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探究

2020-09-06 03:00李万晖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77期
关键词:历史教师教学

李万晖

【摘  要】历史教学不应只是知识的讲授与灌输,而应该是让学生透过历史知识去体会其中渗透的思想文化精神,以将优秀的历史文化继续地发扬与传承下去,以不断提升自身的历史文化素养。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加大德育教育的渗透,从而转变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固有思维,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思想素养。

【关键词】历史教学;德育

一、历史教学之中可以选择的德育教育资源

中学生的心里特征和年龄阶段决定了其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比较感兴趣,即便历史成绩暂时不佳的学生,也会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产生探究的欲望。对于很多中学生来说,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不仅仅是所谓的“奇闻轶事”,更会影响其生活之中的选择,可以说历史本身就是独特的教育资源。为了坚持唯物史观原则,用正确科学的导向开展历史教学,教师要挖掘丰富的德育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和看待问题。具体来讲,德育资源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类:

(一)文字资源

以历史教科书为代表的文字资源是普遍可以应用的德育教育素材。历史教科书中的事件和人物都具有重要的德育功能。

首先,文字性历史事件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教育资源。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北京人、半坡原始居民、河姆渡人原始的农耕生活方式奠定了中华民族勤劳、质朴、智慧的本色,增强了学生对祖先的尊敬之情;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历史事件让学生明白家国的含义,感受到人是国家富强的关键因素,对于个人来说,则要明确目标、坚忍不拔,这样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教师可以充分运用教科书上的历史事件进行德育教育,以戊戌变法为例,教师可以介绍康有为、梁启超等在国家生死存亡之际勇于献身、勇于探索的精神,引導学生理解他们的生死观和价值取向,使得学生体会到先驱们在生命和信仰之间做出的伟大选择。康有为、梁启超的逃亡是为了革命理想继续奋斗的现实选择;谭嗣同勇敢赴死则是要以一己之力唤醒受到压迫的民众,给人杀身成仁的悲壮之感。

其次,文字性历史人物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教育资源。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之中,出现了各式各样的历史人物,他们或者是英雄人物、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或者是文学家、天文学家等等。商鞅、老子、孔子、汉武帝、司马迁、张仲景、华佗、唐太宗、玄奘、岳飞、戚继光、郑成功、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鲁迅、齐白石、徐悲鸿、聂耳、焦裕禄、邓稼先、马克思、恩格斯、拿破仑等在中外历史上熠熠生辉的人物都可以作为德育素材,教师可以介绍其英雄事迹来激励学生,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科书中的历史人物具有如下特征:第一,真实性。教科书中的历史人物是在历史长河之中真正存在的人物,而不是小说之中臆想和杜撰出来的人物,也没有受到相关作者的主观判断影响。比如,历史教科书之中的曹操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书法家和文学家,是曹魏政权的奠基人。《三国演义》虽然以历史人物为原型,但是书中的曹操却成为了一个权谋机变、狡诈阴险、纵横恣肆的奸雄人物。教科书是向学生传授真实历史知识的范本,因为其坚持了真实性原则。第二,正面性。历史人物或者起到了积极作用,或者起到了消极作用,教师在选择历史人物的时候一般要选择正面人物,以便为学生树立榜样,进而达到德育教育的初衷。“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这一以岳飞和秦桧历史人物原型而做出的诗词,留给后人无数反思,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借助岳飞“精忠报国”的家国信仰和秦桧弄权夺利、奸佞虚伪的嘴脸进行对比,给学生深刻的警醒和教育。

(二)画面资源

在互联网+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教师不仅仅可以从历史教科书中挖掘德育教育资源,还可以从视频、影视中探索德育教育机会。比如,在讲解四大发明的时候可以利用幻灯片播放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讲解发明的全过程,感受到劳动带来的价值,体会到先辈通过自身的劳动技术带来的卓越成果,感受到坚持不懈的工匠精神带来的强大魅力,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比如,通过《鸦片战争》,学生可以感受到清朝末年腐败和懦弱的现状,历史悲剧的不可避免性,让学生体会到落后就要挨打的宿命,激发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爱国情怀。再比如,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播放最近热播的影视剧《觉醒年代》,让学生们感受在国家危机存亡之际,陈独秀、李大钊等爱国仁人志士为了国家所做出的艰苦卓绝的斗争,学生看到陈乔年、陈延年烈士的牺牲片段之后,无不热泪盈眶、大受感染,爱国主义情怀大受激发。

在选择画面性德育教育资源的时候,教师要尽量选择客观真实的影视资源,比如科教片、纪录片、讲座和历史正剧等等。尤其是纪录片,可以完整真实地再现历史事件发生的真实场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历史教科书文字描述不丰富的不足。比如在观看《开国大典》纪录片之后,学生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人民群众对于当家作主的喜悦之情和自豪之感,真实地感受到毛主席在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时的激动之情,进而意识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科教片和专题片虽然不是真实的历史记录,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历史风貌,比如《张纯如-南京大屠杀》,可以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日军的暴行和中国人民的无助,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感。同时,教师要尽量避免学生通过影视剧去学习历史知识,因为它们大多和真实的历史情况相去甚远,历史剧不等同于历史,这是教师必须要学生明确的。《甄嬛传》《步步惊心》《戏说乾隆》等影视剧只能做观赏用,绝不可将其作为真实的历史史实进行学习。

