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日报》看媒体融合下的新型主流媒体经济报道模式

2020-09-06 13:44罗建云
中国传媒科技 2020年1期
关键词:系列报道经济日报经济带

摘  要:在国内经济形势迅速发展且迅速改变的当下,主流媒体也必须对经济报道模式进行革新,新时期的主流媒体必须结合时代背景以及媒体融合的技术特点,做出与时俱进的改变和创新,在跳出传统媒体经济报道的套路之余,又将区域经济的发展脉络作以清晰的陈述,起到宣传责任意识,展现经济带发展的重要作用。文章将以《经济日报》为研究案例,从经济日报对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报道中对主流媒体在经济报道上所需要做出的创新和应当具备的进步要点予以阐述。

关键词:主流媒体;媒体融合;经济报道;经济日报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134(2020)01-091-03                                    DOI:10.19483/j.cnki.11-4653/n.2020.01.025

本文著录格式:罗建云. 从《经济日报》看媒体融合下的新型主流媒体经济报道模式[J].中国传媒科技,2020,01(01):91-93.

我国的经济和科技水平正在迅速发展,当前的媒体环境已经进入了媒体融合时代。在该环境下,如何做好经济报道就更值得主流媒体的工作者认真思考。[1]由国务院主办的《经济日报》在2018年以全景式报道生动展现了长江地区的市场经济、社会经济3年来的发展变化,对于新媒体时代的区域经济新闻报道提供了良好的案例参考和思路借鑒,是今后的主流媒体可以学习的经济报道模式。

1.《经济日报》三年“长江经济带”报道深入全面持久

《经济日报》于2018年针对长江地区的经济发展变化推出了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为主题的系列报道内容。

从2016年1月份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主持召开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到2018年底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宣布将支持长江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区域一体化、全国一盘棋”的发展理念被更多的人所认识。“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系列报道以此为背景,适时推出。就报道内容而言,该系列报道不单单是对长江经济带在三年时间中的经济发展状况、建设成绩进行阶段性总结,更是通过将长江经济带作为国家区域经济发展建设的典型案例,对全国各地区在经济发展中所遭遇的难题,以及长期困扰区域经济建设中的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二者的矛盾点作了深度思考和回应,提出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共通促进”“区域一体化协调发展建设”等诸多建设性提案。可以说该系列报道是基于政策因素诞生,基于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等要素展开的多方位、多角度的全面报道。

《经济日报》是中央直属党报,是我国知名的全国性经济类大报,承担着向全国乃至全球展示中国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责任,故在报道内容中,《经济日报》对素材内容进行了仔细的选择,挑选有代表性、有突出性的素材内容作为系列报道的策划主体,并依托丰富的政策资源将区域经济的发展盛况及在建设过程中的创新突破点有效地展示了出来。

当前的社会已经步入新媒体时代,媒体融合正在加速推进,多元化、全面式的报道是未来媒体报道的主要着力方向。《经济日报》除了要宣传国家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展示区域经济带在近年内所取得的进步之外,还必须为所有经济类纸媒提供示范,展示新型主流媒体的构建方法以及融媒体时代下的经济新闻报道模式,起到宣传国家经济政策、传播国家经济信息、建设新型主流媒体的社会效果。长江区域一体化建设作为国家战略中的发展重点,同时也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佼佼者,本身和《经济日报》的定位具有很高的契合。在媒体融合时代下,信息的传播效率越来越快,新闻内容也越来越碎片化。虽然媒体对于区域经济新闻报道更加重视,并积极探索如何更好地报道经济新闻,但因为没有总结出好的报道模式,依然存在不少问题。[2]比如素材上的使用割裂,不少媒体在报道经济类新闻时并没有发挥出媒体融合的优势,存在“各自为战”的情况,对于区域经济素材不进行有效的整理归纳,在报道过程中对素材的搜集和展现过于笼统,最终产生了省与省、市与市之间的经济纽带完全割裂,使得经济新闻报道未能充分展现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协调发展的政策优势。同时,国内的新闻媒体过分依赖国家发布的方针政策,没有实时收集新闻素材,对地方经济真实状况缺乏了解,只能从政治动态中寻觅素材,没法进行详尽的信息解读,使得报道缺乏真实性[3]。《经济日报》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系列报道中便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有效的整改,通过结合媒体融合的特点对经济现象进行了多维度、全景式的报道,克服了传统报道中对经济活动缺乏深层次思考的弊端,对于长江经济带的经济发展创新点、突破点进行了详尽的总结,对长江经济带在区域经济发展中遭遇的各类挑战和问题进行了深度的剖析,并通过系统化、专业化的分析方式,阐述了其最终取得辉煌成绩所依靠的优势性策略和发展模式创新点,为全国其他区域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参考标准,其报道模式可作为媒体融合下的新型主流媒体开展区域经济报道的范例。

