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凯
摘要:受国内外复杂形势的影响,高校学生党员意识形态教育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当前教育模式跟不上受教育者群体特征的变化,工作机制相对匮乏,如何进一步完善高校学生党员意识形态教育,把握新形势下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规律是十分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通过多种路径,进一步阐述如何将学生党员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做牢做实,有力推动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良好开展。
关键词:学生党员;意识形态教育;路径
新时代开启新征程,学生党员意识形态教育情况,直接关乎社会主义办学模式人才培养质量水平。目前,由于多元文化冲击“泛化”学生需求,高校学生党员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模式跟不上受教育者群体特征的变化,工作机制匮乏。导致许多学生党员逐渐降低对自身理想信念、意识形态的要求,出现懈怠散漫的消极现象,这给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带来一定挑战。
一、高校学生党员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现状
(一)力量过于分散
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力量”薄弱,许多高校教职员工认为,自己只要做好本职工作,把自己分内的工作做好就行了,不应过分干涉其他工作。导致力量“分散”,认识上的“缺位”,在对学生党员意识形态教育工作中难以形成合力。
(二)工作模式过于简单
事物的运动总是发展变化的。一直以来,意识形态教育主要依赖思想政治理论课来进行,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大都是灌输式教学,即使是在当下网络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课堂上仍然以理论灌输为主。这样的意识形态教育方法单一,不能随着时代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同时也忽略了接受教育者群体特征的变化。在新时代复杂多变的情势下,更应及时更新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方法、模式,使之符合新时代教育的发展要求。
(三)重视程度不够
高校教育工作者,尤其是高校党务工作者的基层工作压力较大,事务性工作较多,对意识形态的教育工作重视不够,认为只要不出大的问题就可以,这是在工作中值得注意和深思的。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在任何时候,意识形态工作都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前提,是“滚石上山”的决胜力量,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直接影响到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高校作为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阵地,为社会培养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青年进步者,始终是高校未来党建工作开展的重中之重,亦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挑战与考验。
二、高校学生党员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组织领导力量薄弱
目前,个别高校基层党组存在“少作为、不作为”的现象,领导干部担当责任不强,缺乏全盘布局能力。习总书记不止一次提出,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就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制度体系,确保党的领导全覆盖,确保党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确保高校基层党组织发挥一定的战斗作用。
高校基层党组织领导干部是开展学生党员意识形态教育的关键,要把对党组织的忠诚放在第一位的。高校学生党员意识形态教育伟大工程,要求的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在任何时候都要“站得稳、靠得住”。发挥组织领导作用,要经常对照党章党规党纪,检视自己的理想信念和思想言行,不断掸去思想上的灰尘,从而在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
(二)多元文化冲击“泛化”学生需求
高校学生党员意识形态教育的单一直接导致在应对多元文化冲击时体现出的疲劳、乏力,当前大学生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他们的价值观摇摆不定,使他们的需求更加偏向“复杂”“泛化”。
当代青年大学生在构建价值观时,因受自身成长经历与受教背景的影响,其价值观成长过程体现出复杂的“生涯化”模式。青年学生对于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的认知往往是从书本、教材中得来,这与目前“互联网”时代的信息快速传播相矛盾,青年学生在接受多元文化冲击时,高校显然没有做足相应的准备,仍然是“惯性”向前。这在意识形态阵地对抗过程中实际上是十分危险的,“惯性”代表着“滞后”,“滞后”代表着在基层工作中无法第一时间对学生的需求做出准确判断,无法科学处理多元冲击导致的学生需求“泛化”问题。
(三)教育工作机制匮乏
目前,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机制不健全,过于重视过去传统模式下的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缺乏对新时代社会背景的挖掘、研究。在教育管理机制中缺乏必要的实施手段,实施力度不足,缺乏符合时代要求的工作机制,创新力度不够。对于“旧问题”缺乏解决动力,对于“新问题”缺乏创新动力,高校基层部门存在因人员流动导致的历史遗留“问题”,这些问题导致高校党建工作存在互相推诿、拖延的问题,许多需要第一时间解决的问题被延误。同时,基层党务工作面临着号召力不强,推动力不够,工作难以开展等问题,这些都直接影响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推进。
三、高校学生党员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实施的路径
