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红,毋立新,王佳欢,赵晔,颉延卓
宝鸡市妇幼保健院五官科1、儿童生长发育科2,陕西 宝鸡 721000
随着现代经济的飞速发展,电子产品不断融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儿童接触电子产品的机率和时间大大增加,由于长时间接触电子产品导致儿童视力异常的发生率不断增加,包括近视、弱视和斜视等,严重影响儿童视力发育,对未来学习和生活均造成一定的影响[1-2]。3~6岁学龄前期是儿童视力发育的黄金时期,此阶段视力发育最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刺激和干扰,极易发生视觉障碍[3-4]。为了解宝鸡市学龄前期儿童视力和屈光状态,本研究对9 465名3~6岁学龄前儿童进行视力、屈光度、检影等筛查,并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宝鸡市妇幼保健院采取整群抽样法从宝鸡市共50所公立幼儿园抽取9 465名3~6岁学龄前儿童进行调查。9 465名儿童中男童5 395名,占57.00%,女童4 070名,占43.00%;年龄3~4岁1 352名,占14.28%,4~5岁2 465名,占26.04%,5~6岁3 467名,占36.63%,6~岁2 181名,占23.04%。所有受检儿童监护人均对本调查知情同意。
1.2 方法
1.2.1 视力检测 检查前先由专业验光师指导幼儿视力检测方法,教会幼儿说出或指出主观看到的“E”字的方向。视力表为国际标准视力表,在一光线充足的房间内单独进行,检测过程中儿童均不散瞳,不佩戴矫正眼镜,不使用提示性语言,标注5.0的一行与受检儿童双眼平行,儿童站于视力表5 m距离处检测,单眼遮盖,识读时间3~5 s。由另一验光师记录检测结果。
1.2.2 屈光度检测 采用Suresight屈光筛查仪(美国伟伦公司)由5年以上眼科医师在半暗室内进行正常瞳孔下屈光度检查,记录数据,如果检测数据较大(+9.99)时,采用Topcon 8000型自动验光仪(日本)结合带状光检影查屈光状态。
1.3 观察指标 正常视力3岁≥0.6,4岁≥0.8,5~6岁≥1.0,低于正常值为视力异常[2]。屈光异常诊断标准[3]:3岁球镜度≤-1.00 D或≥+3.00 D:4~5岁≤-1.00 D或≥+2.50 D;6岁≤-1.00 D或≥+2.00 D。屈光状态:正视0±2.5 D;远视≥+0.50 D;近视≤-0.25 D;散光>+0.50 D[5]。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所有统计均采用双侧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视力异常检出情况 9 465名儿童均完成视力测试,其中视力异常1 230例,检出率为13.00%。不同年龄组视力异常检出率呈下降趋势。不同年龄儿童的左右眼视力异常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的男女儿童间的视力异常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和表2。
表1 不同年龄的男女儿童视力异常检出情况比较[例(%)]
表2 不同年龄儿童的左右眼视力异常检出情况比较[例(%)]
2.2 屈光异常检出情况 9 465名儿童均完成屈光度测试,屈光异常1 356例,检出率为14.33%,不同年龄组儿童屈光异常检出率呈下降趋势。不同年龄组儿童男女眼屈光异常检出率和左右眼屈光异常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和表4。
表3 不同年龄的男女儿童眼屈光异常检出情况比较[例(%)]
表4 不同年龄儿童的左右眼屈光异常检出情况[例(%)]
