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背景下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路径探析

2020-09-06 13:44杨彧
中国传媒科技 2020年4期
关键词:数字化时代媒体融合新媒体

摘  要:融媒体时代,知识的传播形式、传播速度,读者的阅读方式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学术期刊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相应地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推动学术期刊向数字化出版发展势在必行。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应基于读者新的阅读方式基础上,改革出刊理念,灵活运用现代化媒体技术拓宽传播渠道,在传播方式、编辑方式、內容模式上创新,进而实现创新性的转化和发展。

关键词:学术期刊转型;媒体融合;数字化出版;数字化时代;新媒体

中图分类号:G23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134(2020)04-056-03                                     DOI:10.19483/j.cnki.11-4653/n.2020.04.013

本文著录格式:杨彧.融媒体背景下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路径探析[J].中国传媒科技,2020,04(04):56-58.

目前,媒体融合发展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点:一是传播、更新的速度快;二是传播的方式更自由、多样;三是有较强的互动性;四是传播的成本低;五是传播内容更为丰富,传递的信息量大。这些特点都在冲击着传统学术期刊的发展,使得纸质学术期刊的受众量和受众范围逐渐缩小。这一情况是我国的学术期刊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同时也是学术期刊在新时代迎来的机遇与挑战。因此,加快传统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是提升学术期刊社会效益,提高市场竞争力,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1]

1.融媒体背景下传统学术期刊出版方式的转型必要性

第一,数字信息化时代发展的要求。随着信息化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人们的阅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现在在查询信息时逐渐从原来传统的纸介期刊转向了数字信息,阅读终端已经被各种智能终端以及云信息库取代,阅读方式也更多地体现为碎片化的阅读以及即时性的阅读。

第二,传统的纸质学术期刊出版方式的局限性。传统纸质学术期刊出版周期过长,受众范围小且单一,缺乏与读者之间的互动等。虽然一些学术期刊的主管、主办方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并且具有进行媒介融合的意愿和想法,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因为学术期刊的主管、主办方多为高校和科研机构,受理念滞后和缺少专业人才、激励机制、发展平台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大多数学术期刊仅仅做到了建立了自己的期刊网站,有的甚至只是主管、主办单位官方网站的一个栏目,做到的只是网络出版而非数字化出版,提供的只是简单的刊物信息、刊物目录公布和往期所刊登文章的浏览、下载,读者依旧不能就文章所发布的研究成果及刊物的办刊质量发表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意见,也不能通过链接点击来进行扩展。[2]同时,出版流程的单一使得整个出版过程中只有编辑和作者的一对一的交流和互动,在交互模式中,读者是缺位的,没有形成作者、读者和编辑三方良好的闭环沟通。随着时间的推移,传统的学术期刊已不能够及时地满足读者启迪思想、提升素养的要求,不能够很好地承担起新时代学术期刊的使命和担当。

第三,在出版的学术成果中,数据海量、复杂,要想做到更好地交流和共享,需运用交互性信息技术来自动检索信息与知识点,从而实现大数据的个性化服务,数字化出版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数字阅读和数据处理,从而建立起跨越领域的服务系统。[3]

可以说,数字化出版已经成为一个必然趋势,并关系到学术期刊未来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学术期刊必须尽快与新媒体实现融合,积极推进数字化出版进程,真正实现编辑、作者、读者的三方互动,为学术发展建立一个传播速度更快、传播受众更广、传播方式更多样更自由的平台,使更多具有创新性的高质量研究成果获得开放存取,能够及时地发表并得到更及时的反馈及交流。

2.融媒体背景下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路径

2.1拓展出版形式,实现学术期刊出版渠道的多元化

数字化时代,我们的学术期刊工作者一定要具有广阔的视野,不但要努力追求论文著作的高质量、高水平,还要在这一个基础上顾及广大读者阅读方面的诉求,努力拓展期刊的传播渠道,创立和建设学术期刊的电子版、网络版、移动版等不同的出版模式,加快发展数字化学术期刊,为读者提供一个自由、方便、迅捷而创新的阅读窗口。[4]在学术期刊数字化过程中,必须确保研究成果的学术水平与价值,保证能够为读者展现优质的学术论文,在这一基础上结合运用现代化数字技术,优化整合学术信息与成果,并将其迅速地传输到数字平台,让读者及时阅览,从而提升学术期刊在学术界的竞争能力。

