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翔宇
【摘 要】教育是为生命奠基的事业。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如何把“疫情”与“课堂”联系,组织学生开展网络环境下的项目式学习,探索了“1349”云上育人新样态。通过“项目式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德育实践课程”,设计出四大学科指导课程(生命健康馆、学科充电营、德育实践馆、亲子阅读馆)。在项目式学习开展过程中,通过选择合作伙伴、确定学习主题、开展学习活动、展示学习成果等步骤,教师充分调动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学习的主动性,实现居家学习自主探究赋能,取得了良好效果。
【关键词】互联网+N;深层学习;项目式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德育实践课程
(一)研究背景
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家庭变学堂,教师变主播,家长变助教”,师生在教室中的强约束关系变成了隔着冰冷屏幕的弱连接。隔空授课,课堂效果不理想,怎么教?居家学习,落实情况难保证,怎么学?疫情之下,全面育人有难度,怎么落地?
针对居家学习的特殊性,始终坚持以“学生自主学习指导”为核心,以“家校协同育人”为立场,在“云上课程”整合和探索中,通过“项目式学习”为学生自主探究赋能;“小组合作探究”为学生自我管理赋能;“德育实践课程”为学生自觉发展赋能。形成了“深层学习”“主体激活”“资源拓展”的学习生态,更好地筑牢学生的“精神底色”,建构学生的“精神谱系”。
(二)实施步骤
1.深层学习新思路:项目驱动,构建探究共同体。
《课标》提出:“以项目整合于课堂教学中,重构教学组织方式,创设有利于学生开展项目学习的数字化环境、资源和条件,引导学生在数字化学习的过程中,领悟数字化环境对个人发展的影响,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居家学习”倒逼学校和教师开展“互联网+N”背景下教与学方式的变革。实现居家学习自主探究赋能。
(1)一个核心思维:以生为本
(2)培养“双基”:关注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让学生理解基本的学科思维和活动经验。
(3)三个教学范式转变:由“教师主授”转变为“学生主学”,由“教师讲,学生听”转变为“项目式学习”;评价方式由单一的作业反馈转变到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的综合性学习,进而问题反馈、思维反馈、作品反馈,实现知识创生。
(4)四个项目实施步骤:项目选题,巧用“教学助手”,在“教育云空间”推送微视频VLOG等学习资源,使情境问题真实可寻;项目管理,依据学习清单,结合“微课通”与钉钉协同编辑文档,让实施有章可循;项目作品,制作小视频,绘制思维导读、手抄报等项目成果,让创造创新实效可期;项目评价,应用“人人通”“美篇”“钉钉直播家校本”等可视化创作工具,添加图片、音频、投票等互动功能,还可以一键分享至微信、QQ 等媒体平台,让学习行为全程可见。
(5)培养强化五种能力:表达沟通能力、线上学习能力、同伴合作能力、系统思考能力、实践创新能力。
例如:六年级数学教研组变“延学”为“研学”,开发《图解疫情》《图形中的奥秘》项目及活动。教师推送微视频,引导学生主动积极的在网上搜集疫情中的信息,手绘疫情发展复式折线统计图,带领同学们探究了“图形的运动方式”“立体图形的特征”;绘制校园平面图,为母校献礼;制作立体图形,“宅”家探索生活中的数学。
一个教师就是一个宝藏,更是一种榜样。各学科根据教学特点与自主项目式学习需要,自发进行了多维度、项目式研究,英语“忆往昔·幸福游”项目式探索,带领同学们“漫步云端,周游世界”;道德与法治围绕“疫情下的爱”项目探究,师生、家长互动录制10套绘本故事;科学将“防疫大作战”项目引入课堂。形式丰富,妙趣横生。
2.班级空间新定义:小组合作,打造学习共同体。
居家学习,学校的“围墙”被推倒,如何凝聚云上教学的“学习场”?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给出了答案。实现居家学习自我管理赋能。
(1)自律,从“心约定”开始。居家学习,孩子们需要开启“自律”的修行。学校以班级为单位,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分组原则。成立了4-6人的若干个线上学习小组,每个成员各有分工、各有担当。小组成员共同商议制定《居家学习作息时间表》《班级网络学习小组公约》《班级学习规则及目标导图》,明确每日上课、锻炼、家务、眼操、阅读“五必做”。教师对每天各组学习效果一日一梳理、一周一总结、一月一评比。引导学员崇尚契约精神,培养规则意识,孕育自律美德。
(2)自立,从“新探究”开始。居家学习,孩子们需要探索“学习”的奥秘。组长承担本组成员的预学、研学问题的归类、整理与提交。教師以“微课+资源包+导学任务单”的特色套餐,推进两种类型的学习,引导组员形成学科核心素养和能力。学科教师每天课后都会与相关的学生进行一对一联系,帮助制定学习计划、了解学生学习进度、评估学生学习存在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辅导。
(3)自信,从“星主播”开始。居家学习,孩子们更需要走上“梦想”的舞台。“少年说”主题平台,发布“星主播”课程;“六艺少年”战“疫”特辑征集“小主播”故事。“星主播”点燃少年心中的主播梦,点亮了居家学习的每一个日子,是学子成长的幸福殿堂。
3.云上育人新样态:同心战疫,助力成长共同体。
如何把“疫情”与“课堂”联系,把学习与生活相融,探索了“1349”云上育人新样态。即:一个核心课程(同心抗疫·星光在线),三个维度(疫情、国家、自我)、四大学科指导课程(生命健康馆、学科充电营、德育实践馆、亲子阅读馆)、九大育人价值(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自觉纪律教育、民主与法制观念的教育、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
