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从“说新闻”产生的背景要求,阐述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从业者应对“说新闻”的方式方法。传统媒体只有积极适应新媒体时代的传播规律,打破以前的思维模式,才能在新媒体中占领舆论宣传的主阵地。
关键词:新媒体;新闻播音;“说新闻”;“播”新闻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134(2020)01-059-02 DOI:10.19483/j.cnki.11-4653/n.2020.01.014
本文著录格式: 魏波.新媒体时代探“说”新闻[J].中国传媒科技,2020,01(01):59-60.
播音,是新闻传媒不可或缺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通过播音向广大人民群众传播各类信息、知识与节目,如果离开了播音,也就不成其为广播或电视了。中国的新闻播音,经历了几十年的不断实践与探索,经历了由“念”到“播”直至目前的“说”的发展历程,真正回归了新闻播音的本真——平实、亲切、流畅、自然的“说”新闻。“说”新闻,是新闻工作者将新闻直接用说谈的形式告诉新闻受众,它是播新闻的一种完善和补充,是新时代受众对有声语言创作的一种呼唤。由“播”新闻到“说”新闻,不仅反映了新闻播音理念的巨变升级,也体现着新闻播音所经历的深刻变革,说是一场革命并不过分。“说”新闻,不仅是新闻宣传更好地贴近生活与群众的需要,更是新闻事业自身发展的必然。
1.实现新闻宣传“三贴近”的需要
新闻媒体作为党和政府的重要宣传工具,在宣传上要努力做到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说”新闻是对新闻进行解释、说明,从而使受众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是体现播音员与受众的平等沟通关系的一种全新模式。试想,在人们之间已经实现了彼此可以平等交流、平等对话的今天,广播电视播音在语言表达方式上依然坚持播音腔,依然使用一种远离群众、远离实际的播音方式,怎么能实现“三贴近”呢?因此,广播电视播音应当与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同步进行。只有节目和语言表达形式与时代同步、与快速发展的社会生活相适应,我们的节目才能为群众所喜闻乐见,受到他们的欢迎与喜爱。
2.增强节目亲和力的需要
现代传媒理论的一个重要观点,是“劝服”理论与大众传媒的易读性与人情味公式。所谓“劝服”,就是采用一种特殊的方式、方法,去影响他人接受自己的观点与主张,并采取相应积极的行动。新闻播音,无非是传达党和政府的声音、信息与主张,让人们相信它并积极的去践行之。那么,怎样才能使人们心悦诚服地自觉自愿地去实行它呢?这就对新闻播音的语言表达方式、方法、技巧、口气、语调等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生硬的说教不行、毫无感情的照本宣科不行,拿着播音腔去播出自然更不行,因为那样的播音与受众相距甚远。而“说”新闻恰恰改变了观众对于新闻播音的刻板印象,在语言表达方式、语气的运用,都注入了大量的心血与情感,与受众的交流更随和、更亲近、更亲切、更自然,也就更易为受众所接受。像唠家常似的“说”新闻拉近了新闻节目播音员与受众的情感距离,富有很强的亲和力、吸引力与凝聚力,其收听效果自然就比那种“播”新闻的节目好上很多倍,这是早已为无数事实所证明了的,是不容怀疑的事实。
3.建构人际传播双向交流的需要
按照现代传媒理论,大众传媒的最终完成,不单单取决于“传”的这一方,还取决于“听”或“看”的那一方,因此,应当建构起“传”与“听或看”的双向交流的合理格局,这样才能实现大众传媒的根本任务。美国的约翰斯图尔特教授认为,人际传播是一个合作建构的过程,传播是“說”与“听”或“看”双方共同完成的。同时在分析“说”与“听”或“看”的关系时,还把“说”与“听”或“看”比喻为呼吸,一呼一吸相互依存,互为动力,并说“听或看”是“说”的源泉、“说”的动力,“听或看”的效果好会激发“说”的一方的激情,从而在平等交流中建构起合理的科学的人际传播关系。这就把传播过程中播音与受众之间的关系讲的十分透彻、精辟。“说”新闻,所注重的是效果,是受众的感受,二者是在平等地交流、沟通、对话,播音员就像是讲述自己的事情一样娓娓道来,说者用心去“说”,听者亦专心去“听”,于是,一种由双方共同创造与建构的双向交流关系便形成了。这样一种和谐而有意义的人际关系,这样一种良好的收听收看效果是以往那种居高临下地用播音腔去“播”新闻的传统播音做法所无法企及的。
从“播”新闻到“说”新闻无疑是一种发展和突破。对播音员来说,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播”新闻只需熟悉稿件,播出时字正腔圆、流畅自如,不出错误也就基本完成了任务。而“说”新闻则不然,它不再是书面文字到有声语言的简单转化,更不是生硬的“背稿”,它要求播音员不仅要对所播出的稿件内容烂熟于心,还要求在语言表达技巧上下更大的功夫、付出更多的努力,要求语气、节奏、腔调更平实、更自然、更亲切、更随和、更流畅。因此,“说新闻”对播音员来说要求更高了,做起来也更难了。
“说”新闻要对所播稿件内容烂熟于心。“说”新闻主要是“说”,就是把一些新闻事件用平和、自然,亲切的语气、语调象与老朋友聊天、唠家常一样,清晰又准确、明了又确切的讲出来,让受众在心情愉快、轻松的倾听中,获得更多的信息与知识,从而受到启示和教育。这就要求播音员事先对所播稿件的内容包括它深层次的含义都了如指掌,并烂熟于心。一个好的播音员,只有当他把所播出的内容,真正化作自已的灵与肉,化作自已的话说出来,那才会亲切、自然,平实,也才会具有可信性与可听性,才能唤起受众极大的收听收看兴趣与热情,从而象磁石一样深深地吸引受众。如果一个播音员,对所播稿件的内容不熟悉、不了解,只知道生硬地去念稿子,即使读的再流利、念的再流畅,那也引不起受众的兴趣,其效果自然也不会很好。人们为什么愿意听评书,除了评书演员所讲的故事具有吸引力外,评书演员对所讲故事的烂熟于心、讲的生动、形象、有趣,不能说不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自然,播音不是讲评书,但就其所说的新闻、消息、事件的熟悉程度与播出的生动感人这一点来说,我们难道不应从评书演员身上受到一点启发吗?
