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螺旋CT增强扫描影像对慢性肿块型胰腺炎的鉴别诊断价值

2020-09-07 06:59:56白仲英
宁夏医学杂志 2020年8期
关键词:低密度胰腺癌胰腺炎

白仲英,路 勇,金 媛

慢性肿块型胰腺炎是慢性胰腺炎的一种特殊类型,其与胰腺癌在临床症状、体征、影像学方面均有相似之处,为临床鉴别的难题,尤其是位于胰头部的肿块型慢性胰腺炎,临床常误诊为胰头癌[1],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也给患者带来了精神上的压力。目前,慢性肿块型胰腺炎的相关发生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自身免疫反应在该病的发生发展中均发挥着重要作用[2]。胰腺癌为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来发病率有上升趋势,起病隐匿,恶性程度高,手术之前获得可靠的诊断依据是学者们的重要课题[3]。本研究探讨了动态螺旋CT增强扫描对慢性肿块型胰腺炎及胰腺癌的鉴别诊断价值,旨在为2种疾病的临床诊断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研究为回顾性分析,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1月-2019年8月收治的21例慢性肿块型胰腺炎的患者设为胰腺炎组,30例胰腺癌的患者设为胰腺癌组。均经经手术病理、穿刺活检、影像学证实。胰腺炎组,男12例,女9例;年龄30~71岁,平均年龄(48.8±5.6)岁。临床表现为间歇性反复发作性上腹痛、不适。胰腺癌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30~70岁,平均年龄(49.5±6.6)岁。临床表现大多为上腹部胀闷,隐痛或伴黄疸进行性加重。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纳入标准,入院后接受CT扫描检查时间为首次发病1~6 d;CT扫描影像学资料齐全;入院前未采取其他治疗措施;符合知情同意原则。排除标准:CT扫描影像学资料不齐全。本研究方案及方法均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研究方法符合赫尔辛基宣言,纳入对象均为自愿加入本次研究,且符合知情同意原则,患者本人或家属书面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动态螺旋CT增强扫描:2组患者均采用多层螺旋 CT 扫描仪(美国 GE Optima 64排128层)进行扫描检查。患者空腹,检查前0.5 h 饮用500 mL温开水,工作电流180~220 mAs,工作电压120 kV,扫描层厚0.5 mm,扫描层间距1 mm,扫描时间5~6 s。造影剂碘海醇300 g/L,经肘前静脉注射80~90 mL,注射时长30 s。

1.4 观察指标:对比2组患者CT增强扫描影像学资料及特征,统计动态螺旋CT增强扫描对慢性肿块型胰腺炎及胰腺癌的鉴别诊断价值。绘制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

2 结果

2.1 2组患者CT增强扫描影像学资料比较:CT增强扫描得到慢性肿块型胰腺炎和胰腺癌的典型影像学资料。

2.2 2组患者CT影像学资料特征比较:胰腺癌组与胰腺炎组患者CT影像学资料特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胰腺癌组CT影像学以球形病灶、不均匀、平扫低密度、增强扫描低密度为主;胰腺炎组CT影像学以细长形病灶、均匀、平扫中高密度、增强扫描低中密度为主,见表1。

表1 2组患者CT影像学资料特征比较[n(%)]

2.3 2组患者CT扫描结果比较:胰腺癌组出现病灶密度降低、血管侵犯的比率均明显高于胰腺炎组,出现胰腺肿胀、被膜样边缘、肾脏受累的比率均明显低于胰腺炎组,2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CT扫描结果比较[n(%)]

2.4 动态螺旋CT增强扫描对胰腺癌的诊断价值:动态螺旋CT增强扫描对慢性肿块型胰腺炎与胰腺癌鉴别诊断的准确度为84.3%(43/51),敏感度为83.3%(25/30),特异度为85.7%(18/21),阳性预测值为89.3%(25/28),阴性预测值为78.3%(18/23),见表3。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动态螺旋CT增强扫描对慢性肿块型胰腺炎及胰腺癌鉴别诊断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24,标准误为0.049(P<0.05),95%置信区间为0.745~0.937。

