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黄浦分院放疗科,上海 200011
目前保乳手术+术后放疗已成为早期乳腺癌的标准治疗模式[1-3]。保乳术后放疗靶区包括患侧全乳及术后瘤床。全乳放疗同步瘤床推量对比续贯瘤床推量,可缩短总的放疗疗程时间,降低正常组织(尤其是皮肤)的受照射剂量[4-5],降低治疗总费用[6],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7]。此外,各种调强放疗技术也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保乳术后的放疗中,其优势包括更加均匀的靶区剂量分布与更低的正常组织受照射剂量[8],可能有利于提高早期保乳术后患者远期的生活质量。本研究旨在通过对采用3种不同的适形调强放疗(intensity-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IMRT)技术设计的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放疗计划相关参数进行比较,分析3种IMRT技术适合应用的患者人群。
随机选取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黄浦分院放疗科2018年度收治的女性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患者50例,左、右侧乳腺癌各25例。年龄30~79岁,采用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astern Cooperative Oncology Group,ECOG)PS评分为0~1分,术后分期按美国癌症联合会(American Joint Committee on Cancer,AJCC)第8版分期标准分为T1-2N0M0期,其中腋窝淋巴结的手术方式包括前哨淋巴结活检22例,腋窝淋巴结清扫28例。
所有患者均借助体位固定装置Civco P109444-PSR-2C-30臂托(arm support)按治疗体位固定,并采用荷兰飞利浦公司Brilliance 16排大孔径CT模拟定位机扫描定位。扫描范围头端至舌骨体平面,尾端至上腹部,层厚5 mm连续扫描,将图像传输到Eclipse 11治疗计划系统。
放疗靶区依据国际辐射学单位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Radiological Units,ICRU)第83号报告的定义,包括临床靶区(clinical target volume,CTV)及计划靶区(planning target volume,PTV)。
全乳CTV按照美国肿瘤放疗组(Radiation Therapy Oncology Group,RTOG)乳腺癌放疗靶区勾画图谱介绍的范围进行勾画[9],瘤床CTV按照术中留置的钛夹范围外扩1~2 cm进行勾画,前后界同全乳CTV。PTV是在CTV基础上向前、后、内、外界各外扩7 mm,上、下界各外扩1 cm,其中前界皮肤内收5 mm,后界避开患侧肺。正常器官包括双侧全肺和心脏,双侧肺分别勾画。
全乳靶区处方剂量50 Gy/25次/5周,瘤床靶区同步推量至60 Gy/25次/5周,要求95%的处方剂量覆盖100%的PTV。正常器官限量:同侧肺V5<75%,V20<30%,V30<20%;全肺V5<45%,V15<30%;心脏:左乳癌V25<10%,右乳癌V15<5%;对侧乳房:D2<10 Gy,Dmean<5 Gy[10-11]。所有计划均采用6 MV X射线,均需满足以上剂量要求。
1.4.1 正向IMRT
全乳靶区采用常规切线野入射角度为主照射野角度,并在内外切线方向设置2~3个子野,人工调整主野及子野的剂量权重与跳数(minute,MU)以实现与靶区适形的高剂量区。如靶区局部剂量不足,考虑再予1~2个子野进行剂量补充。针对瘤床靶区增设2~3个射野,实现同步推量。
1.4.2 逆向IMRT
采用常规切线入射角度设置7~8个照射野,剂量率为400 MU/min。根据靶区形状体积选取适当的计划中心,以右侧乳腺癌为例:靶区长度的中点,腋中线附近,胸骨靠患侧6~8 cm,分别确定X、Y、Z坐标,给予40°至60°的射野角度,对侧射野角度为240°至220°。同时在射束方向视图(beam eye view,BEV)下调整小机头角度,使射野的长轴与肺部轮廓成切线状态,增加调制能力。逆向调强的计算过程是给予靶区要求达到的处方剂量,过程由计算机自动计算,在目标函数中输入最大照射剂量与最小照射剂量进行逆向优化。根据优化的计算结果换算每个射野的剂量权重和MU。
1.4.3 容积-旋转调强计划(volumetric modulated arc therapy,VMAT)