“說”新闻要具有平民意识。广插电視是大众传媒,播音员播出节目,说到底是在同大众进行平等地交流与沟通,所以平民化意识与平民化色彩应当贯穿始终,也是作为新闻播音员所必须始终遵循的重要原则。播音员与广大听众观众,所不同的只是工作分工不同而已,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因此新闻播音员在播节目时,应当尽最大努力去体会和了解受众的心理、需求与习惯,在语言表达方式上从受众的需求出发,注重收听收看效果,这样才能通过电波与听众进行平等的交流,通过荧屏与观众进行平等的沟通。有些刚从事电视新闻播音员的同志播新闻时,面部肌肉僵硬,语气语调冷漠傲慢,那是播音员缺乏对自身身份感的正确定位,平民化意识不清。“说”新闻不是居高临下、气指颐使的去教育受众,不是不管受众喜欢与否,一味地故作高深地使用传统的播音腔,树立强化平民化的意识与心态,摆正播音员与受众平等沟通、交流的正确位置,其播节目的心态才能更平和、自然、亲切,所播出的节目才能令受众入耳、入脑、入心,而受众的这种积极热烈的反响,反过来又会极大地刺激播音员的创作激情,点燃播音者灵感的火花,从而更加投入地进行播音,而保持这样一种精神状态和心理状态去播节目,必然更加游刃有余、得心应手,播出的节目自然会更加富有感染力和凝聚力。所以说,平民化色彩是现代新闻传媒对播音员的要求,是我们追求的最高境界。
“说”新闻要讲究播音的规范化境界。“说”新闻是将新闻文字稿件转换为准确、传神、富有感染力、具有艺术性的有声语言。“说”新闻的“说”,要求播音员要以平和、流畅、自然、亲切的语言表达方式去“说”,力避播音腔,但同样要求要讲究播音的规范化与科学化。平和不是平淡,不是毫无感情的白开水,平和,是一种更高意义上的播音技巧,看似平和,实则深邃,在平实中见功夫,表面平和,内心中却蕴涵着火热地激情。流畅讲究的是播音的抑扬顿挫、语音节奏通顺畅达,语气、语调科学合理,它注重的是徐疾有节、张弛有度,但决不能一味地快或慢,更不能用一种语速一贯到底,应当根据不同的内容要求徐疾、张驰不断变换。自然是随和,而不是随意,它贴近受众的心理、贴近受众的脉博,不是毫无原则的迎合与媚俗。亲切,是把受众当朋友,平等、和蔼、亲切地与他们进行心平气和的交流与沟通,亲切不是亲昵,不是故作姿态,而是发自内心地把受众当作自己的朋友,用亲切自然的语气语调与朋友在做真诚的心灵沟通,平等地交流看法。有一些播音员热衷模仿港台腔,过于注重口语化,“啊 呢 嗯 ”不离口,把随意调侃的所谓个性化当做“说”新闻的真谛,用日常不经加工的啰嗦结巴的口语混充新闻口语,甚至把“痞子味”浓重的粗俗口语当做贴近受众的法宝,这种新闻节目娱乐化、庸俗化倾向脱离了新闻节目的固有特征,不符合受众对新闻的接受习惯。“说”新闻同样要遵循“准确规范、清晰流畅、刚柔并济、虚实结合”的要求,这些都是现代播音与主持所必须遵循的规范化原则,也是一个优秀的播音员与主持人必须时刻牢记的职业道德,同时更是我们终生为之追求不懈并努力实现与达到的理想境界。
毋庸置疑,“说”新闻这个名词业已展现出非凡意义,正体现出独有价值,结合新媒体的传播特点,“说”新闻具有更加蓬勃的生命力,愿“说”新闻跃马在更快更好的康庄大道,昂首跨域新闻界。
[1] 陈雅丽 . 实用播音教程,第三册广播播音与主持[M].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2.
[2] 辛来生 . 新闻的播与说 [M]. 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11.
[3] 陆晔,赵民 . 当代广播电视概论 [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
[4] 吴莉 . 浅谈新闻的播与说 [M]. 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11.
作者简介:魏波,女,汉族,吉林省通榆县,副高级职称,主任播音员,研究方向:播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