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晓
期前收缩属中医学“心悸”“怔忡”范畴。“悸”在古代文献中出现较早,《灵枢·癫狂》[1]云:“癫疾始作而引口啼喘悸者”。《伤寒论》[2]首次提出“心悸”之名,临床常用炙甘草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减及中成药参松养心胶囊等治疗。回心草又称太阳草、石菊、铁脚一把伞,为真藓科大叶藓属植物暖地大叶藓及大叶藓干燥全草,性平,味淡微苦;具有清热明目、养心安神、清肝明目等功效,主治心脏病、神经衰弱、阳痿等症[3]。本研究观察回心草治疗频发室性期前收缩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8月—2018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频发室性期前收缩病人8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42例,男25例,女17例;年龄(56.7±8.9)岁;病程2.5个月至18年。对照组42例,男23例,女19例;年龄(55.4±6.2)岁;病程3个月至15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临床心电图学》[4]及《心血管病诊断标准》[5]。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
1.3.1 纳入标准 24 h动态心电图或心电图符合室性期前收缩相关诊断,24 h室性期前收缩次数≥1 000次;年龄18~75岁,性别不限。所有病人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3.2 排除标准 妊娠、哺乳期妇女,或有妊娠准备;有精神障碍;合并肝、肾功能严重损害;恶性肿瘤或存在造血、内分泌系统等严重疾病病人;严重心力衰竭(心功能Ⅲ级或Ⅳ级);患有严重恶性心律失常病人[6]。
1.4 脱落及终止标准 病人由于各种原因未完成调查;出现严重不良事件/反应;研究期间病情持续恶化,可能发生危险事件;研究期间失访;撤销知情同意书,中途退出;脱落与终止病例均不纳入统计数据。
1.5 治疗方法 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原发病基础上给予酒石酸美托洛尔片(江苏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32025391,规格:每片25 mg)每次25 mg,每日两次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回心草30 g,每日1剂,水煎服,分两次温服。两组均治疗30 d。
1.6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1988年《心脑血管疾病研究》[7]期前收缩严重程度及疗效标准,以治疗前后病人24 h动态心电图室性期前收缩情况评定。显效:治疗后24 h室性期前收缩次数减少>75%;有效:治疗后24 h室性期前收缩次数减少50%~75%;无效:治疗后未达到上述标准。
2.1 两组治疗前后24 h室性期前收缩次数比较 治疗后,两组动态心电图显示24 h室性期前收缩次数较治疗前减少(P<0.01),且治疗组24 h室性期前收缩次数少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24 h室性期前 收缩次数比较(±s) 单位:次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2%,高于对照组的7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室性期前收缩是指窦性激动未到达之前,来自心室中某一起搏点提前发生激动,引起心室除极,是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8]。室性期前收缩常继发于各种心血管疾病,病人除心悸外,常伴有胸闷、气短、惊恐、乏力等症状,严重室性期前收缩病人动态心电图显示二联律、三联律、室性期前收缩成对、多源性多形室性期前收缩24 h发生数百次,甚至出现短阵室性心动过速等恶性心律失常,常引起病人短暂晕厥,甚至猝死。抗心律失常的常用西药有β-受体阻滞剂、非二氢砒啶类钙离子拮抗剂、胺碘酮等,常导致多种不良反应,病人不能长期服药或停药后即复发等。
中医药治疗室性期前收缩疗效确切,中医学将室性期前收缩归于“心悸”“胸痹”范畴。中医学认为该病的发生主要因外邪入侵、气血混乱、体虚脉弱、脉动不宁导致[9]。本研究所用回心草,已有研究证实其具有多种有效成分。肖继明等[10]采用95%乙醇提取回心草,进一步分离各极性部位,发现回心草醋酸乙酯部位和正丁醇部位可拮抗氯仿所致心室纤颤的发生,延缓心律不齐的出现时间,提示95%乙醇提取物的醋酸乙酯及正丁醇部分可能是其有效活性部位,其作用可能与心肌β-受体被阻断有关。回心草可降低外周阻力,降血压,改善心肌缺血,临床可用于冠心病的治疗;回心草能降低血脂,具有抗动脉氧化、安神改善睡眠作用,临床常辨证配伍其他中药治疗失眠症。
回心草适应于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等多种疾病的治疗,回心草具有安神、益气滋阴、通阳复脉之效,可有效降低室性期前收缩发生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