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宏智 胡丽涓
摘要:有序开展学生党建思政工作是高职院校培养国家需要的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坚实保障,然而现阶段党建思政工作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亟待解决。主要体现在理论知识陈旧和教学形式单一等多个方面。“党建思政+劳动教育”理念充分体现了协同育人的思想,将思政理论与劳动实践结合,教育过程中以理论为内核,实践为外化,明确方向,精准开展,为工作新模式的探究提供了方向。
关键词:“党建思政+”;劳动教育;高职院校;模式创新
一、高职院校的学生党建思政工作开展意义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40多年的高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高速发展过程中,中国正经历着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为满足新时期“新常态”下的“高质量”经济发展,国家提供了诸多政策上的支持,如大力发展高职教育和重视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中国制造2025”下培育大国工匠。这些都充分说明了国家对于高质量技能型人才的重视程度和需求迫切。
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建立了一条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做好高职院校的学生党建工作和思政工作,则是为人才体系的构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保障和行动指南。高职院校为国家发展提供人才,需要充分利用党的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影响院校的教育组织体系,从而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正确引导。在办学理念中充分融合党建工作,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利用合理科学的理论体系对教育工作进行指导,在校园中形成职教文化和党建的相互渗透,最终达到促进教育工作、深化校园文化的目的 。
二、基于“党建思政+”理念的工作模式探究
(一)高职院校学生党建思政工作的发展现状
1.理论知识陈旧,时代结合不足。现阶段部分高职院校的党建思政教育内容陈旧,不能够很好的贴合时代的发展,解决身边问题,剖析热点问题。同时,当今的学生群体以95后、00后为主,成长环境导致他们希望接受的教育是具有更强功能性的。因此,在传统学生党建思政工作的开展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缺失,仅表现为功利性的身份荣誉获取和机械式的知识填鸭。
2.传播渠道有限,工作形式单一。高职院校开展党建思政工作的一线群体主要是思政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这与“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存在一定的偏離。在学生群体中传播党的思想、方针、政策需要拓宽渠道,做到“全员育人”。在教育方式上目前仅限于思政课程、业余党校、团学干部会议、讲座、校外红色基地参观等形式,学生自发的创造性活动极度缺乏,学生很难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党建思政的重要性,导致思想上的重视程度不足,教育效果不佳,“课程思政”依然任重而道远。
(二)党建思政与劳动教育协同新模式的优势
1.党建思政教育与劳动教育概述。高职院校是社会主义青年技能培养和思想武装的重要阵地。学生党建思政工作核心是确立共产主义信仰、培养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和树立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通过不同学校、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从而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
2.党建思政为核心,劳动教育为载体。党建思政教育和劳动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建设中更加注重对于学生的思想引领和劳动技能培养。党建思政工作是学生培养的导向,只有明确方向,学校才能知道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学生才能明晰自己的标杆在哪里。而劳动教育则是这条前进路上的推进剂,帮助学生真切地知道理想信念是需要通过实际行动,脚踏实地做出来的。党建思政是内核,劳动教育是载体,通过“党建思政+劳动教育”的新模式促使学生理论入脑,劳动于体,调整教育过程中的角色定位,更加主动地去探究思考,劳动实践,形成良性循环。
三、“党建思政+劳动教育”的实施路径
(一)党建思政课程融入经典劳动教育案例
在教学实践中,案例的应用能直接影响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教学时,如以理说理,不如以例说理来得更充实、更吸引人。真实的案例把学生带到一个“磁场”中,学生在其诱导下,怀着一种既近又远,既远又近的好奇心、求知欲,在这个心理之车的驱动下,进入学习状态。党建思政课程的教育意义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共产主义信仰。而劳动教育是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或者一系列党课中融入经典劳动教育案例,不仅可以更加形象、系统地对劳动中思政内涵进行讲解,更能激发学生对劳动的热情和向往。
(二)以劳动教育“二课堂”推进党建思政工作开展
我国推行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均衡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作为教育部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研究中心成员单位,将大一作为示范年级设置“劳动素质分”,要求学生每周参加集体或个人劳动一次、分享感悟并在系统打卡记录,逐渐形成了全学年的“30%德育+50%智育+20%劳动素质分”综测模式。将劳动与党建思政教育结合,定期举办线上线下的学生劳动典型表彰大会,宣传劳动事迹,交流劳动心得,升华劳动的意义,形成良好的党建思政“第二课堂”氛围。
(三)党建思政引领下社会实践基地搭建
建立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是高校培养应有型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被众多高校所采用。但是在实践基地的搭建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学生和教师参与校外实践的积极性不高。然而,搭建校内外实践基地是党建思政引领下深化劳动价值的体现。社会实践等志愿服务工作是大学生与校外交流的一个重要途径,同时高职院校志愿服务活动开展情况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校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将思政工作的理念与思想应用于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过程中,不仅能够提高学生与教师参与的积极性,而且还能体现劳动教育的成果,反向促进高校思政工作的开展,使之进入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曾九江,郑金胜.使命与挑战:“职教20条”背景下职业教育发展的思考[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02):91-96.
[2]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中国政府网,2019.
[3]张航航.浅谈高职院校党建工作的特点及创新路径[J].探索争鸣,2019(26):192.
[4]侯玉.劳动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路径研究[J].文化经济,2020(07):167-168.
[5]汪烈焰,朱超锋,朱出宏,何江琴.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实践与体会——以“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方正科技工程实训基地”建设为例[J].大学教育,2016(11):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