(一)协调学生党员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组织领导
协调学生党员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就是要不断优化组织结构,落地生根。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要建立“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党建工作机制,能认真执行上级各项决议,严格完成上级各项任务,按照《普通高校党支部规范化建设指南》,加强党支部规范化建设,做到分工明确,结构优化,团结协作,工作高效,进一步构建层次分明、协同并举的工作队伍,为抓好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打好领导基础,为青年学生党员的培养提供强大的助力。
进一步强化领导工作的“落地性”,“绳短不能汲深井,浅水难以負大舟”,高校学生党员意识心态建设工作越推进,对领导干部的协调能力要求就越高,就越需要领导干部“接地气”。对于高校基层党务工作者来讲,就是要加强党务工作制定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就是要做到将学生党员“拧成一股绳,用上一股劲”,提高组织机构凝聚力与活力。基层党组织干部要坚持马列主义同高校实际情况相结合,要充分学习、理解、挖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摸索个人工作的领导模式,增强科学领导的本领,善于发现学生党员的优势、优点,做到“因才用人、因才树人”,善于结合自身高校基层党务工作的实际开展创造性活动,全面推动基层党组织建设。
(二)完善学生党员意识形态教育学习机制
加强高校学生党员意识形态教育,必须建立科学有效的学习机制,高校基层学生党支部要形成“一上一下”“一前一后”交叉学习培养模式,在学习中进步,在进步中学习,通过布鲁纳认知结构的学习方式,加强对于党的各结构模块“交叉”知识的学习。通过建立多维度象限系统,保证学习在党员意识形态教育重要“交叉点”的有序开展。要向学生党员开展多种方式的理论教育。其中主要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等。
高校党总支应结合自身支部工作开展情况、人员配置,坚持始终把理论学习作为提高学生、教工党员能力素质的重要途径。对于学习机制摸索创新必须做到“落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学习不能“一走一过,一听一说”,要“由耳入心,由此入彼”,要严格控制学习的时效性,不能拖延。同时,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结合国情,必须要将思想理论与实践工作相结合,全面提升自身理论水平。
(三)推进量化考核可操作性
高校青年学生党员队伍就像一汪清泉,充满活力与升级。但是,高校学生党员的身份确立不代表一劳永逸,党组织不是保险箱,更不是“避难所”,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就是要重视考核机制的完善,就是要保证党组织的血液“鲜活”,形成党员血液的流动,党支部成员要“能上能下”,要在制度层面完善学生党员考核制度。在考核指标的设计上要科学、合理、具体,要体现高校学生党员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特点与内涵。评价体系应自觉体现过程的特异性与阶段的适宜性等,并要求评价规则贴近实际。坚持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原则,传统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考核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量化程度不够,定性分析过多,这就无法准确体现学生进步群体,特别是学生党员的生涯成长情况与政治成熟情况。高校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考核评价过程中将思想政治素质等不易量化的隐性指标进行定性评价,将学生党员学习等可量化的显性指标进行定量评价,做好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同时,在考核过程中,要做好严肃认真,将整体的考核评价结果作为评先树优的重要依据。
(四)巩固学生党员意识形态教育的反馈机制
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必须做到“快、准、通”,“快”就是要保证反馈的“时效性”,“准”就是要保证反馈的“准确性”,“通”就是要保证反馈的“通畅性”。
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要做到信息反馈要迅速,主要是因为信息具有一定滞后性,往往是先有党务活动,而后才有信息的反馈,如果信息反馈慢信息就失去了价值。因此,高校学生党员意识形态教育过程中,需要高度重视信息反馈的速度和时效,及时发现学生当中产生的思想变化情况,并马上向上级负责部门进行汇报,继而迅速向学校党委进行反馈。否则,就会延误决策,导致不良后果的产生。
信息反馈的准确性,体现在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反馈必须是科学、精准的,必须是实事求是、恰如其分的。精准信息就像子弹,只有精準才能命中靶心,只有准确的信息才有价值。实际上,失实的信息在意识形态教育工作领域的破坏性是极大地。因此,在信息反馈过程中,高校基层学生党务工作者对错综复杂的基本信息进行分析、甄别、认真核实,对所掌握的基层材料进行认真筛选,去粗取精。
信息渠道畅通是完善反馈机制的必然要求。意识信息传输渠道要畅通,即整个高校学生党员意识形态教育工作与周围其他环境之间的内外联系要保持畅通;同时,与系统内部各子系统及各系统的元素之间的横向联系都要随时保持畅通。如果没有这种内外、横向的联系,高校学生党员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就难以形成合力,发挥应有作用。
加强高校学生党员意识形态教育,通过学生党员层级传递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以点带面、以面围线、以线聚点”,进一步推动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程,进一步促进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下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科学、有序开展。
【2020年沈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课题编号SDSZ-2020-089,全面从严治党视域下高校学生党员意识形态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