2.3 不同年龄儿童屈光状态情况 1 356例屈光异常中,远视、远视+散光随年龄增长呈降低趋势,不同年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近视随年龄增长呈增高趋势,不同年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散光、近视+散光、混合散光在不同年龄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2.4 不同年龄视力异常儿童的屈光分布类型比较 1 230例视力异常儿童中,随年龄增长,远视发生率逐渐下降,不同年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近视发生率逐渐上升,不同年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散光、远视+散光、近视+散光、混合散光在各年龄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6。
表5 不同年龄儿童的屈光状态检出情况比较[例(%)]
表6 不同年龄视力异常儿童的屈光分布类型比较[例(%)]
本研究调查了宝鸡市3~6岁学龄前儿童视力情况,其中视力异常和屈光异常检出率分别为13.00%、14.33%,与文献[2-3]报道的济南市、兰州市学龄前儿童视力检测情况接近。视力、屈光异常在不同性别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左右眼间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年龄的增长,视力异常和屈光异常检出率均出现降低趋势,提示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视力逐渐提高,与儿童视力发育规律相吻合。屈光不正是导致儿童视力异常的主要原因,本研究学龄前期儿童屈光不正以远视、散光、远视复合散光为主,儿童远视是生理性现象,儿童视力发育是个渐进的过程,新生儿出生视力仅为感光,3岁时视力发育逐渐成熟,可达0.6~0.8,4岁可达0.8~1.0,低龄儿童视力低不等与视力异常。本研究学龄前期儿童原始随年龄增长远视检出率逐渐降低,这与儿童视力发育规律一致,随着儿童眼球的生长,眼轴逐渐增长,屈光度逐渐减少,对远处事物分辨能力逐渐增加,远视率逐渐降低[6-7]。
近年来,儿童近视的发病率不断提高,逐渐引起眼科医师的重视,本研究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学龄前儿童近视比例逐渐增高,分析其原因为:首先,学龄前儿童近视与学龄前儿童随着年龄增长出现近视漂移的规律相吻合。随着儿童的生长发育,视觉功能逐渐完善和成熟,视力向正视化方向发展,因眼轴长度随年龄增加而增长,导致屈光发育过程中正视维持时间极为短暂,如果不能正确用眼,可导致眼轴异常延长,发生近视[8]。本研究3岁儿童近视的检出率为0.44%,虽然检出率不高,但仍提示学龄前期儿童正视化过早出现,发生近视的年龄提前。其次,学龄前儿童近视的发生与用眼过度和环境关系虽然不甚密切,但是考虑目前儿童观看电视、玩手机游戏比例不断增加,出现近视比例增加的原因可能与用眼过度有关,长时间看电脑、电视可导致睫状肌处于紧张状态,调节视力能力下降,导致视疲劳[9-10]。提示应做好学龄前期儿童眼睛保护宣传教育工作,指导家长减少孩子看电视时间、减少或避免接触手机等电子产品,多参加户外运动,以降低近视的发生[11-12]。本研究学龄前儿童近视检出率较低,样本数量较少,因此该结论尚缺乏可靠依据,仍待更多大样本临床研究证实。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学龄前儿童视力检查配合程度较差,且易受主观因素影响,导致检查准确率偏低,因此对视力异常儿童应做好随访,定时复查。儿童屈光状态评估不适合进行散瞳检查,无法得到睫状肌麻痹状态下屈光结果,难以得出准确数据[13],为避免上述因素影响,本研究对屈光错误值偏大者进行检影验光,可大大减少错误值。儿童视力问题多由弱视导致,早期发现视力异常早期矫治可获得更满意的效果[14-15],多数学龄前期儿童视力问题多为生理性,因此需与病理性屈光不正正确鉴别,考虑年龄因素、环境因素,依据屈光状态做出准确分析,必要时配合眼科常规检查。
综上所述,宝鸡市3~6岁学龄前儿童视力异常和屈光异常随着年龄增长有下降趋势,视力异常儿童屈光状态以远视、散光和远视+散光为主,随着年龄增长,远视检出率逐渐降低,近视检出率有增高趋势。3~6岁是儿童视觉发育关键期,做好该时期视力筛查工作,可早期发现视力、屈光异常,及时给予矫正,同时应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幼儿教育工作人员眼睛保健意识和水平,指导儿童正确用眼,减少视力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