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静
◆摘 要:我国具有五千多年的文化历史。在历史长河中,古人为后人留下了很多文化故事,也留下了很多宝贵的财富。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人,小学生应当拥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道德修养,这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以學科教学为载体,深挖传统文化,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滋养学生不断进取的精神源泉。本文就此展开了探究。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信息化教学
1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课堂的意义
1.1使学生感知到学生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拥有无穷的文化底蕴,中国传统文化美如山河,拥有高尚的精神品质。将中国民族五千年的历史精华整合在一起,包含的内容宽泛和庞大,通过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之魅力,体验学生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等,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规范他们的行为,净化他们的思想,逐渐培养他们的气质、开阔他们的人生境界,起悟生命的智慧。
1.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将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充分运用到课堂中去,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提升学习语文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意识到重要性,就发自内心的去接受,有有热情去学习,就会促进自身全面发展,好的习惯提升了小学生的语言文化素养。
2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2.1各层面缺乏重视
当前,无论是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还是学校,包括教师个人层面对传统文化教育重要程度都不够,他们还是传统的思想,数学、语文、英语这些学科直接跟升学相关联,其他的学科包括传统文化可有可无,忽视了传统文化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尤其是偏远山区的老师,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教育更是很缺乏,一方面是由于师资的匮乏,往往一个人带几门课,他们没有精力仔细的去研究传统文化,另一方面是自身缺乏相关的知识储备,这些都导致了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当中的传承没有办法取得预期的效果。
2.2学生传统文化意识淡薄
在互联网信息特别发达的现代社会,学生接触新鲜事物的途径和方法很宽泛,我们学生往往都很热衷于一些国外诸如感恩节、圣诞节等的节日,而对于中国传统的节日及其所包含的内涵了解甚少,在日常生活中也缺少传统文化的仪式感,长期以往,小学生就会逐步迷失了方向,因为通过教育,特别是融合传统文化的语文教育引导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迫在眉睫。近年来,我们也通过各种途径加强了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但是内容过于零散化、碎片化,学生掌握的情况也不系统,小学生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进展。
3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渗透措施
3.1教师大胆“放手”,探索传统文化之美
3.1.1培养学生自主意识,探索传统文化之美
高效语文课堂的构建,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自主学习意识,形成自主学习、探究、处理问题、获取新知等能力。这个过程中,教师并不是放任而是有计划地放手,这对任课教师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更多的知识储备,更深入地备课,才能逐步放手,才能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有效“点拨”,促进学生高效学习,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能力。
3.1.2注重实践探究,感受传统习俗魅力
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地域特色,教师要充分利用本地文化特色,给予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利用节假日开展意义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以探访者的身份走进社区和村庄深入了解地方风俗习惯,感受节日特色,理解节日内涵;让学生在家人陪伴下游览家乡的旅游文化景点,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和文化内涵。通过一次次的实践活动,学生亲身感受到本地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用日记、观后感、照片、手抄报等形式,表达出对家乡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更流露出沉浸在优秀传统文化里带来的幸福感。
3.2拓展文本,体验传统文化之美
语文课中许多内容都渗透着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教学时教师要对相关内容进行深刻解读,让学生通过读、诵、演等多种形式参与进来;要有针对性地拓展文本、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如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陶罐和铁罐”时,引导学生借助书籍、网络等,查找陶罐、铁罐的相关资料:陶罐、铁罐的产生年代及发展历程,不同时期有哪些优秀的代表作品?它们经历了哪些制作工艺的演变?在学生搜集资料的基础上,教师相机组织研讨活动,延伸文本内容,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感受不同历史时期各种工艺制品技术的精妙之处。讲解课文时,教师再创设情境,衬以古典优美的音乐、技艺精湛的文物图片,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在学习、欣赏中,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3.3充分利用优质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热情
国家很重视基础教育的发展,也为教育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为学生所用,为传统文化的学习提供支持。为了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进一步的激发,可以放置一些有关的关于传统文化方面的书籍,孩子们在阅读的同时可以自主的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学习了传统文化之后,学生们才可以以一种宁静平和的心态去对待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淡泊名利,去掉尘世的浮华与虚无,寻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精神家园。
3.4更新教学观念,提高重视程度
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不是简单的升学考试,更重要的是综合能力的培养。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已经和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格格不入了,教师应该养成动态学习的好习惯,更新知识、更改教育观念、改变教学模式,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作为教师,首先应该清醒的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促进小学教育的发展。从学校层面,要加大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将传统文化渗透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此外,教师还应当加强自身素养的提高,为培养出全面发展学生的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3.5加强方法指导,铺设文化之路
大量的阅读能帮助学生快速成长,因此教师要给予学生阅读方法指导。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倾听学生的心声,解決他们在阅读中遇到的难点、困惑,不断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针对传世佳作、优美的历史典故,教师将文本、背景、内容、写作手法、反映内容等充分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知识链,指导学生逐渐掌握阅读方法,通过阅读增加知识和文化底蕴的积累,拓展能力发展空间。
3.6提高教师素养,引领优秀传统
文化教育要让传统文化走进学生心灵,首先要走进教师的心田。学校充分发挥引领指导作用,引领教师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做好传承文化的引路人。在教学中,多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活泼的课堂氛围,积极的师生交流,多样的互动方式。把微笑带进课堂,把爱心带进课堂,把趣味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积极塑造新时代温文儒雅的人民教师形象。
3.7精心组织活动,体验传统文化
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创新活动形式,精心设计学生愿意参与的活动,真正使课堂发生变革:教师变成课堂“旁观者”,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针对问题提出合理化的建议,耐心“扶持”,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可以定期开展古诗文诵读比赛,学生通过诵、读、唱、演等形式呈现,促使学生真正融入到经典之中;组织学生为经典的古诗文配画,针对自己的理解开展“我是小老师”活动,对此教师只作简单的点评和指导;开展经典诗文书法比赛,将学生的作品放置于作品栏,定期由学生组成“评审团”,评选出优秀作品,教师作为评审团的“顾问”进行相应的补充、点评,久而久之,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汲取中华文化的精华元素。这样,让学生在活动中成长、在成长中收获、在收获中塑造自我。
4结束语
总之,小学语文教师要依托语文课程,挖掘文本蕴涵的传统文化资源,引领学生感受、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博大的内涵,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不断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形成积极向上、追求卓越的人生态度,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加光彩四溢。
参考文献
[1]谭苏.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师素养中的重要性[J].课程教育研究,2018(44):188.
[2]魏立峰.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渗透和传播研究[J].学周刊,2019(05):26-27.
[3]周肖华.弘扬传统文化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J].课程教育研究,2018(46):32-33.
[4]石晓思.小学语文教学中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8(45):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