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凡亮
作为家长,是孩子换位思考的示范者,一定要在潜移默化中把换位思考根植在孩子的心中。
换位思考又称同理心,就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将心比心地维护别人的尊严,感受别人的难处,理解别人的不幸,体谅别人的不易,不动声色地呵护对方的体面。高情商的背后是不动声色的善良和高贵修养的自然流露。
全世界最早的现代成功学大师拿破仑·希尔说:“懂得换位思考,能真正站在他人的立场上看待问题、考虑问题,并能切实帮助他人解决问题,这个世界就是你的。”如果能学会换位思考,就不会有不孝、不忠、不慈的事情发生。可实际情况是很多孩子在父母的过度呵护下,变得自私、任性、不合群,甚至交不到朋友。父母该怎么改变和引导,才会让孩子具有换位思考的能力呢?
家长要做换位思考的榜样
父母是孩子接触时间最长的老师,父母的所作所为对孩子有很大的影响,对孩子具有言传身教的作用,与孩子相处家长要做到换位思考,倾听孩子的想法,理解孩子的内心。家长能否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孩子是能感受到的,家长的言传身教比直接说教要好得多,也是促使孩子成长的有效方法。我们一起来看下面的案例。
案例一:因不适应疫情期间的居家学习,八年级的小王在班级QQ群吐槽:“我就不想活在这个世界上。”班主任发现后,与家长进行了长达五十分钟的语音沟通。
作为父母,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与孩子沟通呢?
做法一:妈妈唠叨,给孩子做思想工作,让孩子不要发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因与孩子沟通不顺畅,妈妈一怒之下摔了孩子的眼镜,还打了孩子几下。结果,孩子直接反抗,每天上午10点才起床,老师的直播网课不听,作业更是不提交,下午5点多去操场打篮球,晚上很晚了才回家,妈妈去操场叫,回复的是一串难听的话。
做法二:爸爸对儿子说,“爸爸理解你,因为你是我的儿子,长期居家学习人人都会产生焦虑、不舒服,所以爸爸理解你的吐槽和发泄。如果选择与好朋友或妈妈吐槽可能会更好?”结果,儿子告诉爸爸,自己吐槽其实是发给微信好友的,不小心发到了班级群中,无法撤回了。自己以后一定会注意吐槽场合,多与父母沟通。
案例二:球球期中考数学考了102分,班级第二名。
做法一:爸爸批评球球,“跟你说了多少次,每次数学必须达到110分以上才行,你就是不听,你们班级这次第一名是116分,你为什么总是第二名,不会动动脑子。现在知识这么简单,才考这点分数,到了高中会考得更差。”结果,球球感觉很委屈,说自己已经尽力了,班级第二名爸爸还不满意,气得把门一摔,躲在房间里大哭。
做法二:妈妈表扬并鼓励球球:“我的球球真厉害,又是第二名,我说你很有潜力吧,妈妈真为你高兴。相信以后你会注意优化思维方式的,那时候会提高得更快。”结果,球球高兴地说:“我也相信自己,我会寻找最适合自己的思维方式,让自己有更大进步,妈妈瞧好吧!”
家长是孩子换位思考的示范者,一定要在潜移默化中把换位思考根植在孩子的心中。
抓住契机引导孩子换位思考
家长要及时规范孩子的言行,对一些严重的错误行为,必须严厉批评,万不可放任,听之任之。这样的细节很多,比如开关门不可以“砰”的一声推开或者关上,这样会影响到别人;在参加活动需要鼓掌时,要文明鼓掌,给别人鼓励与尊重;当看到别人不高兴时,不要落井下石;在公共场合,要告诉孩子不要乱丢垃圾,“如果妈妈是环卫工人,别人都像你这样乱扔垃圾,你说我该有多辛苦啊!”通过日常的点滴小事,父母要正确引导和教育孩子,学会换位思考,懂得将心比心。
换位思考是需要技巧的,仅仅通过讲道理,有些孩子是很难做到的。如果通过一些小技巧,或者象征性的行为,孩子的感触会更深刻。
日常生活中,父母与孩子一起经历一件事或者一起看书的时候,可以引导孩子想想,如果出现类似的一幕自己会如何反应:“如果我是他,我会怎么做?”在谈论中顺带指导孩子,在公共场合不要大声说话、在楼内不要跑跳等。
很多学校经常号召家庭成员之间进行角色互换,家长做“一日孩子”、孩子做“一日家长”,以此让孩子体验父母的辛苦。家长一定要支持学校开展这种活动,加强亲身体验,形成相互理解、相互体谅的良好氛围。慢慢孩子就学会换位思考的“四部曲”了:
1.如果我是对方,我需要的是……
2.如果我是对方,我不希望……
3.如果我是对方,我的做法是……
4.我是以对方期望的方式对待他吗?
如果孩子和别人发生矛盾,正处于情绪爆发期,此时不宜引导孩子换位思考。当孩子情绪平静下来以后,再引导孩子进行换位思考。只有孩子学会换位思考,才能设身处地理解别人,亲子之间的矛盾冲突也会减少,关系会得到改善。
通过“我讯息”体会他人的情绪
“你讯息”:以第二人称开始,往往有指责的意味。“我讯息”:以第一人称开始,重在表达感受和陈述事实。“我讯息”如何表达?依照三个步骤:描述行为、表达感受、表达期望。在人际关系中,父母要经常引导孩子从不同角度去看问题,不要非黑即白。要引导孩子思考别人的感受。
案例三:有一天你的孩子参加篮球赛,在激烈竞争中,对方球员小A故意犯规,把孩子撞倒了。然而小A却不承认是故意犯规,导致孩子所在的班级输了比赛,结果双方队员起了冲突,闹得很不愉快。孩子回家后愤愤不平,面对这种情况,家长该怎么办?
正确的做法:家长要先站在孩子输球的角度理解并接纳孩子的情绪,尽量让孩子把情绪表达出来。此时,孩子一定会站在自己的角度说别人的不对。家长听完后可以说:“按照你这么说,小A同学真的不厚道,输不起球。儿子,如果你是小A,知道两个班级水平差不多,你会怎么办?”这个时候,及时引导孩子认识到公平竞争的重要性很重要。接着,你可继续引导:“儿子,在当时特定的状况下,你能站在小A角度描述一下事实经过吗?”在多次诉说中,孩子就会慢慢地站在小A的角度思考并评判他的行为了。
经过家长的多次引导,孩子会体验到,换位思考就是要善于从对方的角度和处境认知对方的观念、体会对方的情感、发现对方处理问题的个性方式。带着善意进行换位思考,会使人与人走得更近;带着善意进行换位思考,会使心与心贴得更紧。
换位思考不是单向思维,它有利于思维的多点爆发,引导孩子走向成熟。通过这些途径与方法,让孩子学会看待问题的角度是多元的,慢慢地,孩子们就会少一点自以为是,多一点换位思考,他在人际交往中会少很多误解和摩擦。著名心理学家丹尼尔说:“你让人舒服的程度,決定着你所能抵达的高度。”
(作者系山东省青岛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师)
(责编 宋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