2.从《经济日报》看媒体融合下的新型主流媒体经济报道模式

2.1全局性报道,增强区域连接感

区域经济发展往往能展现国家层面上的战略推动,尤其是在当前的信息时代,地方经济存在很强的流通性,一体化经济正在覆盖全球,市与市、省与省之间都有很强的经济联系性和市场连接性,因此新时期的经济报道也不能仅仅只局限在单一的辖区,不然容易使地区与地区之间出现割裂感。《经济日报》作为党报和主流媒体,在经济类报纸媒体中的公信力和权威性都是无与伦比的,所以其所承担的社会舆论宣传及舆论引导任务也是重中之重,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系列报道中,《经济日报》结合新时期的经济发展特征,突破辖区桎梏,不只专注于长江经济带在三年中展现的经济现象,还举一反三,从云贵高原到江南水乡,将长江以下的整个中国南部地区串联起来,以位于经济带中的11个省市区域经济发展情况作为着眼点,站在宏观层面分析整个经济带的发展情况。通过这种宏观式、大视角的报道模式,《经济日报》将新闻视角提高到了一个广袤的观察区域,对于长江经济带的报道也不再局限于单个区域经济发展的情况,而是以整个长江经济带为整体,观察三年之中中国南部省份的经济发展。

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系列报道中,长江经济带中的省、市以一个完整的经济体呈现在读者面前,《经济日报》通过这种方式避免了传统报道中容易出现的辖区经济割裂问题。报道以长江经济带的沿线城市及地区发展情况为脉络,从经济建设中的各个细节入手,以11个省市间的现代化立体交通走廊建设,沿江地区的城镇化格局演变,以及长江沿线产业的发展、迁移、经济流通情况为报道的着眼点,对长江经济带的区域经济从2016年到2018年经历的种种变化,11个省市彼此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影响作了全方位、多角度的展示,通过搜集大量翔实的资料和直接取自11个省市一线的新闻素材,力图向大众展现出最真实、最生动的长江经济带发展情况。《经济日报》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就新发展理念发表的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讲话,把经济带中的各省市在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两大发展战略目标中表现出来的决心以及在彼此协同推进下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用最真实、最生活化的新闻素材呈现给广大群众,并以专家对生态建设和经济建设二者的看法和学术观点作为补充,让广大群众全面了解行政部门颁布各项发展政策的原因,真切感受到长江经济带一体化发展的关键性可行性。

2.2生活化报道,提升民众关注度

媒体的面对对象是生活在社会之中的普罗大众,所以在新闻报道中,其内容也必须贴近大众的生活,给老百姓看到他们希望了解,希望知道的东西,不能以“政策”论“新闻”,要让报道内容真实化,生活化[4]。《经济日报》在策划“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系列报道时,便是以“问读者之所疑”为基本思想和报道原则,先后在要闻版刊发《合力唱响新长江之歌》《协同推进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等数篇文章,做到贴近民众、走进民生,真正展现出区域经济建设中普通百姓的生活状况,以及在经济发展中,市场坏境和生态环境的改变对辖区群众带来的影响。《经济日报》在报道过程中以具体的事件、行业情况、代表人物作为入口,以小见大,从最基层的变化来观察省市之间的经济流通和市场兼容情况,通过将长江经济带的沿线省市中的区域经济要素有机联系起来,使沿江地区形成一个完整的区域整体,使读者可以清晰地看见在三年的发展中,不同省份、不同城市之间的产业、市场经济是如何互相作用,又如何互相竞争、兼容,进而形成符合新经济时代发展需要的全新产业链。在报道中,《经济日报》还将11个省市中具有发展闪光点和创新之处的辖区特别点出,如贵州省在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平衡过程中建立了完善的绿色评价考核制度体系,为生态和经济的共同促进提供了政策依据,《经济日报》便以此为案例进行分析解读,总结沿江地区与贵州省情形相近的省市,提出这些省市可以此为参照对象,总结自己的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的平衡政策。

《经济日报》通过回眸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和对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罗国三等改革领导者的采访,将老百姓最关心、最想了解的问题一并呈现,让系列报道走向了高潮。在《协同推进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一文中,记者就沿江地区逐渐加强生态保护而放缓经济建设的行为发出疑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是不是就不要发展了?”通过这些尖锐且深刻的设问,《经济日报》点出了长江经济带当前所面临的各类难题以及广大群众想知道的解决方法。在接下来的报道中,记者又站在行政单位的角度对老百姓就当前推行的环境保护政策所发出的疑问作出解答,以通俗易懂的方式阐释“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并指出沿江地区必须要“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