表3 动态螺旋CT增强扫描对慢性肿块型胰腺炎及胰腺癌的鉴别诊断

3 讨论

目前,诊断胰腺炎及胰腺癌的检查方法包括影像学检查、血清学检查等[4-5]。无创性影像学检查包括B超、CT、MRI等方法。B超检查具有经济、方便的特点,但由于胰腺癌在B超无显著特殊表现,容易引起误诊。MRI可以清晰显示胰腺轮廓,对肿瘤的侵犯和转移也能够很好显示,但费用较高。CT能够显示胰腺实质有无坏死或缺血病灶,还可见周围结构、淋巴结等征象,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周围血管与肿瘤的关系。血清学肿瘤标记物的筛查也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诊断方法,但一般不单独用于胰腺癌的术前诊断,更多的是辅助影像学的检查,将结果进行综合判断[5-6]。

每种诊断方法都各具优势,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动态螺旋CT增强扫描是X线球管围绕人体做连续旋转扫描的同时,扫描床自动匀速水平进床,因此,扫描线在患者的体表上呈螺旋形[7]。与常规CT扫描不同,螺旋式扫描所获得的是连续层面的信息,是扫描范围内的所有组织的信息,所以又称为容积数据,避免了断层CT扫描时由于呼吸运动容易造成遗漏小病灶的弊端[8]。螺旋CT可重建出高质量的三维图像和血管造影图像,在某些部位获得仿真内镜图像,具有CT透视功能。近年来,动态螺旋CT增强扫描技术飞速发展,图像质量明显提高,临床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9-10]。郑琴韵[11]等研究发现,多层螺旋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对肿块型胰腺炎与胰腺癌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能够清晰地显示二者在影像征象方面的差异,还可用于评估激素对肿块型胰腺炎的治疗效果。LEE等[12]对胰腺癌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征象进行了探讨,结果显示,胰腺癌主要征象为胰腺肿块,在动脉期表现为明显的低密度灶,胰腺肿块低密度灶与正常胰腺组织密度差有显著性差异,还可显示胰管和胆管扩张,胰腺周围脂肪间隙模糊,胰腺周围血管变形和周围淋巴结肿大等。本研究显示,在慢性肿块型胰腺炎及胰腺癌的鉴别诊断中,2种疾病的影像学特征在形态、密度均匀度、平扫密度、增强扫描密度方面均有明显的差异,胰腺癌组的CT影像学以球形病灶、不均匀、平扫低密度、增强扫描低密度为主;胰腺炎组的CT影像学以细长形病灶、均匀、平扫中高密度、增强扫描低中密度为主。对胰腺病灶、血管、边缘等的扫描结果也显示出了2种疾病的差异,胰腺癌组出现病灶密度降低、血管侵犯的比率均明显高于胰腺炎组,出现胰腺肿胀、被膜样边缘、肾脏受累的比率均明显低于胰腺炎组。为了进一步分析动态螺旋CT增强扫描对慢性肿块型胰腺炎与胰腺癌鉴别诊断结果,本研究分析了CT增强扫描的诊断效能,结果显示,敏感度为83.3%,特异度为85.7%,ROC曲线下面积0.9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上均说明,动态螺旋CT增强扫描对慢性肿块型胰腺炎与胰腺癌鉴别诊断具有指导作用。

可见,动态螺旋CT增强扫描能够较准确地鉴别胰腺癌与慢性肿块型胰腺炎,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是一种安全、无创伤、高效的诊断手段。今后的研究中,可将动态螺旋CT增强扫描与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用于胰腺癌和胰腺炎的鉴别诊断中,进一步研究提高2种疾病鉴别诊断效能的方法。

猜你喜欢
低密度胰腺癌胰腺炎
低密度隔热炭/炭复合材料高效制备及性能研究
胰腺癌治疗为什么这么难
保健医苑(2022年6期)2022-07-08 01:25:22
孕期大补当心胰腺炎
低密度超音速减速器
军事文摘(2018年24期)2018-12-26 00:57:40
STAT1和MMP-2在胰腺癌中表达的意义
天津医药(2016年9期)2016-10-20 03:19:39
一种低密度高强度导电橡胶组合物
橡胶工业(2015年5期)2015-08-29 06:48:24
早诊早治赶走胰腺癌
上海工运(2015年11期)2015-08-21 07:27:00
急性胰腺炎致精神失常1例
中医研究(2014年5期)2014-03-11 20:28:49
中西医结合护理晚期胰腺癌46例
线性低密度聚乙烯装置的先进控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