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利梅
“大语文”这个词最早由已故的语文教师张孝纯老师提出。大语文的“大”是相对于传统语文课而言的。在大语文时代,主张语文教育以课堂教学为轴心:把读、写、听、说的能力训练有机结合起来。所以,语文课的学习,重中之重就是读。在读中训练语感,在读中体悟情感,在读中升华作者的文意主题。今天,仅就语文课中独占鳌头的“读”来谈谈我在教学中的几点感悟。
一、自读感知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会意,欣欣然。”“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都是自读的重要性。在教学中,我们首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读文时间,让他们初步感知课文,了解写作背景。或许有的老师认为,花太多的时间让学生讀,最后读完还得老师讲解,简直是浪费时间。殊不知,这样的读大有益处。让学生通过眼前所读到的文字自己去体会,去领悟,而老师只要当好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
比如我在教《小摄影师》一文时,先让学生初读课文,读通课文并想想主要讲了什么。这个问题可以训练孩子们归纳,总结,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感知语言文字的能力肯定会逐渐提升。接着我又让孩子们读读,将不懂的词语句子画出来,然后引导他们通过各种方法解决自己画出的问题。正因为给了孩子们自由的阅读时间,孩子们讨论激烈,参与的积极性很高。从而对这篇课文理解也非常深刻。比起老师在课堂大讲谋篇布局、遣词造句,这样的效果是显而易见。
二、精读领悟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细心咀嚼课文中的语言,让他们自己动脑筋,经常比较、揣摩养成习惯"(叶圣陶语)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巧妙、适时的引导,犹如迷雾中的明灯,可以让孩子们豁然开朗。例如,在教学《小鹿的玫瑰花》时,在初步分析了课文后,我问道小鹿的玫瑰是不是白栽了?学生一致回答没白栽。但当我问道为什么没白栽时,大多数的学生回答却仅仅是玫瑰花很美,这说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不够深入。这时,我再次引导学生读一读在他生病期间,都有谁看到了玫瑰花,又是谁闻到了玫瑰花香,他们有什么感受.继而学生体会到,“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主题意境,整个过程中精细地读课文,重点段落再细细地读,读中体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读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三、诵读表达
在把握了文章的总体思想之后,大声诵读是对课文进一步的内化于心。“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诵读是与文本作者心灵的沟通与对话,是由一个生命进入另一个生命的融合。老师讲解,分析之后获得的感悟往往缺少深切的体验,缺乏情感的共鸣。我们要将作者的思想情感移情到孩子们,反复有感情的通读是唯一的途经。通过抑扬顿挫、长短徐疾的朗读,化无声的文字为有声语言,展开丰富的想象,与作者来一个零距离的接触。达到“情自心中来,情自心中出”的美好境界。
《纸船和风筝》是二年级的一篇课文。文章语言亲切优美,真挚的情感流淌在一词一句之中。我在上这一节公开课时,全课以读贯穿始终,因为这篇文章与小孩子们日常生活贴合度非常高。所以情景朗读是让孩子们融入到课文情境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在整体感知课文,继而精读体悟课文后,让学生分角色读课文,从而将课文内容内化。为了渲染气氛,我特地为课文配上了音乐,松鼠和小熊成为好朋友的经过,配上了轻松欢快的音乐,两个人吵架后各自的感受,配上忧伤的音乐,最后两人化解矛盾重归于好,又配上轻快的音乐。孩子们徜徉在音乐的海洋中,边读边体会友谊给人们带来的欢快、忧伤。有的小朋友读完了还沉浸在两个小动物纯洁的友谊之中。眼中的泪花让我感受到与作者情感的共鸣与升华。课讲到这里,我顺势拓展,让小朋友谈谈她们在生话中与好朋友发生的、欢快的、忧伤的事情。孩子们侃侃而谈、妙语连珠,我都大吃一惊,这些小家伙词汇还挺丰富的,这正说明了学生的主动读、主动悟,带给他们的思想碰撞、情感升华是老师讲解无法比拟的。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我们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着力于读书,在读中感知,在读中体悟,在读中抒情,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如此才能更好地契合大语文时代。人们常说:“得语文者得天下,得阅读者得语文”,那么就让我们从课堂上做起,“读”占鳌头,帮助孩子们打开语文天地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