糜永盛
【摘 要】诗歌教学不能为教诗、考诗而学诗,诗歌教学应该与陶冶学生的情操、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相结合,让学生会用诗、会写诗,教师能采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用诗”的兴趣,指导学生“用诗”的方法,从而让诗歌真正变得“活”、变得有用起来。
【关键词】诗词教学;用诗;兴趣;活
如果我们语文老师随便问一问自己的学生,你从小学到初中学了那么多的古诗词,对你来说到底有哪些用处?我们的学生大部分也许会说,考试要考,少数人也许会说,可以陶冶情操。如果再问,你会写诗吗?绝大部分同学可能都是摇头。教了多年的语文,也教了多年的诗歌,然而,原本优美生动的诗歌在学生眼中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已,除此就是一些僵死的方块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是因为学生学习诗词没有尝到“甜头”,布鲁纳说:“要使学生对一个学科有兴趣的最好方法是使他感到这个学科值得学习”①怎样才能让所学的诗词“活”起来呢?怎样才能让学生觉得诗歌“有用”呢?只是要求学生会背还不够,还要达到会用的地步,基于此,笔者就以语文教材中出现过的古诗词为依托进行了一点具体而易于操作的尝试。
一、以诗译诗
古典诗词的语言精简、凝练含蓄和富有音韵感,学生初步的学习只能是先体会诗词大意,这一步往往是教师进行翻译,或者是让学生翻译,但很多时侯学生翻译的句子仅仅是一个现代白话句子而没有音韵感,缺乏诗的味道。我在讲授译文的时候,要求学生翻译的句子必须押韵,可以单独完成,也可以小组合作完成。教师先进行示范翻译:
夜雨寄北
你问我何时回来我不能确切地回答你
此时的窗外正下着绵绵的秋雨
什么时候你我能共对着一盏烛光
听我诉说那时我思念你的感情
随后学生纷纷行动起來,有单独创作的,也有小组创作的。最后,我从全班选出了几首进行了适当的修改,作为代表作品,发表在班刊《七色花》上,这对那些同学是一个非常大的鼓舞。学生选作如下:
回乡偶书
小时候离开了家乡年老了才回家
淳朴的家乡话没改只是添了满头白发
村里的小孩见了年老的我却不认识
笑着问我到村里来是为了啥
淮上与友人别
扬子江边长着青青的柳树
柳絮飘飘欲将客人挽留
风中传来伤感的笛声
告诉你我从此将不再同路
改写。
因诗歌的简洁与空白,让人放飞想像的空间很大,根据情节内容,可以将诗歌改写成短小的记叙文。教师仍然以《夜雨寄北》为例进行示范(范文在此略)。教师在对范文进行适当的阐述后,便让学生进行改写。下文是对素有“班级才女”之称的钟露的作品进行修改后的节选范文:
回乡偶书
巍峨苍翠的群山。
蜿蜒泥泞的乡间小路。
一位老人在路上艰难地行走着。他的穿戴很好。但由于长途跋涉的缘故,双脚沾满了泥土,脸上显露着倦容。丝丝银发在微风中轻轻舞动,背上沉重的包袱使得他的背弯了起来。这位老人就是我--唐代大诗人贺知章。
我把包袱放在路边的一块石头上,便坐下来休息一下。前面不远处就是我的村庄,那生我养我的村庄。多少年了,故乡的村庄总在异地的我的每一个梦中浮现。当年,离开家乡时,我还是一个意气风发的、心中装着无数梦想的少年啊,而如今,回来时,却是两鬓斑白暮气沉沉的老人了。还记得,这条路上留下了我和伙伴们多少的脚印和欢笑啊……
二、组合与化用
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这个层次的运用就有点难了,但我还是要尝试一下,至少要让学生知道,我们课本里面其实就有许多优美的语句,只要肯尝试,我们所学的诗歌,作用是很大的。只有让学生觉得有用,“让他们意识到学习任务直接或间接地与自己的需要、兴趣和目标有联系”②时,他们才会感兴趣并产生跟随模仿的动力,请看下面片断:
我捧着书本,细细咀嚼、品尝着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我神思飞扬,自己的精神与思想早已和古人的合二为一。李商隐西窗的烛光,使他和妻子的话语显得那样情深义重;王勃那豪迈乐观的诗句使得即将天各一方的朋友双方得到多少友情的安慰与鼓励啊:他们相信对方,即使我们相隔天涯海角,但双方的心却依旧在一起。在我意志消沉的时候,刘禹锡对我说,即使他自己真的是一艘破了的船,一棵干枯的树,他也不会对生活失去信心,因为在他前面,呈现的是一幅千帆竞发、万木峥嵘的画面。他还有什么理由去消沉呢?曹操那种包容宇宙洪荒、吞吐日月星辰的雄心壮志,让我竖起一面远大理想的旗帜,杜甫定要丈量出泰山高度的决心给予我前行的动力。而李白明月千里寄相思,那对朋友的怀念与牵挂总让我感动。
书本,让我精神思想的园地绿草如茵。
一个人的灵魂因阅读而变得纯洁,一个人的思想因阅读而变得深刻,一个人的情感体验因阅读而变得丰富。
例句:我是晋代的一根翠竹,枝上摇曳着陶渊明采菊东篱、亲近自然的那份悠闲之情;
仿写:
我是唐朝的一缕白云,在王湾的客船上空漂游,看他站在船头,面对着旭日和春草,发出对时光匆匆、季节交替之快的感慨。
我是宋代的一池碧水,在清清的涟漪中生长着周敦颐理想中的莲花,也盛开着他那种不与恶浊势力为伍的卓而不群的精神之花。
我是元朝的一只孤雁,在马致远忧郁的叹息中飞翔,在他疲惫的身影里栖息,和他一起做着一个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断肠”之梦。
三、形式多样的诗歌实践活动
(一)教师多示范。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催化剂,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我经常在早读时间,或者在上课前的预备时间,在黑板上将自己的“打油诗”或“打油词”写出来,或写景,写抒情,或赞扬班上的某位同学(这一点激发效果最好),如“我班有个张竞丹,立志事事要争先。遇到挫折不畏惧,先吃苦来后尝甜。”,还有“猎猎红旗风中飘,好似火焰在燃烧。革命烈士血染成,后人不忘征途遥。”这些随口吟出的“打油诗”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写诗热情。
(二)编纂学生“诗集”。经过一个学期的写作,学生手上的诗歌已有很多了,在七年级下学期初,我从学生的诗歌中筛选出了60首,作为班级文学报《七色花》的增刊--诗歌专集。不用说,被选上的同学着实高兴了一阵子。
(三)诗歌朗诵会。青年节、母亲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各种重大节日,班上都会根据不同主题进行诗歌朗诵会。如果穿插一两个烛光晚会,学生的情绪将全被点燃,效果极好。
参考文献:
[1]毓明苙《中学语文学习心理及学习方法研究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P57
[2](美)Barbara L.McCombsa著、伍新春 秦宪刚 张洁译《学习动机的激发策略》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P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