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江鹤 孙颖
内容摘要:本文立足苏教版中学语文教材,从韵脚字的读音、明确通假字、破读字、古书中的专有名词等出发,分析中学语文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音韵问题。
关键词:音韵学 文言文教学 中学
音韵学在文言文教学和语音规范化方面一直都发挥着难以被替代的作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许多问题都牵涉到音韵学知识,如押韵、通假字、破读字、古文中的专有名词等等,本文即从这些方面入手,系统归纳和分析中学文言文教学(教材以苏教版为例)中遇到的音韵问题,希望为老师更清楚地教、学生更有效地学好文言文提供一些帮助。
一.韵脚字的读音和押韵问题
在教学古诗词的时候,作为教师,要了解诗歌韵脚字的读音及其变化规律,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读准字音,理解押韵和平仄格式,领略诗词的韵律美。具体而言,一个是要认识到语音是发展的,古今语音有不同,用普通话读起来不押韵的字古代可能是的押韵的;古今的声调也是不同的,要让学生了解一些古代声调的知识。另一个是要知道古代的“韵”与语文课上所学的“韵母”不是一回事,韵母不同的字可能属于古代的同一个韵,也可以是押韵的。
先看押韵问题。高中语文教材(苏教版)的教参中都强调了诵读练习的重要性,并且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朗诵指导。例如,在高中课本《梦游天姥吟留别》的诵读提示中,教参中就有这样一段:“有些字古今音不同,但根据押韵规定可以判断它们同韵,如摧与开,嗟与霞等。”如何理解这段话?由于语音发生了变化,造成了古今语音的不同,这首古体诗中的有些韵脚字用普通话读起来是不押韵的,如“摧”与“开”,“嗟”与“霞”,而平水韵中催与开同属灰韵,嗟与霞同属麻韵,在古代的确是押韵的。
再如初中语文课本中所收古代的诗歌大都为格律诗,格律诗的特点是不能“出韵”,一首诗中的韵脚字必须只用同一韵的字,不许用别的韵的字。“韵”是什么?从下面这首诗中来理解:
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首先要判断诗中有几个韵脚字,“斜”“涯”“花”的韵母分别为ie,ia,ua,是三个不同的韵母,那么,这三个字是不是都是韵脚字?尤其是“斜”的读音会让大多数学生困惑,按照字现代读音“xié”来读,该诗的押韵就不易理解。实际上,这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嗟”与“霞”相似,虽然“斜”“涯”“花”的韵母不同,但在平水韵中“斜”“涯”“花”都属于同一个韵,平声六麻韵,所以是押韵的,并没有出韵。再如: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声”“城”“情”三字今天读成两个韵母“eng、ing”,平水韵中都属于庚韵,可见也是押韵的。
除了押韵之外,韵脚字的声调也是学生容易产生问题的地方。古今声调发生了变化,主要有“平分阴阳”“浊上变去”和“入派三声”等规律,比如: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诗的韵脚字“绝”“灭”“雪”三字在今天声调不同,分别是阳平、去声、上声,但在古代都属平水韵的入声九屑韵,由此可以看出这首诗押的是入声韵,且非常工整。
有的字在古代是平声,在今天的普通话读音中就不再是平声了。如:
春日 宋雍
轻花细叶满林端,昨夜春风晓色寒。
黄鸟不堪愁里听,绿杨宜向雨中看。
最后一句的韵脚字“看”,今天读为去声,而前面的“端”“寒”分属阴平和阳平,都是平声,按照格律的要求,一般应当押平声韵,“看”读去声不符合要求,但古代“看”属于平声十四寒韵,因此这首诗仍然是押韵的。
通过以上四首诗,我们可以看出:古诗的韵脚字不能只按照现在的发音进行教学,而不了解语音是发展演变的。要求教师在讲解的时候简单说明一下古今语音在韵母和声调上有变化,引导学生关注古今语音的不同,从而树立起科学认识诗歌韵脚字的意识,辅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诵读古代诗歌。
二.通假字识别方面的问题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在编写时并没有明确通假字的概念,这导致学生常常将“通假字”与“假借字”“古今字”“异体字”混为一谈,以为都是通假字。
为了使几种用字现象不发生混淆,先要明确通假字的定义,即用读音或字形相同或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通假字與本字原来的意义无关系。通假字与假借字不同,本质上假借字本无其字,属于文字学的概念,是六书之一,而通假字本有其字,临时借用了同音或音近的字,是训诂学的概念。异体字、古今字也是容易与通假字混淆的概念,异体字为一个字正体之外的写法,即字音字义相同而字形不同,古今字则是指文献中记录同一个词项而不同时代使用了不同字符的“历时同词异字”现象。下面几个例子概念就不太明确:
(1)往之女家。女,同“汝”,你。(《富贵不能淫》)
“女(rǔ)”和“汝”不是通假关系而是古今字的关系,即第二人称代词最初写作“女(rǔ)”,后来为了与“女子”的“女nǚ”区别开来,才写作“汝”。