目前,大多数学术期刊都建立了独立网站或者依附于主管主办单位网站下的栏目,但这些网站和栏目的功能大多相对欠缺,基本上只提供了目录查阅浏览和期刊电子文档下载的功能。因此,学术期刊还可以拓宽刊物门户网站功能,例如开发手机APP,提供读者查询、留言的功能,提供作者在线提交论文和查询稿件状态等服务。另外,还可以利用微博、微信等平台即时推送有关的学术信息。目前,微博和微信是拥有受众最多的两个主流社交平台,其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互动性强等特色,吸引了我国的一些学术期刊,尤其是知名学术期刊正试图建立或者已经建立了自己的官方微博和微信公众号,通过这些渠道和方式将刊登的学术文章以及最新的学术信息传递给读者。[5]此外,学术期刊还可以和相关的数据库、智库进行合作,把学术内容传到数据库,从而实现“云共享”的目的。

2.2有效整合资源,实现学术期刊的集约化出版

出版集约化是资源整合、提高学术期刊办刊效果的有效途径。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仅有几家学术期刊开展了集约化出版,有相对规范的经营管理,较高的出版效率。可是,大多数的学术期刊依然采取的是孤立的运作模式,这样的运作模式投入资金大,但产出效率却很低。这样的模式很难有效整合学术成果与信息,也自然使得传统学术期刊在新时代的发展中越来越缺乏竞争力。

集约化、专业化是出版模式数字化的要求,集约化可以为期刊带来更大的社会效益,更多的经济效益。编辑部若是拥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刊物,那么就可以设立一个期刊代理机构,集中进行出版。同类型的学术期刊可以跨校区进行联合出版,也可以成立出版机构,和数字平台经营方展开合作,通过数字出版促进更深层的密集出版。[6]

2.3依托学术机构,打造学术期刊的数字化学术平台

国外一些知名的学术期刊为了能够在学术界占领制高点,十分重视学期术刊數字化平台的建立。我国的学术期刊要想扩大影响力提高竞争力,可以学习国外学术期刊的做法,建立一个集投稿、评论审查、编辑等功能的一体化平台,为读者提供更加开放、更加丰富的资源。[7]

目前,我国部分学术机构已经利用数字化技术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数字化学术平台,以中国知网最为人熟知。现在,中国知网能够为读者提供检索、下载、行业知识搜集、学术热点分析等服务,可以为期刊提供查重、目录浏览、文章展示、期刊统计与评价等一系列服务。另外,平台用户还可以对cnki的服务做出反馈与评价,实现在线沟通和交流。以上成功的案例为其他的学术期刊建设数字化平台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当然也要考虑自身外在和内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当地做加减法。

打造一个具有吸引力的数字化学术平台,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实用的功能,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到操作的人性化,使读者可以快速、便捷地检索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和数据,同时,还要让读者能够在平台上享有互动的权利,如就刊登的文章发表自己的论点,就刊物刊载的内容、刊物的装帧、排版等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这些都要求学术期刊在搭建数字化平台的时候把这些相关的功能进行合理整合,使读者享有评论的权利与空间。在平台中还可以适当地增加交互式模块,方便读者与刊物编辑、作者和刊物编辑之间进行互动。评价功能的添加和实现,将会是学术期刊数字化发展的一个非常耀眼的“亮点”,也是今后推动学术期刊发展,扩大学术影响力,更好地担起学术评价责任的一个助力,逐步向前向好发展。

2.4创建基于协同研究与创作的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平台

当前,协同创新已经成为了一种非常重要的创新形式,是开放式的创新形式。学术期刊数据后平台的编写者、学术专家、责任编辑和核心作者群等,共同围绕创新发展的目标,配合协作、互相补充,展开研究与创作,能够有效地把学术期刊纳入科技创新领域,为期刊的科技创新与服务奠定基础。而以协同研究创作为基础的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平台就是促进科技、知识创新的一个非常重要且有效的平台。[8]

以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平台为支撑,我们的协同创新可以解决很多科技问题,在线上实现重点研究工作者、学科带头人、学科专家和学术期刊编辑工作人员之间跨越地区和学科的交流,共同合作应对问题。这种创新方式对提升我国的学术期刊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能够帮助其在创新科技与知识领域走在世界前列,在一些重大的科技问题的协调解决方面走在世界前列,从而建立全球互联出版的新形式。

2.5设法打造学术期刊以知识服务为旨趣的智能终端

学术期刊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那就是提供知识服务。数字化的学术期刊更应该以知识服务为目标,以融媒体为载体,为受众提供多元化的服务。

世界知名学术期刊《科学》和《自然》非常重视为受众提供各种知识服务。我国的学术期刊也应该利用这一契机,建立并发展数字化学术平台,使知识服务的范围更加广阔。目前,在展开学术调研和创新知识实践中已经广泛应用了各种智能终端。数字化的学术系统一个个以知识服务的创新作为重点的数字化平台,在平台中介绍学术研究的最新动态,科研方向的新发展,以及热点研究领域的专家发表的观点与前景,为读者供给高质量的学术补充材料。创新的知识点能够引来大量的学术界的“粉丝”,通过媒体传播逐渐发酵,就能够实现学术期刊为广大读者服务的宗旨。

