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发力,围绕粮食生产基础设施配套,综合土地整治、高标农田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耕地质量提升、水利配套等项目,实现土地平整、设施配套、耕地质量提升、生产保障同步推进,避免短板效应,导致支农资金效益不力。

(6)强化品质提升,以打造品牌促增收以创建国家级农产品质量示范县为抓手,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及有机农产品。2017年,“红亩墩”大米获得省首届十大好稻米金奖,2018—2019年,连续获得杭州市十大好味道金奖。下一步,要强化组织引导,重点培育桐川粮油合作社联合社,创建“红亩墩”大米公共品牌,通过品质提升、品牌打造,促进产品溢价。加大粮食的后续加工,延长产业链,支持新型主体发展农业电商,拓宽销售渠道,促进农户增收。

猜你喜欢
种粮耕地粮食
自然资源部:加强黑土耕地保护
我国将加快制定耕地保护法
珍惜粮食
珍惜粮食 从我做起
河南父子种粮打“擂”科技实力添“金”
稻茬麦翻旋浅覆栽培技术 种粮大户年增收50万元
新增200亿元列入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支出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山西发放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资金4.8亿元
股田制让种粮效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