(三)体验性资源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参加历史剧表演、参观历史博物馆、参观革命烈士纪念馆等。比如在九一八事件纪念日时候,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演讲,让学生搜集资料、整理档案的时候完成学习任务,学生在慷慨激昂的演讲之中讲述着侵华日寇的罪行,如南京大屠杀、细菌实验等等,学生在愤慨、愤怒的同时也会产生奋发图强、吾辈自强的感悟。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去博物馆参观真实的照片和记录,使得学生深刻意识到日本帝国主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磨灭的民族创伤,感受中华民族抗击日寇时不屈不挠的精神和信仰。

教师还可以通过抛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的方式开展德育教育,比如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元朝之后,各个朝代都将都城设置在了北京?学生开始查阅资料、经济思考,教师让学生扮演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者,从这个角度去挖掘问题的答案,调查分析后,部分学生发现,从北宋时期开始,黄河中下游的森林开始遭到破坏,给经济和社会发展逐渐带来了负面影响。北京因为远离黄河地区,所以后来的朝代为了免遭池鱼之殃,将都城都设置在了北京。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意识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意义。

二、将德育教育融入历史教学的对策和方法

歷史课堂是开展历史德育教育的主要场所,书中的语言、图片和文字蕴含着大量可以挖掘的德育教育素材。

(一)选择真实的历史

真实的历史来说理,往往更容易让学生信服。教师要尽量选择客观真实的历史材料,坚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做到去伪存真。因此,选择秉笔实录的史料更具备教育价值。比如,在三国鼎立相关知识的讲解时,会发现学生大多数关于三国的知识来自于小说《三国演义》及其衍生影视作品,小说确实会让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但是却和史实相去甚远。诸葛亮正是因为“草船借箭”的计谋、胆识和才智,才受到后世读者的一致赞美,但是在真实的历史之中,“草船借箭”是孙权的计谋。教师要帮助学生完成去伪存真的过程,避免以讹传讹,在这样追求真实历史、挖掘历史真相、摒弃其他因素影响的过程中,学生将会在循序渐进中形成客观求真、实事求是的态度,这会对其后续的学科知识学习,乃至之后的人生态度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教师在运用史实进行教学的时候,还要运用多面性原则,历史所学都是真人真事,人都是复杂的、多面的,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看待历史人物。比如,在讲解秦朝的历史知识的时候,教师一方面要让学生了解秦朝统一六国和文字、度量衡、货币的历史功绩,也要让学生知晓秦始皇焚书坑儒、好大喜功的历史真实,通过正反两方面了解秦始皇的两面性,这有助于学生客观、全面看待问题能力的培养,避免学生在看待客观事物时候过于绝对和极端。再比如,对于拿破仑这一历史人物,有的人说他是世纪的巨人、法国革命的体现者,有的人则说他是摧残自由的暴君,对于一个人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教师要让学生意识到拿破仑是一个复杂的历史人物,不能简单地用英雄和暴君来评价,一方面他毫不留情地恢复帝制、摧毁共和国,另一方面他又对法国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学生在未来的生活中也必然会面临这样的情景,教师要告知他们学会一分为二地看待事物,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二)选择典型的德育素材

历史上的任何一个历史过程、历史事件都可以作为教育素材。历史现象背后蕴含着历史活动的哲学根源,是历史本质的外部表现。每一个历史现象的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价值和德育教育价值,便于教师挖掘背后的德育教育因素。

比如在学习明清君主专制相关历史知识的时候,教师要帮助学生进行明清两代君主专制统治的情况的梳理。我国古代为了巩固政治和中央集权,选择了君主专制,但是君主专制在封建社会后期已经呈现出明显的漏洞和弊端。朱元璋通过设置特务机关加强自身统治,设置固定问题来限制科举考试内容,实现对社会和人民思想的高度管控。清朝雍正时期设置的军机处和明朝使其的锦衣卫有高度相似之处,皇帝不再受到机构的制约,直接控制中央和地方,皇权成为国家机器的控制者,在这种情形下文字狱等频繁出现。学生学习之后会发现控制国家机构、控制人民行为和思想已经是君主专制发展成极端化和个人化阶段的产物,必然滋生官僚体制问题,导致经济负增长、科技严重滞后,通过对这样的历史现象进行分析,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对背后的本质进行思考,进而意识到社会管理不可一人之天下,也就了解到近代中国遭受的屈辱和欺压的根源在哪里了。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地将君主专制的知识学透,也才能从深层次视角理解党和国家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做出的一些重大决策。

时代在飞速发展,历史仿佛离当代的青少年越来越远,我们经常可以在媒体上看到对于青少年缺乏历史观、家国观念的报道,作为历史教师不应当对此视而不见,而是要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和过程,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让学生得到高分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对人的感情培养才是最重要的,二者结合才是好的历史教学。

参考文献:

[1]郑晓燕.德育教育在历史教学中的渗透[J].高考,2020(32):86.

[2]张亚军.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途径[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20(11):40.

[3]唐海洋.初中历史教学中的研学旅行研究[D].扬州大学,2021.

[4]吴英美.论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D].西南大学,2020.

[5]牙雅楠.初中历史教育中的家国情怀培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9.

[6]费晓华.探究高中历史教学中巧妙穿插德育教育[J].高考,2020(24):105.

猜你喜欢
历史教师教学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秋天在哪里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新历史
美育教师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教育教学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