采用双弧照射技术,在常规切野角度的±30°范围内顺时针/逆时针旋转照射。最大剂量率600 MU/min。剂量的计算采用各项异性解析(anisotropic analytical algorithm,AAA)算法,并通过剂量成形结构(dose shaping structure,DSS)技术对剂量的冷热点进行优化。
1.5.1 靶区剂量统计
包括全乳与瘤床PTV的剂量适形度(conformity index,CI)与均匀度(homogeneity index,HI)。
其中Vt表示靶区体积,Vt,ref表示靶区内处方剂量等剂量曲线所包绕的靶区体积,Vref表示处方剂量等剂量曲线所包绕的全部体积。CI的范围为0~1,越接近1,表明靶区剂量CI越好。
其中D2与D98分别表示2%与98%的PTV体积所对应的的照射剂量,即分别代表了靶区最大与最小剂量。Dp表示处方剂量。HI的范围为0~1,越接近于0,表明靶区剂量分布越均匀。
1.5.2 正常器官剂量统计
同侧肺V5、V20、V30,即受到5、20和30 Gy剂量照射的同侧肺百分体积;心脏的平均剂量(Dmean)与V25(左乳癌)/V15(右乳癌);对侧乳腺的D2与Dmean。
1.5.3 单次MU与出束时间
计算3种计划的单次放疗各照射野的MU总和,并记录每位入组患者3种不同放疗计划的实际出束时间(beam-out time),精确到秒。
不同计划中每项参数的比较采用t检验,列表记录采用的形式。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全乳靶区CI方面,逆向IMRT计划最优,VMAT计划次之,正向IMRT最低,两两比较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瘤床靶区CI方面,逆向IMRT与VMAT计划相比无显著差异,但均优于正向IMRT计划(表1)。
全乳靶区剂量HI方面,总体比较与两两比较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以逆向IMRT计划为最优,正向IMRT计划次之,VMAT计划则最差;瘤床靶区剂量HI方面,以逆向IMRT计划为最优,VMAT次之,正向IMRT计划最差。
图1所示为1例典型病例的3种调强计划的靶区剂量-体积直方图。全乳与瘤床靶区的95%处方剂量云图见图2~4。
表1 全乳靶区与瘤床靶区的CI与HI比较Tab.1 Comparison of CI and HI for whole breast and tumor bed target volumes
图1 3种计划全乳与瘤床PTV的剂量-容积直方图Fig.1 Comparison of whole breast and tumor bed PTV dose-volume histograms for 3 types of plan
图2 正向调强计划的全乳(A)与瘤床(B)靶区剂量云图Fig.2 Dose colour washout pictures of whole breast (A) and tumor bed (B) PTV for forward-planned IMRT
图3 逆向调强计划的全乳(A)与瘤床(B)靶区剂量云图Fig.3 Dose colour washout pictures of whole breast (A) and tumor bed (B) PTV for reverse-planned IMRT
图4 VMAT计划的全乳(A)与瘤床(B)靶区剂量云图Fig.4 Dose color washout pictures of whole breast (A) and tumor bed (B) PTV for VMAT
2.2.1 同侧肺
低剂量照射体积V5,以逆向IMRT计划较低,VMAT计划与正向IMRT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V20与V30的结果相似,均以逆向IRMT计划最低,VMAT次之,正向IMRT最高(表2)。
2.2.2 心脏
表3比较了心脏剂量参数,左/右乳癌心脏平均剂量(Dmean)与左乳癌的心脏V25的比较结果一致,均以逆向IMRT和VMAT计划的较低,正向IMRT计划较高。
2.2.3 对侧乳腺
对侧乳腺平均剂量(Dmean)以逆向IMRT计划为最低,VMAT计划次之,正向IMRT计划最高;对侧乳腺最大剂量(D2)以VMAT计划为最低,逆向IMRT计划次之,正向IMRT计划最高(表4)。
表5比较了单次治疗的MU和出束时间。单次治疗的MU以正向IMRT为最低,VMAT计划次之,逆向IMRT计划最高;单次出束时间的比较结果:VMAT计划最短,正向IMRT计划次之,逆向IMRT计划最长。
表2 同侧肺的剂量学参数比较Tab.2 Dosimetric comparison for ipsilateral lung
表3 心脏的剂量学参数比较Tab.3 Dosimetric comparison for heart
表4 对侧乳房的剂量学参数比较Tab.4 Dosimetric comparison for contralateral breast