(1)国家课程回归生活教育。基于学校德育的整体框架,我们充分挖掘教育价值,上好疫情之下这堂“人生大课”,将全面育人回归课程、回归生活、回归家庭,启迪成长。
(2)学科教育回归实践课程。
一是学科充电营,居家学习我最棒。制定学习计划,合理安排在线学习时间,帮助学生完成知识建构,巩固形成学科能力,发展学科核心素养。
二是生命健康SPA馆,快乐健康我做主。号召学生每天坚持居家锻炼一小时,“八段锦”“国学素质操”“有氧小课堂”“快乐洗手操”,远离“三小”。
三是奇妙艺术馆,审美鉴赏我最棒。低年级:乐于观察、创意无穷。中年级:创意折纸、布艺书皮,变废为宝;高年段艺海遨游、学习鉴赏,带领孩子们“走进毕加索”“穿越‘富春山”。
四是德育实践馆,核心素养我展示。整合节日特色。“二月二”孩子们挂鱼尾、作花灯,创意无限;“妇女节”云上寄意,致敬最美巾帼奋斗者;植树节“云上阅读季”,把诗意种在云上,童声告白春天;绿色清明节,云端寄哀思;建立“五一”家庭劳动清单,开展“垃圾分类大作战”“衣柜整理大比拼”“艺小当家”等,亲子协同整理五个家庭生活空间。
(3)家校管理回归协同育人。按照“全员参与、全程关爱、全域通达”的目标,开通“同心战疫·星光在线”幸福专线。要求年级下沉、班组联动,按照“全时空+个性化”辅导模式,帮助一线工作人员子女制订居家学习方案。
(三)实施效果
“云上课堂”走过了3个多月,积极构建了“学校教育与居家生活相通,与时代特点相融,与学生未来相连”的范式。实现了从“常规课堂”封闭的教走向“云上课堂”开放的学,从单一固化的学习时空走向多元化的泛在学习,从“有模有样”走向“有滋有味”。
1.多维度地项目式研究卓有成效。各学科根据教学特点与自主项目式学习需要,自发进行了项目式教研。学生的学习从浅层次认知到深层次认知,从知识运用到分析、综合、评价乃至于创造。逐步实现从解决书本上的良构问题,到解决蕴含知识的情境问题的转变。
2.规范化地小组合作模式运行良好。建立了成熟的班级学习小组和良好的运行机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能力。尊重个性差异的多样化学习模式,发展学生学以致用的实践能力,引导组员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孩子们在互学互教的班级文化之中建立“我亦为人师”的自信与自豪,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系统化的学科指导课程特色彰显。学校以“同心抗疫·星光在线”为核心,创设了四大学科指导课程,引导学生理解生命、生活、生态的内在联系,学会如何与自己、与他人、与社会、与世界相处,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让他们成为有学习和发展能力的时代新人,实现居家学习自觉发展賦能。
(四)案例特点与创新
“云上课堂”通过“项目式学习”为学生自主探究赋能;“小组合作探究”为学生自我管理赋能;“德育实践课程”为学生自觉发展赋能。
最大的特点在于:对于习惯授导式教学或只会基于限定问题进行任务驱动式教学的教师而言,选对、用好数字化的技术手段,通过设计一个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连接学生生活、贯通各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项目式学习方案。变挑战为机遇,有针对性地逐一解决项目学习活动伴生的困难与问题,让项目学习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有效途径,实现教学相长。对于学生而言,为学习活动基于真实的生活情境,拥有开放的项目选题,这需要学生有更加独立的思考能力和与他人协作探究的合作能力,要求形成对他人或社会有实用价值的成果作品,更加强调对学习对象完整学习过程的评价。
迈入云上课堂的2.0时期,如何创设有利于学生开展项目学习的数字化环境、资源和条件,全面助力学生的深层学习?我们认为:速度上要从“匆忙上马”到“系统学习”,熟练程度上要从“手忙脚乱” 达至“游刃有余”,课程设计上要从“面面俱到”转为“注重实效”,运用理念上要从“技术服务工作”转为“AI 素养的生长与运用”,敏锐地发现面上的整体需要和个别学生的特殊需求。
一是进一步探索项目驱动制。转变教研方式,关注学生需求,强调学法指导,支持个性化、差异化学习,打造小学基础型课程、挑战性课程,高年级课程、校外拓展型课程等资源包,师生、家长共同定制“专属课表”等,从学习方式改变上设计教与学的活动,促进深层学习。
二是进一步探索社群驱动制。当前,传统班级已经被重新定义,取而代之的是基于网络空间的社群。下一步,我们将升级小组合作探究活动,探索通过年级为单位,发布校级德育主题策划任务,自愿组合成混龄研究学习社群,老师进行伴随性指导,进一步激发出学生更大的创造力与想象力。
三是进一步探索导师伴学制。我们将探索家校社协力,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借助网络资源,推送导师课程,让作家、医生、公安民警、校长、工程师、心理咨询师等走近儿童的居家学习与生活,不同行业的精英作为项目或主题学习的导师,易于建立儿童们心目中的“星”,感受专业的力量,进一步满足儿童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激发他们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热爱生命。
疫情防控已经吹响未来学校转型的冲锋号。下一步,“在‘疫情大课堂”的项目式学习中,不断探索突破面授教学和在线教学的界限,形成“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新学习范式,与学生一起读懂疫情、读懂世界,一起学习成长、学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