2.6丰富数字化学术平台的呈现形态,致力塑造学术期刊的“微品牌”

读者需要怎样的刊物,这是学术期刊数字化平台创新的源泉。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更多的读者比较青睐数字化、视觉化的阅读形式,因此,学术期刊为更好地迎合时代的发展和读者变化着的阅读方式、查找习惯,应努力创造以学术理论为主要内容的数字化平台,使学术内容可以以生动形象的视听形象展现出来,丰富学术论文的表现方式。在通信新技术的支持下,学术论文可以呈现为多种形式,如音频、视频、图像等,文字资料与图表资料也可以集成到数字化学术文献中,特别是学术论文的摘要、图表等重要组成部分都会通过多媒体形式进行展现。

目前,读者阅读方式的改变,信息传播方式的演变,都使得学术期刊若想取得更大的发展,就应该积极适应这种现状,发展数字化阅读平台。可以建立一个基于微信公众号的移动采编机制和一个适用于智能手机客户端的阅读系统。在已经有的二维编码、超级链接等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在智能手机上设置编辑系统应用程序和阅读系统应用程序,能够在线进行采集编辑工作,并在线进行阅读。那么就需要相关工作人员认真完成微信公众号的设计,把一些在线应用整合进去,创建微信数字期刊,努力打造精品“微品牌”,使读者能够实现“零距离”地和期刊进行交流与对话,从而为读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在建设微信数字期刊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试着做一些创新,建立一个由学术期刊的采编人员、栏目主持人及核心作者等共同组成的学术平台,这一平台可以提供文章的发布、评论、展开互动等多种功能,平台可以多发布一些具有较强探索性、争议性、引领性和前瞻性的论题,吸引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参与进来,一起进行研讨,共同进行创新,从而能够引领学术创新潮流,提高学术期刊在领域内的地位。

结语

参考与之有关的学科研究的方法,在深入思考和利用现代数字科技与智能化技术的基础之上,本文概拟了我国学术期刊在发展数字化出版方面的趋势:(1)实现融媒体背景下的数字化发展,越来越突出的学术生产力,要求学术期刊必须以统一的标准实现数字化,合作研发、共享信息,使学术期刊目前生产主体和服务主体相对分离的局面得以改变,创建学术供求和服务的统一市场,未来数字化学术期刊的发展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的学术期刊应该从深层次实现媒体融合,尽快走上发展融媒体的道路,从而实现从组织结构向内容传播和管理的全覆盖的互联网驱动,把数字化集成与融合作为学术期刊未来重要的发展目标;(2)把重点放在科技服务和知识服务上面,追求个性化服务,实现核心作者能够即时与期刊展开互动。运用智能科技(即处理在线数据、模拟流程、挖掘典型数据等),实现学术研究的创新,实现学术研究之目标;(3)多渠道发展,在保留传统纸质刊物发表的同时与时俱进,结合融媒体的实际情况进行手机APP开发,赋予网站更多的功能。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寻求更好的发展,为作者、读者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

参考文献

[1]邓渝.学术期刊数字化发展现状及转型路径探析[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6):66-68.

[2]唐志荣,康锋,陈丽琼.大数据时代高校科技期刊全程数字化出版及其知识服务转型[J].未来传播,2019,26(6):21-27.

[3]王国光.数字化出版背景下学术期刊编辑的角色定位与自主发展[J].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2019(6):124-128.

[4]闵甜,赖富饶,古志平,李晓玺.用新发展理念探索高校学术期刊的转型之路[J].传播与版权,2019(11):59-62,66.

[5]袁霞.媒体融合时代高校学报编辑出版的数字化生存探讨[J].视听,2019(11):152-153.

[6]赵爱清.数字出版时代学术期刊品牌建设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新闻世界,2019(11):12-15.

[7].《西安工程大学学报》简介[J].西安工程大学学报,2019,33(5):472.

[8]韩玲.融媒体环境下普通高校自然科学学报发展策略刍议[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38(5):396-400.

作者简介:杨彧(1984-),女,广西桂林人,硕士,南宁市社会科学院《创新》编辑部副主任,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编辑学。

猜你喜欢
数字化时代媒体融合新媒体
数字化时代提高医院档案管理有效性的策略
数字化时代二次文献的应用及开发探究
数字化时代的新媒体发展路径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浅谈电视新闻的创新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实施三三战略 强化内容生产 推进媒体融合
论循证新闻的方法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