2.3专业化报道,展现区域经济新突破

经济发展涉及诸多领域,丰富的经济专业知识是写好区域经济新闻报道的基础,但并不是唯一,经济新闻报道的报道内容也不只局限在经济问题这一处。区域经济的发展囊括了很多内容,包括方针政策,经济与市场定位,发展思路和方向。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经济报道必须是立体式、多元化的,不可太过片面和单一。《经济日报》为打破传统经济新闻报道时常出现的片面化报道方式,在系列报道中明确了“生态绿色发展”和“区域协调一体化”两大主题,并以这两大主题为中心,以生态、交通、产业三大领域为重点,层层深入,向大众全面展现三年时间中沿江省份及城市在生态绿色和区域一体化建设上作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

经过深入采访,《经济日报》提出,长江经济带的发展要求和发展前提需要建立在长江生态文明的健康稳定之上,“生态绿色发展”是所有沿江辖区的经济建设基础。而在能够保护和维持地区生态健康的基础上,长江地区的各省各市则要以实现“区域协调一体化”作为未来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报道认为,“一盘棋”思想是促进不同辖区一体化发展的基石,各辖区政府、行政机构要保持“一盘棋”思想才能有效实现多方合作联动,加快彼此的一体化构成。

“铁腕治理”“化工围江”这些沿江地区在生态经济发展中所提出并实施的创举也被作为鲜活的新闻素材一一报道。通过综合化、多元化、全面化的报道,《经济日报》将长江经济带的生态环保和区域经济协同发展过程中所取得的突破性成绩详细地呈现给社会大众,使大众能够完整认识到经济带各省市在经济发展之间的协作性和在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互相平衡过程中的种种革新之举。

通过这样多角度且专業化的报道模式,《经济日报》展现出了长江经济带在近年发展中所取得的突破,也明确了未来各省市需要注意和践行的发展方向。

2.4多体裁报道,彰显融合“深一度”

《经济日报》作为中央直属党报,承担着维护社会风气,引导社会舆论的重要责任,在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信息的传递方式变得多样化,信息的传播率也在迅速加快,电视台、报纸、新媒体开始融合成一个完整的中心,新闻传播的方式变得多种多样。为充分发挥媒体融合的优势,为大众带去更有质量,更有深度的新闻内容,《经济日报》整合多个平台,力求生产出更多优秀、精益求精的新闻内容。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系列报道中,《经济日报》的记者对习近平总书记的相关讲话进行了仔细的梳理,并结合对国家发展改革委基础产业司司长罗国三等改革领导者的采访,在以报纸为主的第一媒体到以手机为主的第五媒体间层层筛选,层层校对,从这些丰富的新闻素材中萃取提炼出了“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深层内涵。

同时,《经济日报》还借助融媒体多渠道的优势,通过互联网网站,电子设备媒介加强对民间声音的收集,将读者的留言评论进行归纳和整理,将大众的反馈信息作为新闻报道的指路明灯。借助在报道框架中开设编者按、专题评论等区域,加强与大众的互动性和对经济形势分析的深刻性,其中要闻版《合力唱响新长江之歌》配发“编者按”,用百余字精辟“点出”生态优先、区域协调发展的深远意义,拉近媒体人与老百姓的距离,拉近老百姓和新闻事件的距离,使他们更真切的感受到区域经济发展对生活的影响,辖区经济建设对社会环境的改变,从而对经济带发展有更深刻的认识,也使得《经济日报》的经济新闻报道内容具有了非比寻常的指导意义。

结语

融媒体时代下,信息的流通变得更密集,更频繁,大众对于新闻内容所传递出的信息密度、信息完整性也有了更高的要求,《经济日报》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系列报道中积极创新报道模式,让经济新闻内容在报道形式、报道内容、报道深度上有了质的突破,在新媒体时代,主流媒体也当以此为参考,积极调整自己的报道模式,为大众带去更好的新闻体验。

[1]郝军.新媒体时代经济新闻报道的发展新探[J].科技传播,2020(1):10.

[2]薛海燕.经济新闻报道要坚持实事求是[J].新闻采编,2019(12):25-26.

[3]诸雄潮.经济报道要如内衣而非外套[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9(12):1-3.

[4]毕玮琳.经济报道如何做好民生大文章[J].新闻前哨,2019(11):15-17.

作者简介:罗建云,男,汉族,新闻编辑,研究方向:经济专题报道。

猜你喜欢
系列报道经济日报经济带
报纸系列报道的新闻策划研究
央广推出“一带一路”五周年系列报道 精雕细琢正当时
长江经济带主要城市经济数据排行榜
对央视“走基层”系列报道的分析研究
长江经济带发展要靠城市群带动
今年财政补贴社保逾9741亿元
新疆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
本 期 导 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