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语文课中的人性教育

2020-09-06 13:57林小丽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0年101期
关键词:语文课人性中学

林小丽

【摘要】处于成长关键时期的中学生具有极强的可塑性,语文老师在进行知识能力的教学时,应肩负起对学生进行真、善、美的人性教育的任务。本文主要从课文的自然景物、时代背景、人物形象、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表情朗读几方面,去探讨如何在语文课中有效地对中学生进行人性教育。

【关键词】中学;语文课;人性;教育

正处在成长关键时期的中学生,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因而在进行语文知识能力的教学时,语文老师肩负着对学生进行真、善、美的人性教育的重要任务。那么人性是什么呢?一般认为,人性是在一定的社会制度和历史条件下形成人的本质属性,也就是说人的阶级性,也是人正常的情感和理性,是贯通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所有阶层,不像其他动物的基本属性,包括亲情、爱情、友情等非阶级性。而语文课与人性又有着什么联系呢?从达尔文的人类进化观和歌德的人的整体性看,人性就是人的本质,人的本质是感情的本质,本质的感情是艺术的特征。同时,弗洛伊德也认为文艺是人性的升华。而文学作为艺术的一部分,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以塑造艺术形象,真实地再现生活,通过文学的审美作用这一特殊的形式,使人的思想感情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从而改造人的灵魂。而高中的课文有一部分是文学作品,因此,在语文课中对学生进行人性教育既有必要性,也有可行性。一般来说,语文课的人性教育活动可这样进行:

(一)以作品景物意象为媒,引导学生接受非阶级人性感化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作品中鲜明生动的自然景象为对象,引导学生体验真、善、美,接受非阶级性人性的感化。如,《荷塘月色》,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荷塘和月色,使整个画面具有曼妙、飘逸、朦胧、宁静之美。如,“层层的叶子作为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不著一月,处处有月,一切都笼罩在如梦如幻的月光中。又从色调和亮度的角度,用比喻手法刻画月下荷花之美。清风轻送,缕缕荷香像远方飘来的歌声若有若无。如此生动贴切的描写,使人身临其境,隐约闻到荷花的清香,看到月色的朦胧,似乎在阅览优美宁静的自然风光。图画是美丽的、宁静的,读者的内心是愉悦的、宁静的。教师一边分析,一边引导学生细心体察自然风物之秀美,激起学生对自然美的喜爱,陶冶自己的性情,提高自身的修养。

(二)分析作品时代背景,引导学生接受阶级人性教育

一部成功的文学作品能净化心灵,完善人格,培养崇高情操。该功能主要表现在其思想内涵和境界里。因此,教师要在认真剖析作品时代背景的基础上,顺着作者的思路,把学生引到作品的思想文化内涵和境界中去,培养学生爱憎分明的感情。

如,《记念刘和珍君》一文:“1926年3月,奉系军阀向关内进兵,冯玉祥率军迎战,并对进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的支持奉军的日本军舰进行自卫还击。后,日、英、美、法、意、荷、比、西等8国公使向北洋政府施压,要求段祺瑞政府限时拆除大沽口国防设施。3月18日,北京各界约5000多人在天安门举行‘反对八国最后通牒的国民大会。会后,李大钊率领游行队伍到段祺瑞执政府门前请愿。段祺瑞命军警用武力驱散队伍,造成死亡47人,伤200多人的惨剧。其中刘和珍也当场遇害。3月23日,北京各界人士在北京大学为亡灵们举行‘三·一八死难烈士追悼大会。”会后,鲁迅先生写下《记念刘和珍君》一文,追忆温和善良的刘和珍,讴歌勇毅的中国女性,揭露当局者和帝国主义互相勾结,屠戮爱国民众的滔天恶行,鞭挞流言家的卑劣行为,激励革命者战斗到底。

通过这样分析,学生领会了作品的深刻内涵,从内心激起对凶残的当局者和帝国主义的憎恨,及对爱国青年的敬佩,同时也深受鼓舞,认识到要善于、敢于和恶势力作斗争。

(三)分析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形象,点燃学生的激情

文学作品中有不少典型的正能量的人物形象,教师通过分析这些形象,可引发学生以人物为榜样的激情,这在人性教育教学活动中十分重要。如,在讲授《苏武传》时,为了让学生对具有伟大人格魅力的苏武有深刻的认识,笔者和学生作了以下探讨:

师:“苏武出使匈奴经历了哪些事?他是如何应对的?”

生:“苏武被囚,劝降,流放北海,再被劝降。他先自杀不‘负国,在卫律招降时,大呼‘屈节辱命,虽生,何面以归汉而自刺,救起后又怒斥卫律。流放北海后,他手握汉节,与自然环境作顽强的斗争。对李陵的劝降不为所动。”

老师:“张胜、卫律、李陵和苏武有何不同?”

学生:“前三者贪生怕死,丧失了民族气节。而苏武大义凛然,宁死不屈。他们形成鲜明的对比。”

老师:“你对苏武有何认识?”

学生:“苏武是一位坚守节操,宁死不屈的爱国英雄,是我们永远景仰的英雄。”

通过这样分析,学生便因这一丰满、动人、高大的英雄形象而激动、向往,从而迸发出爱国的热情,树立崇高的理想。

(四)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丰富学生的情感

文学作品往往寄寓着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内心世界,丰富学生的感情,使他们成为有灵有肉的人。如,杜甫的《秋兴》(其一),诗的开头描写了夔地露冷枫红,一片萧森的景象。接着,“丛菊两开”,时间流逝,诗人离蜀已两秋;“孤舟一系”,漂泊他乡。“他日泪”,因他日生悲;“故园心”,遥寄相思。最后,秋风急,霜露冷,寒冬将到,家家响起了“刀尺声”和捣衣声,此刻,孤独悲伤油然而生。

这字字句句总关情的作品,灌注着作者的思想感情,读着它,我们似乎在倾听另一颗孤独、惆怅的心灵在向我们诉说,教我们每个人都成为一个真实、有感情、有较深层、有分量、有内容的自我。

(五)借助表情朗读,引起学生的共鸣

恰当的表情朗读,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深受教益。如,富于音乐感的《琵琶行》,通过表情朗读,可以让学生加深理解诗句的意境和情感,并通过听觉愉悦的欣赏去肯定自身,了悟自身。又如,在分析《将进酒》思想意义时,加以表情朗读,可使学生体验到诗人豪放乐观的性格,激发刻苦学习、奋发向上、不断进取的精神。

总之,在语文课中,教师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人性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在教学过程中,假如教法得当,对学生的品性影响将会是积极而深刻的,它值得我们孜孜不倦地去探索。

参考文献:

[1]田雅菲.杨建民.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异化及消解[J].软件导刊,2013,12(02):195-196.

[2]杜志建.教材帮语文必修1[M].乌鲁木齐: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15(04):101.

猜你喜欢
语文课人性中学
语文课文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逼近人性
“学习”反人性吗
最快乐的一堂语文课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
诸暨市学勉中学
语文课代表的病假条
雕塑应反映人性的不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