表5 单次MU与出束时间的比较Tab.5 Comparison of single fraction MU and beam-out time
50例患者以全乳PTV平均值(764.89 mL)为界限分为乳房小体积组与乳房大体积组,每组各25例。
不同乳房体积的正向IMRT/VMAT计划全乳与瘤床靶区的剂量HI、逆向IMRT全乳靶区的剂量H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正/逆向IMRT的单次MU、逆向IMRT单次出束时间均因乳房体积增大而增加(表6)。
表6 大/小全乳容积的靶区与危及器官的剂量学参数比较Tab.6 Dosimetric comparison of target volume and organs at risk between large/small breast volume
2000年Evans等[12]报道了静态多野IMRT在乳腺切线照射治疗中的应用。该研究发现IMRT能够提高肿瘤靶区剂量CI与HI、降低正常组织的受照射剂量,这些剂量学方面的改变与临床上实现提高肿瘤局控率、改善患者生存以及生活质量的目标密切相关。随着放疗精确化技术诸如野中野正向调强、逆向调强、容积调强等逐步应用于乳腺癌的治疗,相关治疗计划的剂量学特点与疗效的研究也在国内外广泛开展[13-15]。VMAT近两年也被用于多个部位肿瘤的研究[16-17],但在乳腺癌临床治疗中并未得到广泛运用。
保乳术后辅助放疗中,瘤床区的加量问题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如研究瘤床加量的射线性质,用X线加量还是电子线加量;研究瘤床加量的时间,是全乳放疗时同期加量还是序贯加量。全乳放疗瘤床同期加量时,瘤床分割剂量为2.4 Gy,高于常规分割剂量2.0 Gy,属于大分割。细胞动力学研究显示,乳腺癌具有高于平均值的潜在倍增时间,适于大分割照射[18],且采用大分割照射可获得较高的放射治疗比[19]。欧洲癌症研究治疗中心(European Organzation for Research and Treatment of Cancer,EORTC)对瘤床同期加量及非同期加量照射进行了临床对照研究,结果显示,瘤床区同期加量组相较于非同期加量组20年乳腺内复发率显著减低(9%vs13%)[20]。瘤床区同期加量放疗相较于常规的序贯瘤床加量放疗而言,可显著缩短治疗的周期[21]。在剂量分布方面,可以通过治疗计划系统的优化改善瘤床区剂量分布的均匀性。在放射生物学方面,该技术提高了亚临床病灶区的单次剂量,具有更高的生物学效应[22]。因此,瘤床区同期加量放疗技术已逐渐成为保乳术后放射治疗的主流模式。
尽管2018年美国放射肿瘤学会(American Society for Radiation Oncology,ASTRO)更新了全乳大分割治疗的共识,消除了年龄、分期以及是否化疗等因素对大分割放疗应用的的影响[23],然而,收费和患者的认知等因素限制着大分割放疗在国内的推广。
本研究采用全乳常规分割放疗与瘤床同步推量的方案,并用3种调强放疗技术设计放疗计划。研究结果显示,在全乳/瘤床靶区的CI与HI以及危及器官的剂量-体积参数方面,逆向IMRT、VMAT明显优于正向IMRT,其中逆向IMRT在大部分参数比较中的表现均体现出明显的优势,该结果与其他研究结果相符[24-25]。究其原因,逆向调强治疗计划系统中的逆向剂量参数优化功能可谓功不可没,而正向IMRT计划表现相对较差。本研究结果显示,VMAT及正向IMRT计划的单次MU与出束时间方面有优势,而逆向IMRT则劣势较明显,究其原因,可能与治疗过程中加速器持续出束被多叶光栅(multi-leaf collimator,MLC)动态滑窗屏蔽而造成了较多的无效MU有关。而VMAT尽管也有部分无效MU,但由于较高的剂量率以及连续的机架转动与MLC运动,缩短了单次治疗时间,提高了治疗效率。然而,由于照射角度的连续性,不可避免地增加了正常器官(尤其是心脏及双肺)低剂量照射容积。
本研究还显示,全乳靶区体积较大时靶区的HI较差,无论正向/逆向计划均无法克服靶区容积带来的影响。此外,较大的靶区体积增加了单次计划的总MU及出束时间,这在3种治疗计划中均有所体现。因此对于较大靶区体积的老年患者,建议采用VMAT治疗计划以缩短治疗时间并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而对于靶区体积较小且需要更加强调正常器官剂量限制的年轻患者,可用逆向IMRT来实现更加符合治疗要求的剂量雕刻。
逆向计划(包括逆向IMRT与VMAT)无论在靶区的剂量学参数还是在正常组织的限量方面均优于正向IMRT。在两种逆向计划的比较方面,除了对侧乳腺最大照射剂量(D2)以外,逆向IMRT的计划参数均略优于VMAT。因此,对于那些耐受较好、有长期生存预期的中、青年放疗患者推荐使用逆向IMRT治疗,而VMAT因单次MU更少,出束时间更短,建议老年、乳房体积较大的患者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