再者,此句中的“女(rǔ)”是个假借字,属于六书中的假借。“女”的本义是“女子”,由于那个本无其字的第二人称代词和“女子”的“女”读音相近,就借“女(nǚ)”的字形来表示第二人称代词。“女”便有了两个读音,今天一个读作nǚ,一个读作rǔ。“女”的两个读音古代相近,韵部同属于鱼部,声调都是上声,声母上,“女子”义的“女(nǚ)”是泥母,第二人称的“女(rǔ)”是日母,根据章太炎的“娘日归泥说”,泥、日在上古同属鼻舌音,只是发声部位略有不同,读音极其相近。
(2)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增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不同的书中,对“曾”和“增”的关系认识不同。在湖南人民出版社的《古今字小字典》中,“曾”字条说,在增加的意义上,曾又是增的古字,即两者是古今字的关系。而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古汉语多用通假字典》在曾的字条释义部分作了以下判定,曾是增的通假字,形声字符相同,古音基本相同相近。
再如:
(3)沿溯阻绝。溯,同“泝”,逆流而上(的船)。(《三峡》)
其中“溯”是“泝”的异体字。
(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同“返”,往返。(《愚公移山》)
其中“反”是“返”的古字。
确实,中学语文课中出现最多的是通假字,通假分为同音通假和音近通假,而音近通假又可以细分为双声通假、叠韵通假、声母相近通假、韵部相近通假。
(一)同音通假:通假字和本字的声、韵、调全相同
古代没有统一规范字形的字典,书写工具也有诸多不便,这些导致了书写的不规范,行文时文字的同音替代现象便时有发生。
(1)故患有所不辟也。辟,同“避”。(《鱼我所欲也》)
(2)不当坠邪。邪,同“耶”,语气词。(《杞人忧天》)
(3)便要还家。要,同“邀”。(《桃花源记》)
(二)音近通假:通假字和本字声母或韵部相近。
1.双声通假
通假字和本字是双声关系,声母相同,韵部相近。
(4)矜寡孤独。矜,同“鳏”,老而无妻。(《大道之行也》)
句中“鳏”为本字,“矜”为通假字。“矜”和“鳏”上古都是见母,所以是双声,韵部分别为真部和文部,构成旁转关系。
(5)河曲智叟亡以应。亡,同“无”,没有。(《愚公移山》)
句中“无”为本字,“亡”为通假字。“亡”和“无”上古都是明母,所以是双声,韵部分别为阳部和鱼部,构成阴阳对转关系。
2.叠韵通假
通假字和本字的读音是叠韵关系,韵相同,声母相近。
(6)卷石底以出。卷,同“全”,整块,整个。[1](《小石潭记》)
此句“全”为本字,“卷”为通假字,“全”与“卷”上古韵部同为元部,所以是叠韵,声母分别为清母和见母。而清母属于清音、塞擦音,见母属于清音塞音,仅在发音部位和是否送气上有差别。
(7)入则无法家拂士。拂,同“弼”,辅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此句“弼”为本字,“拂”为通假字。“弼”和“拂”上古韵部同为物部,叠韵。声母则相近,都是重唇音,“弼”上古声母为帮母,“拂”中古为敷母,上古声母为滂母,体现了“古无轻唇音”的音变现象。
3.声母韵母相同,读音不同。
(8)乡为身死而不受。乡,同“向”,先前,从前。(《鱼我所欲也》)
此句中“向”为本字,“乡”为通假字,“向”和“乡”上古韵部同为阳部,声母同为晓母。“向”声调为去声,“乡”声调为平声。
(9)邹忌修八尺有余。有,同“又”。(《邹忌讽齐王纳谏》)
句中“又”为本字,“有”为通假字,“又”和“有”上古韵部同为之部,声母同为以母(喻四),“又”声调为去声,“有”声调为上声。
另外,教材上《愚公移山》注释有:
指通豫南。指,直。(《愚公移山》)
此句诸多教辅材料将“指”解释为“直”的通假字,把其归为声母韵母相同,读音不同的通假现象。然而“指”上古为章母脂部,“直”上古澄母职部,“直”声调为入声,“指”声调为上声。虽然声母相近,但韵部差别甚远,是通假的可能性较小。况且按指的“指向”义讲是能讲通的。
总之,通假字的特征为同音替代,这个概念是就古代的用字而言的。通假字与本字在上古音中读音相同或相近,两者曾在一定历史时期内都在使用,但现在有很多通假字和本字读音已经相差许多,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拂”通“弼”,现代汉语中弼读作bì,拂读作fú,两者声韵调皆不相同。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为了便于理解,通假字要按照本字的意思来解释,并且一般是按照本字的读音来读。我们学习的过程中也应该关注这一现象,加深对通假字的印象,进而更好的理解文本。
三.识别破读现象方面的问题
破读是改变字(词)的通常读音来表示不同词性和意义的一种方法,基本特征是音变,目的是为了区别词义和用法。其与通假最根本的区别是通假有本字和通假字,牵涉两个字形,而破读是通过一个字的读音变化区分其不同词义和用法。比如《马说》:“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在一般动词用时读shí,做使动用法、理解为饲养时则读为sì,通过改变读音来区别一般动词的用法和使动用法,也区别了“吃”和“饲养”义,属于破读现象。而苏教版教材中注释为“‘食通‘饲”,便是混淆了破读与通假的关系。
破读可分为改变声调、改变声母、改变韵母和综合改变四种,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多有涉及,下面将课本中的部分例证归类论述。
1.改变声调:
(10)千骑(jì)卷平岗。骑,战马。(《江城子·密州出猎》)
(11)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语,告诉。(《桃花源记》)
均是平声变为去声。
2.改变声母
(12)期(jī)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期,满。(《邹忌讽齐王纳谏》)
(13)属(zhǔ)引凄异。属,连接。(《三峡》)
3.改變韵母
(14)项燕为楚将,数(shùo)有功。数,几次。(《陈涉世家》)
4.综合改变,声、韵、调三者至少改变两者。
(15)《兑命》曰:“ 学(xiáo)学半。”学,教书。(《虽有嘉肴》)
学同教,教、学、敩三字为同源词,学读成敩(xiáo),韵母变化,声调由入声变为去声。
(16)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食,饲养。(《马说》)
四.辨别专有名词读音方面的问题
专有名词包括人名、姓氏、地名、官名等,通常先有其音,口口相传后借字记录,得名原因难以考证,但与字形的常见读音不同。其原因可大致分为保留古音和来自少数民族或外来词音译两大类。
(一)保留古音
1.地名
(17)蜀山兀,阿房(páng)出。房,旁边。(《阿房宫赋》)
《史记·秦始皇本纪》张守节正义:“房,白郎反。”今音páng,保留了双唇音声母,而今字“房”的声母为唇齿音。体现了古无轻唇音的音变现象。
(18)燕山胡骑鸣啾啾。(《木兰诗》)
《经典释文》:“北燕,音烟。”今音yān,现在在地名燕京、燕山及姓氏中仍然保留古音烟。
2.姓氏、人名
(19)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傅说(fù yuè),殷商时为胥靡(一种刑徒),筑于傅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史记·殷本纪》:“商王武丁欲兴殷,夢得圣人,名曰说,视群臣皆非,使人求于野,得傅说。见武丁,武丁曰:‘是也。与之语,果圣人,举以为相,殷国大治。遂以傅险为姓,名为傅说。”
《广韵》:“弋雪切”,悦小韵,“姓,傅说之后,又失爇、始锐二切”。今音yuè。
(二)少数民族译音,外来语译音
(20)可汗大点兵。(《木兰诗》)
可汗:古代西北地区民族对君主的称呼,音译为“可汗”,读如克寒。“可汗”又作“可寒、合罕、汗、罕”,源于突厥语qaran。
(21)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三》)
单于:匈奴最高统治者称谓的音译名。
《广韵》:“单,单于。市连切。”读作chányú,十二地支中卯的别称,用以纪年。
虽然中学教学时无需对专有名词的音韵变化进行考证和讲解,但作为语文教师,了解专有名词的来源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文言作品,提升教学效果。
五.结语
中学语文教材在编写时考虑到学生素质等多方面原因,无法做到处处详尽。要使教材能够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需要我们真正意识到音韵学知识的重要性。文中我们总结出了教材中韵脚字的读音、通假字、破读字、古书中的专有名词等问题。
虽然在中学日常的教学当中很少真正涉及音韵学理论,但作为教师还是应该要真正意识到音韵学知识的重要性,明白上述语音现象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并且能在教学中灵活使用。这样能对教材内容本身进行补充,从而辅助学生学习古文古诗,相信这将使教师和学生都在语文教学中深深受益。
参考文献
[1]邹明陧.“曾”“增”是古今字还是通假字?[J].杭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2)
[2]陈会兵.古书中词语的特殊读音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4)
[3]王力主编《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1999:1510-1522.第1075页。
[4]蔡雪、尹文淼.浅析音韵学在中学诗歌教学中的应用[J].文学教育(上).2017.(3)
[5]张世功.音韵学与中学语文教学[J]. 徐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3)
[6]王正明.试论音韵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语文研究.1983.(1)
[7]王俊铃.要学点音韵学常识——谈中学语文教师的古汉语修养[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7.(3)
注 释
[1]此处苏教版教科书仅将“卷”译为弯曲,但我认为看作叠韵通假更为合理。
大创项目名称:“韵别是一家”——音韵学习小程序的开发与应用
(作者单位:江苏师范大学敬文书院)